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陽虛生濕,濕盛傷陽",這句流傳千年的中醫古訓,道破了濕氣纏身的根本原因。
濕邪為患,世人皆知;陽虛為本,鮮有人曉。
人體陽氣猶如大地之上的太陽,溫煦四方,化氣行水。
陽氣充沛,則水濕運化通暢;陽氣不足,則水濕停滯成疾。
唐代醫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專門論述:"祛濕不溫陽,如撈月水中;單用燥濕之品,不扶脾陽,濕去復返,終難根除。"
然而,溫補陽氣之藥多為辛熱之品,如附子、肉桂,易傷陰動火,并非人人適宜。
面對這一醫學難題,藥王孫思邈經數十載獨創一法——生姜配合一味尋常食物,既能溫陽祛濕,又不傷陰耗氣。
這味平凡無奇的食物,究竟是什么?
為何能與生姜相配,發揮如此神奇的效果?
唐貞觀十九年,初夏時節。連綿細雨過后的長安城,空氣中彌漫著粘膩的濕氣,宛如一張無形的網,籠罩著整座城市。
太醫署內,七十有余的孫思邈正為一位面色蒼白、神情憔悴的朝廷大臣王敬德診脈。
"脈象沉細無力,舌苔白膩厚重。"孫思邈收回手,輕撫長須,"王大人,你這是濕邪困脾,陽氣不足啊。"
王敬德愁眉不展:"孫神醫明鑒。微臣近日身重如山,腰膝冷痛,胸悶乏力,小便不暢,整日昏昏欲睡,連早朝都難以堅持。"
"可曾服用過祛濕之藥?"孫思邈問道。
王敬德嘆氣道:"求醫多處,服用蒼術、厚樸、茯苓等祛濕良藥不知凡幾,初服見效,旋即復發,且愈演愈烈,如今更添了胃寒食少的癥狀。"
孫思邈微微頷首:"王大人之病,癥在濕,根在陽虛。《內經》云'陽虛則寒生,寒盛則濕聚',單用燥濕之品,不扶陽氣,如同治標不治本,難以根除。"
一旁的弟子龐安時好奇問道:"恩師,祛濕之藥多為燥性,為何不能去濕?"
孫思邈示意弟子奉茶,緩緩道來:"濕為陰邪,最易傷人陽氣;而陽氣不足,又易聚濕生寒。"
"二者相互為患,形成惡性循環。若只知祛濕而不知溫陽,猶如撈月水中,永無止境。"
王敬德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難怪服藥多日不見好轉,反添新癥。"
這時,太醫署外傳來一陣腳步聲,一位面色紅潤、步履穩健的中年商人走了進來,向孫思邈深施一禮。
"孫神醫,陳某多謝神醫救命之恩!"商人陳興盛激動地說道,"服用神醫所授之法僅半月,濕癥全消,精神倍增,宛如脫胎換骨!"
孫思邈欣慰地點頭:"陳商人氣色大好,目光有神,舌苔已復紅潤,陽氣已足,濕邪自消。"
王敬德見狀眼前一亮:"這位陳兄,不知你之前患的何癥?如何痊愈的?"
陳興盛拱手道:"在下前月與大人癥狀相似,渾身困重,腰膝酸軟,終日昏昏欲睡,胃寒食少。巧遇孫神醫,才知我非單純濕癥,實為陽虛生濕。"
"孫神醫傳我一法,并非珍貴藥材,而是生姜配合一味極為平凡的食物,服用半月,濕去陽生,神清氣爽。"
"這是何物?如此神奇?"王敬德急切地問道。
孫思邈笑而不答,轉身走到藥架前,取出一個古樸的木盒:"《黃帝內經》云:'陽化氣,陰成形'。"
"陽氣足,則水濕運化無礙;陽氣虛,則水濕停滯成疾。溫陽與祛濕,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
"但世人多知附子、肉桂溫陽,卻不知這些藥材性烈如火,易傷陰耗氣,并非久用之道。"
"而老夫經五十余載醫驗,發現生姜配合一味平凡食物,既能溫陽祛濕,又不傷陰動火,實乃上佳之選。"
龐安時恭敬地問:"恩師,這味能與生姜相配,溫陽祛濕的食物,究竟有何特性?"
?
孫思邈緩緩道:"此物性味甘溫,入脾胃經,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生姜辛溫,能發散溫陽。"
"二者同用,一內一外,共奏溫陽祛濕之功,正符合《內經》'寒者熱之,濕者燥之'的治病原則。"
王敬德聽得入神:"如此妙法,為何醫家少有提及?"
"并非醫家少提,而是世人多慕珍奇,輕視平常。"孫思邈語重心長地說,"醫道至簡,大道至易。那些看似平凡無奇的食物,往往蘊含著天地至理。"
孫思邈從木盒中取出幾片干生姜,放在案幾上:"生姜味辛性溫,能散寒發汗,溫中止嘔,為溫陽祛濕之要藥。然單用生姜,藥力有限,且易傷津耗氣。"
"若與此物同用,則能相互配合,取長補短。此物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甘溫入脾,健脾和胃,補氣養血',與生姜相配,恰如陰陽相濟,相得益彰。"
"《千金要方》中記載的'雙溫祛濕法',正是基于此理,以生姜發散外寒,以此物溫補內虛,內外同治,標本兼顧。"
太醫署內的幾位醫者聞言,紛紛湊上前來,想一睹這味神奇的食物。
"恩師曾言,此物乃廚中常見之品,家家可得,卻少有人知其祛濕之功。"龐安時若有所思地說。
陳興盛點頭附和:"確實如此。自從服用孫神醫所授之法,不僅濕癥全消,連多年的胃寒、乏力也隨之而愈,當真神奇!"
王敬德迫不及待地問:"孫神醫,這究竟是何物?能有如此奇效,實在難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