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地名人名虛構,請勿與現實關聯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聯網,部分圖片非真實圖像,僅用于敘事呈現,請知悉
林梅坐在醫院走廊的長椅上,手機震動得幾乎要從手中滑落。
這是今天第八個來自養父母家的電話,短短三小時內。
"喂,二姐。"她平靜地接起電話。
"梅梅,媽情況不太好,醫生說需要手術,要十幾萬。爸已經崩潰了,你...你能不能回來一趟?"電話那頭,二姐劉芳的聲音帶著哭腔。
林梅抬頭望向病房方向,嘴角揚起一絲苦笑。
她沒告訴任何人,她其實早就到了,就坐在養母病房外的長椅上。
三個月前,當養父宣布給四個親生子女每人一套房子時,唯獨沒有她的名字。那時她選擇了沉默。
現在,他們卻瘋了般找她。林梅站起身,推開了病房的門...
01
二十三年前,五歲的林梅被送進了劉家。
她至今記得那天的場景:母親牽著她的小手,臉上掛著淚痕,輕聲說:"梅梅,你就在劉叔叔家住一段時間,媽媽很快就來接你。"
她不知道那是永別。
一周后,林梅得知父母因債務逃往外地,將她托付給了父親的老友劉建國。
彼時的劉家已有四個孩子,分別是大姐劉紅,二姐劉芳,三哥劉強和小弟劉明。
劉建國和妻子趙淑芬雖然不富裕,卻還是收養了她。
"從今天起,你就是我們家的孩子了。"劉建國曾這樣對她說。
起初,林梅總是躲在角落里哭,盼著親生父母回來接她。趙淑芬會輕撫她的頭發,耐心地安慰她。
漸漸地,林梅融入了這個家庭,開始叫他們爸爸媽媽。雖然家境不寬裕,但她和其他四個孩子一樣,有飯吃有衣穿,上學讀書。
趙淑芬對她很好,經常偷偷多給她夾菜,縫制新衣服時會先考慮她。
劉建國則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很少表露感情,但在她每次拿回優異成績時,他會用粗糙的大手拍拍她的肩膀,眼中閃爍著欣慰。
她努力做個乖孩子,學習刻苦,家務活也搶著干,希望能減輕養父母的負擔。
在劉家其他孩子眼中,她是"別人家的孩子"——懂事、聽話、成績好。
"梅梅,你考上了北京大學?"
十八年前,劉建國看著她的錄取通知書,眼睛瞪得老大。
那是林梅第一次看到養父流淚。
劉家的其他孩子高中畢業后就直接工作了,她是家里第一個考上大學的。
"爸,我申請了助學金和勤工儉學,不會給家里添太多負擔的。"她小心翼翼地說。
劉建國擺擺手:"錢的事別擔心,咱家雖然不富裕,但培養你上大學的錢還是有的。"
大學四年,林梅勤工儉學,減輕家里負擔。
畢業后,她留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每個月都會寄錢回家。
每逢春節,她都會帶著禮物回去,從不空手。
林梅與劉家四個"兄弟姐妹"的關系,一直是微妙的平衡。大姐劉紅比她大七歲,早早就結了婚,總是一副大姐大的架勢。
每次林梅回家,劉紅都會用一種審視的目光打量她帶回來的禮物,然后說一句:"梅梅,在北京工作不容易吧?花這么多錢買禮物,多浪費啊。"
言下之意是她不該浪費錢在禮物上,而應該把錢都給養父母。
二姐劉芳比她大五歲,性格強勢,與林梅的關系最為復雜。
小時候,劉芳常常欺負林梅,把她的玩具藏起來,或者在大人面前告她的狀。
但隨著林梅成績越來越好,劉芳的態度開始微妙地變化。
她一方面嫉妒林梅得到父母的表揚,另一方面又想借助林梅的優秀來炫耀自己的"妹妹"。
"我妹妹可是考上北大的高材生!"
劉芳常在鄰居面前這樣夸耀,仿佛林梅的成就也是她的一部分。
但私下里,她又會說:"也不知道你那么用功讀書干嘛,反正以后還不是要嫁人。"
三哥劉強比林梅大三歲,性格內向,是四兄妹中對林梅最友善的一個。
小時候,劉強偶爾會幫林梅擋住姐妹們的欺負,也會把自己的零食分給她。
但隨著年齡增長,劉強也漸漸疏遠了林梅,尤其是在他初中畢業后選擇打工而非繼續讀書,與已經是優等生的林梅形成了鮮明對比。
"三哥,其實你也可以繼續讀書的。"高中時的林梅曾這樣勸過劉強。
劉強只是苦笑:"爸媽能供一個大學生就不錯了,哪還有余錢再供我?"
