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李明,這些老人家的藥記得按時發,特別是3號床的張爺爺,他今天情緒不太穩定。”王院長的聲音從辦公室里傳出,她眼神中帶著少有的嚴肅。
“放心吧,王姐,我做這行五年了,這點事不會忘。”我端著藥盤,站在門口回應,余光瞥見她桌上攤開的幾份文件。
王院長笑了笑,眼角的皺紋舒展開來,繼續低頭翻看文件,沒注意到我多看了她幾眼。
五年了,我以為我了解這個地方的一切,就像了解自己的手掌紋路,直到那個周五的晚上,一通電話,改變了我對“夕陽紅”養老院的全部認知。
01
我叫李明,今年32歲。
大學畢業后換了幾份工作,從銷售到客服,再到行政,每份工作都做不長久,總覺得缺少點什么。
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來到“夕陽紅”養老院應聘護工,沒想到一干就是五年。
五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這里住著二十多位老人,有自理的,也有半自理的,還有完全不能自理的。
養老院的環境還算不錯,有一個小花園,幾間活動室,一個設備齊全的醫務室。
收費也屬于中等,每月四千到六千不等,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和需要的護理級別而定。
養老院坐落在城郊,距離市中心有二十多公里,周圍環境清靜,有山有水,空氣不錯。
春天的時候,院子里的玉蘭花開得特別好,老人們最喜歡在花下下棋聊天。
夏天樹蔭濃密,蟬鳴不斷,秋天滿園金黃,冬天偶爾還能看到雪景。
四季分明,日子平靜,像一幅水墨畫,素淡卻溫暖。
我的工作就是照顧這些老人的日常起居,給他們量血壓,按時喂藥,陪他們聊天,偶爾還要處理一些突發狀況。
“小李,幫我捶捶背,最近老是酸痛。”劉奶奶總是這樣喊我。
“來了,劉奶奶,您是不是又偷偷多看電視了?”我一邊給她捶背,一邊開著玩笑。
“哎呀,就多看了一集《延禧攻略》,這戲太好看了,停不下來呀!”劉奶奶笑得像個孩子。
這樣的對話每天都在上演,我漸漸成了老人們的“小棉襖”,他們有什么心事都愿意跟我說。
王姐是養老院的院長,今年大概四十五歲左右,總是一副干練的樣子,短發,說話干脆利落。
她對我們這些員工挺好的,工資從不拖欠,遇到困難也會伸出援手。
記得去年我媽生病,王姐還特意讓我請了一周假,還提前預支了我一個月工資。
“李明,家里的事要緊,工作的事不用擔心,養老院這邊我來安排。”王姐拍拍我的肩膀說。
當時我特別感動,覺得遇到這樣的領導真是幸運。
在當地,“夕陽紅”的口碑也還行,畢竟價格公道,服務也過得去。
開業六年多了,從來沒出過什么大事,最多就是老人們偶爾有些小摩擦,或者身體不適需要送醫院。
日子就這樣平靜地過著,我也習慣了這份工作的節奏。
早上六點起床,七點開始給老人們量血壓,八點準時發早餐和早藥。
“張爺爺,今天血壓不錯,120/80,很穩定。”我一邊記錄,一邊跟老人聊天。
“那是,我這身體啊,再活個十年八年沒問題!”張爺爺得意地捋著胡子。
上午陪老人們在花園里曬太陽,聽他們講過去的故事,中午喂不能自理的老人吃飯,下午組織一些簡單的活動。
“今天我們來猜謎語,誰猜對了有獎勵哦!”我拿著一本謎語書,老人們立刻來了精神。
“是不是又有巧克力?上次我猜對了三個呢!”王大爺舉著手說。
晚上七點發完晚藥,九點查完房,我的一天工作就算結束了。
有時值夜班,就在值班室的小床上休息,隨時準備處理老人的緊急情況。
說實話,這份工作雖然不怎么體面,收入也一般,但勝在穩定,我也挺滿意的。
至少比起那些朝九晚五的辦公室工作,這里更有人情味,老人們的真誠讓我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小李,你這么年輕,怎么甘心在養老院做護工啊?”朋友們經常這樣問我。
“可能是覺得有意義吧,看著老人們安享晚年,我心里也踏實。”這是我的標準回答。