這話語中隱含的意思讓林梅感到一陣刺痛,仿佛她搶走了本該屬于劉強的機會。
小弟劉明比林梅小兩歲,是家中最受寵的小兒子。
從小,劉明就對林梅充滿了敵意,仿佛她是個入侵者,搶走了原本應屬于他的關注和愛。
"你算什么啊?不過是個外人罷了!"
每當吵架時,劉明總會這樣說,盡管趙淑芬每次都會嚴厲地制止他。
隨著林梅的優秀表現,劉明對她的敵意更加明顯。
當林梅考上北大時,劉明正在為中考而苦惱。看到林梅被全家人稱贊,劉明甚至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一整天不出來。
"我看明明就是嫉妒你。"
趙淑芬曾這樣對林梅說,"別理他,他這個年紀的男孩子都這樣。"
林梅理解劉明的感受,她甚至主動提出幫劉明補習功課,但換來的卻是一句冷冰冰的拒絕:"我不需要你假好心。"
大學期間,林梅回家的次數逐漸減少,一方面是因為學業繁重,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家中那種微妙的氛圍。
每次回家,她都能感覺到劉家兄妹們對她的復雜情緒:既嫉妒她的優秀,又想從她的成就中分一杯羹。
在北京實習的那個夏天,林梅接到了劉芳的電話:"梅梅,三強要結婚了,缺一筆彩禮錢,你能不能..."
林梅二話沒說就答應了,把自己攢的實習工資幾乎全部轉給了劉強。
收到錢后,劉強發來一條簡短的短信:"謝謝。"僅此而已,沒有電話,沒有更多的交流。
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林梅拿到的薪水比預期的高。
她第一時間給家里匯了一筆錢,信封上寫著"爸媽養育之恩,無以為報"。
但讓她意外的是,這筆錢最終沒有用在養父母身上,而是成了劉明的摩托車首付。
"明明一直想要一輛摩托車,正好你寄錢回來了。"
趙淑芬在電話里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釋,"他是男孩子嘛,要面子..."
林梅沒有抱怨,只是在心里默默記下這筆賬。
她知道,在劉家,親生子女永遠是第一位的,而她,永遠是那個需要付出更多才能獲得一點認可的外人。
02
"梅梅,你考慮什么時候結婚啊?"三年前的除夕夜,飯桌上,趙淑芬突然問道。
那時的林梅已經32歲,事業小有成就,卻始終單身。
"媽,我現在工作忙,還沒遇到合適的。"她笑著回答。
"你別太挑了,年紀不小了。"
一旁的劉強插嘴道,"像我媳婦介紹的那個王工程師就不錯,你怎么連見都不見?"
林梅只是笑笑,沒有解釋自己不想將就的想法。
"是啊,梅梅,你也該考慮個人終身大事了。"
劉紅也加入了討論,"別以為在北京工作就多了不起,到頭來還不是得嫁人。"
劉紅說這話時,眼中有種難以掩飾的得意。
雖然林梅事業比她成功,但在"女人最重要的事"上,她認為自己贏了——劉紅早已結婚生子,兒子都上初中了。
"姐,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林梅平靜地回應,不想在飯桌上爭辯。
"切,說不定是找不到對象呢。"
劉明嘴里塞滿了飯菜,含糊不清地說,"誰會喜歡這么強勢的女人啊?"
"小明!"
趙淑芬瞪了兒子一眼,"吃飯就好好吃,別亂說話。"
劉建國一直低頭吃飯,對這場討論不置可否。
林梅注意到,每當涉及她的未來或重大決定時,養父總是保持沉默,仿佛在刻意與她保持一定距離。
飯后,她和趙淑芬一起洗碗。
趙淑芬小聲說:"梅梅,媽不是催你,只是擔心你一個人在外地。你爸前段時間查出高血壓,我也有點關節炎,我們都老了..."
林梅心一緊,連忙說:"媽,您和爸別擔心,我會照顧好自己。等我找到合適的人,一定帶回來給你們看。"
趙淑芬拍拍她的手,眼中滿是慈愛:"我知道你最懂事了。"
洗完碗后,林梅走出廚房,無意中聽到了客廳里的對話。
"媽總是偏心梅梅,"劉芳的聲音,"她一個外人,媽卻對她比對我們還好。"
"就是,"劉明附和道,"每次她回來,媽都變了個人似的,又是剝蝦又是夾菜的。"
"都是一家人,別這么說。"劉強的聲音,聽起來有些無奈。
"一家人?"