實際上,可能還因為我自己的爺爺奶奶都走得早,我從小就缺少老人的疼愛,在這里反而找到了一種彌補。
02
工作久了,人就會變得敏感。
就像長期在同一條河流釣魚的漁夫,能察覺到水面下最細微的變化。
我開始注意到一些小細節,雖然每一件單獨看起來都不算異常。
養老院里有幾位老人,他們的家屬很少來看望,有的甚至一年到頭也見不到一次。
“李爺爺,您兒子說最近工作太忙,過段時間再來看您。”我轉達完電話里的內容,看到李爺爺臉上閃過一絲失落。
“沒事,他們工作忙,能理解。”李爺爺笑著說,但眼神卻飄向了遠方。
像李爺爺這樣的老人不在少數,子女忙于工作,很少回來看望。
但奇怪的是,這些老人的費用從來不拖欠,每次交費日期一到,錢就準時打到養老院賬上。
“王姐,這個月的費用又全部到賬了?”我有一次在財務室看到賬單,忍不住問道。
“嗯,現在的子女雖然忙,但還是有孝心的,至少錢不耽誤。”王姐頭也不抬地回答。
王姐經常單獨找某幾個老人談話,尤其是那些家屬不常來的。
每次談完,那些老人的表情都有些怪怪的,有的沉默不語,有的欲言又止。
“劉奶奶,王院長找您談什么了?”我試探著問。
“哦,沒什么,就是問問生活上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劉奶奶顯得有些心不在焉。
有時候,我值夜班的時候,會聽到王姐辦公室里有說話的聲音。
明明已經是半夜十一二點了,正常情況下她早該回家了。
“王姐,這么晚了還在加班啊?”有一次我鼓起勇氣敲門問道。
“哦,李明啊,有些文件要處理,你去休息吧,不用管我。”王姐的聲音透過門傳來,沒有開門的意思。
還有幾位老人,平時看起來挺正常的,但偶爾會流露出不安的神色,好像有什么心事。
特別是13號房間的劉奶奶,有一次我去送藥,看到她在偷偷抹眼淚。
“劉奶奶,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我關切地問。
劉奶奶趕緊擦干眼淚,勉強笑了笑:“沒事,老了就是多愁善感,想起以前的事了。”
她的眼神有些閃爍,不敢直視我,手指不停地搓著床單邊緣。
這種不自然的反應,我見過很多次,通常都是有人在隱瞞什么。
但我也沒多想,老人家年紀大了,情緒波動很正常。
還有一件事,養老院的藥品消耗一直很規律,但最近半年,安眠藥和鎮靜類藥物的用量明顯增加了。
“小張,你有沒有發現最近安眠藥用得特別多?”我問同事。
“是啊,王姐說很多老人睡不好,醫生開了處方。”小張隨口回答。
這些小事,我開始留意,但也沒太當回事。
畢竟養老院里的老人,有些本來就有輕微的認知障礙,情緒不穩定也是正常的。
王姐是院長,單獨和老人談話,查看資料,也都是工作范圍內的事。
我只當是自己想多了,繼續按部就班地工作著。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平靜的表面下,卻有暗流在涌動。
03
直到三個月前,事情開始有了變化。
變化總是從微小的地方開始,就像一滴水滴落在平靜的湖面,泛起漣漪。
我發現王姐越來越頻繁地查看某些老人的醫療檔案,尤其是那些家屬很少來的老人。
“李明,把12號、15號和7號床的檔案拿給我一下。”王姐的這種要求越來越多。
她坐在辦公桌后,黑框眼鏡反射著日光燈的光芒,手指有節奏地敲擊著桌面,這是她緊張時的習慣動作。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整理文件時看到她桌上攤開的幾份檔案,都標注了“特別關注”的字樣。
那些紅色的標簽在白色檔案袋上格外顯眼,像是某種不祥的標記。
這些檔案上的名字我都認識,都是那些很少有家屬來看望的老人。
“王姐,這些'特別關注'是什么意思啊?”我裝作不經意地問,心跳卻莫名加快了。
“哦,就是身體狀況需要特別注意的老人。”王姐迅速合上文件夾,語氣有些生硬。
她的動作快得有些慌亂,甚至碰翻了桌上的茶杯,茶水濺到了文件上。
“哎呀,怎么這么不小心。”王姐趕緊拿紙巾擦拭,臉上閃過一絲不自然的表情。
但我知道,這些被標記的老人,身體狀況并不比其他人差,有些甚至比較健康。
最奇怪的是7號床的張爺爺,他住進來才半年,原本精神挺好的一個人。
“張爺爺,今天我們去花園里下棋吧?”剛來那會兒,我經常這樣邀請他。
“好啊好啊,小李,今天我非得贏你一盤不可!”張爺爺總是爽快地答應。
那時的他眼神清澈,說話聲音洪亮,走路步伐穩健,完全不像個需要特別照顧的病人。
但最近卻變得神情恍惚,總是坐在窗邊發呆,嘴里念叨著“不能告訴家里人”。
他的眼神變得空洞,原本紅潤的臉色也變得蒼白,整個人似乎一夜之間老了十歲。
“張爺爺,您想家了嗎?要不要我幫您聯系一下您兒子?”有一次我試探著問他。
張爺爺立刻緊張起來,眼睛瞪得老大,聲音都在發抖:“不用不用,別麻煩他們了,他們工作忙。”
他的手緊緊抓住我的胳膊,力道大得驚人,眼神中充滿了恐懼。
那種恐懼不是對疾病的畏懼,而是對某種未知威脅的深深恐懼。
“沒事,我就是問問,您別緊張。”我趕緊安撫他。
張爺爺這才松開手,但還是不停地搖頭:“不用打電話,不用打電話。”
他的手指不停地顫抖,額頭上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他的反應明顯過度了,不像是簡單的不想麻煩子女。
更像是被什么人威脅過,不敢聯系外界。
還有一次,我在院子里整理花壇,正值黃昏時分,夕陽西下,天空染成了橘紅色。
看見王姐和一個從未見過的中年男子在門口低聲交談。
那人穿著一件深色夾克,戴著鴨舌帽,看起來四十多歲的樣子,身材魁梧,表情嚴肅。
他的臉頰有些凹陷,眼神銳利,給人一種不好惹的感覺。
他們說話的聲音很低,我只能看到王姐不停地點頭,還時不時回頭看看四周,一副警惕的樣子。
王姐平時總是自信滿滿,但在這個男人面前卻顯得小心翼翼,甚至有些畏縮。
“時間不能變,就按計劃進行。”我隱約聽到那個男人這樣說。
他的聲音低沉而沙啞,帶著一種不容違抗的威嚴。
談話結束后,那個男人離開了,王姐的表情也輕松了不少。
她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用手擦了擦額頭的汗珠。
“王姐,剛才那是誰啊?”我假裝剛注意到,隨口問道,心里卻在暗暗記下那個男人的特征。
“哦,一個醫療設備供應商,來談合作的。”王姐回答得很快,但眼神閃爍。
她的回答太過迅速,顯得有些刻意,而且她的手還在微微發抖。
我點點頭,沒再多問,但心里已經起了疑心。
醫療設備供應商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進來談,而要在門口鬼鬼祟祟的?
而且那個男人的氣質,完全不像是做正當生意的商人。
我開始有意識地留意王姐的一舉一動,雖然還沒有什么確切的懷疑。
畢竟,這些事情都可能有合理的解釋。
04
但直覺告訴我,事情沒那么簡單。
空氣中似乎彌漫著某種緊張的氣息,連院子里的鳥兒都變得安靜了。
平日里嘰嘰喳喳的麻雀們,現在都蜷縮在樹枝上,一動不動,仿佛也感受到了什么不尋常的東西。
養老院里的老人們也變得比平時更加沉默,原本熱鬧的活動室現在冷冷清清。
“李明,你最近怎么老是心不在焉的?”同事小張問我,“上午發藥的時候,差點把李爺爺的藥給成了王大爺。”
小張皺著眉頭,眼神中帶著擔憂和不解,他停下手中整理床單的工作,認真地看著我。
“如果不是我及時發現,李爺爺吃了降壓藥,血壓本來就不高,可能會出大問題。”小張的語氣有些嚴肅。
“沒什么,可能是最近睡眠不太好。”我隨口應付道,不想讓其他人知道我的想法。
我低著頭,假裝專心整理手中的藥盒,避免和小張對視。
但實際上,我的心思完全被這些異常現象占據了,白天工作時總是走神,晚上躺在床上也是輾轉反側。
每天晚上,我都會在腦海中一遍遍回想那些細節:王姐緊張的表情,張爺爺恐懼的眼神,那個神秘男子的身影。
這些畫面像電影一樣在我腦海中不斷重播,讓我無法安寧。
其實我是在想這些事情,總覺得有什么地方不對勁。
養老院里的每一個角落都讓我感到不安,每一個聲音都讓我警覺。
一天晚上,我在值夜班,聽到了一聲輕微的哭泣聲。
那是深夜十一點多,整個養老院都安靜下來,只有走廊里昏暗的夜燈還亮著。
哭聲很輕很輕,如果不是夜深人靜,根本聽不到。
循著聲音,我來到了劉奶奶的房間,輕輕推開門,看到她坐在床邊哭泣。
月光從窗戶照進來,在她蒼老的臉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她的肩膀微微顫抖,白發在月光下顯得格外凄涼。
“劉奶奶,這么晚了怎么還不睡?”我輕聲問道,生怕驚擾了她。
劉奶奶抬起頭,眼眶紅腫,臉頰上還掛著淚痕。
“小李,你說我這把年紀了,死在哪里不是死啊?”劉奶奶突然問我,眼淚順著皺紋流下來。
她的聲音沙啞,帶著深深的絕望,這種絕望讓我的心都揪緊了。
“劉奶奶,您別這么說,您身體好著呢,能活到九十多!”我趕緊安慰她,在她身邊坐下。
“死倒不怕,就是怕死了都沒人知道,連個墓碑都沒有。”劉奶奶的話讓我心里一沉。
她的手緊緊握著床單,指關節因為用力而發白。
“劉奶奶,您怎么會這么想?您的子女會安排好一切的。”我努力保持聲音平穩,但內心已經波濤洶涌。
劉奶奶搖搖頭,眼神中滿是恐懼:“他們...他們不會知道的。”
“哎,小李,你不懂......”劉奶奶欲言又止,擺擺手,“你去忙吧,我沒事了。”
她重新躺下,用被子蒙住頭,不再說話。
這段對話在我心里留下了陰影,為什么劉奶奶會擔心“死了沒人知道”?
這種擔憂太過具體,太過真實,不像是一般的老年人對死亡的恐懼。
第二天,我特意觀察了劉奶奶,發現她整個人都變得更加萎靡不振。
養老院里的氣氛也變得微妙起來。
幾位護工私下里也在議論,說最近王姐的行為有些反常。
我們經常在員工休息室里小聲交流,彼此交換著觀察到的異常。
“你們發現沒有,上個月走了三位老人,說是家屬接回去了,但是都沒見到家屬來啊。”小張壓低聲音說。
他環顧四周,確認沒有其他人后才開口,神情緊張。
“是啊,我記得12號床的孫爺爺,明明前一天還好好的,第二天就說轉院了,也沒見有救護車來。”另一位同事附和道。
她的聲音更輕,幾乎是在耳語。
“而且王姐最近總是接一些神秘電話,接完就把我們趕出辦公室。”小李補充說。
“還有,你們注意到沒有,那些'轉院'的老人,都是家屬很少來的。”小王也加入了討論。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每個人都說出了自己觀察到的異常。
我心里的疑慮越來越重,但還是不敢確定到底發生了什么。
看著同事們憂慮的表情,我知道不只是我一個人感到了不安。
整個養老院都籠罩在一種說不出的陰霾之中,每個人都感受到了,但沒人敢說破。
直到那個改變一切的夜晚到來。
05
那是一個周五的晚上,天氣陰沉,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濕氣。
我加班整理月底的藥品清單,一邊清點一邊記錄,想盡快完成工作回家休息。
其他同事都已經下班了,養老院里只剩下值夜班的小李和我。
走廊里很安靜,只有幾盞應急燈亮著,投下幽暗的光線。
王姐的辦公室里亮著燈,我以為她也在加班。
“按理說藥品消耗應該是固定的,為什么最近半年用量增加了這么多?”我自言自語道,看著手中的清單。
整理完藥品后,我準備去向王姐告別。
“王姐,我這邊整理完了,您看還有什么需要幫忙的嗎?”我打算這樣問她。
剛走到辦公室門口,就聽到里面傳來王姐的聲音,她似乎在打電話。
“嗯,我知道,李叔叔那邊又催了,說這個月的份額還差三個人。”王姐的聲音有些急促。
我的腳步停住了,不知道為什么,我沒有敲門,而是站在門外聽了起來。
可能是職業習慣,也可能是之前積累的疑慮,讓我下意識地想了解更多。
“放心,我會想辦法的,反正他們家里人也不常來,就算發現也是一兩個月后的事了。”
我的心猛地一沉,手中的文件差點掉在地上,喉嚨發緊,像是被人掐住了一樣。
王姐接下來說的下一句話,更是嚇得我癱軟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