劉紅冷笑一聲,"真要是一家人,她怎么不管管咱家的事?整天就知道在北京混,一年到頭見不著幾次面,還好意思叫爸媽。"
林梅站在門外,心如刀絞。
她沒想到,自己辛苦工作,按時寄錢,盡可能回家看望,在他們眼中竟然還是個不孝順的"外人"。
她悄悄退回廚房,裝作無事發生,直到客廳里的談話結束才走出來。
那天晚上,她失眠了,想著劉家兄妹的話,想著這些年來的點點滴滴。
她突然明白,無論她如何努力,在劉家,她永遠是那個需要更加證明自己的人。
那年春節后,林梅回北京前,特意多留了一些錢給趙淑芬:"媽,這是我的一點心意,您和爸有什么不舒服就去醫院看看,別總是硬撐著。"
"傻孩子,我們還用不著你操心。"趙淑芬嗔怪道,卻還是收下了錢。
送林梅到車站的是劉強。
在候車室里,劉強欲言又止,最終還是開口了:"梅梅,你...你在北京過得好嗎?"
林梅有些意外:"挺好的,怎么了?"
劉強猶豫了一下:"沒什么,就是...我媳婦覺得你一個女孩子在外面不容易,要不要考慮回老家發展?我認識幾個不錯的小伙子..."
林梅笑了:"三哥,你是擔心我,還是擔心我不在家,媽會把注意力都放在我身上?"
劉強臉一紅:"你這說的什么話,我是真心為你好。"
林梅拍拍他的肩膀:"謝謝,但我在北京挺好的。等有機會,你們可以帶著孩子來北京玩,我帶你們轉轉。"
劉強點點頭,卻沒有接這個話茬。林梅知道,劉家人從來不會主動找她,除非需要錢或幫助。
回京后,林梅更加拼命工作,晉升為部門經理,收入可觀。
她時常給家里打電話,詢問養父母的身體狀況,遇到家里有困難,她總是第一個伸出援手。
當劉芳的兒子上大學需要學費時,是林梅主動提出幫忙。
當劉明結婚買房子首付不夠時,也是林梅借了一大筆錢給他。
在她看來,這些都是應該的,畢竟他們是一家人。
但她漸漸發現,每次她幫助劉家兄妹,收到的都只是一句簡短的"謝謝",仿佛她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
沒有人問她在北京的生活是否辛苦,是否需要幫助,仿佛她必須比他們強大,必須無條件支持他們。
有一次,林梅偶然聽劉芳在電話里對朋友說:"我那個養妹在北京混得不錯,一個月掙好幾萬呢。她不結婚,錢多的沒地方花,正好可以支援支援家里。"
聽到這話,林梅心頭一陣刺痛。原來在劉芳眼中,她不過是家里的一個"經濟來源",一個可以理所當然索取的提款機。
盡管如此,林梅還是選擇繼續支持這個家。她想,也許有一天,他們會真正接納她,真正把她當成家人。
03
去年冬天,劉建國突然打電話給她,聲音中帶著興奮:"梅梅,爸有個好消息要告訴你!"
"什么好消息啊,爸?"
"我們廠的舊宿舍區要拆遷了,每個職工家庭可以得到四套安置房!我和你媽商量好了,準備分給你們幾個孩子。"
林梅心頭一暖:"爸,您和媽留兩套自己住,其他的再分也不遲。"
"我和你媽年紀大了,要那么多房子干啥?一套足夠了。剩下的給你們幾個孩子一人一套,也算是我們這做父母的一點心意。"
掛了電話,林梅心里滿是感動。
雖然她在北京已經有了自己的小窩,但養父母的這份心意讓她倍感溫暖。
在她心里,劉家始終是她的家,劉建國和趙淑芬就是她的父母。
三個月前,拆遷安置房終于分下來了。
林梅特意請了假回老家,想和家人一起商量房子的事。
林梅提前一天到達,沒有告訴家里人,想給他們一個驚喜。
她先去超市買了一堆禮物和食材,準備晚上做一頓豐盛的晚餐。
當她拎著大包小包走向劉家時,遠遠地看見了劉家兄妹的車都停在院子里。
"看來大家都到齊了,正好一起商量房子的事。"林梅心里想著,腳步輕快地走向家門。
剛到家門口,她就聽到里面傳來爭吵聲。
"爸,您當初說好的四套房子,一人一套,現在怎么又變了?"是劉紅的聲音。
"你大姐家孩子要結婚了,需要一套房子。你三哥家也有困難..."劉建國的聲音有些無奈。
"那我呢?我兒子大學畢業也要成家立業啊!"劉芳尖聲道。
"二姐,你別急,爸媽肯定有安排。"劉明的聲音。
林梅站在門外,猶豫著要不要進去。
就在這時,她聽到劉建國沉聲說道:"行了,別吵了!這樣吧,大紅一套,給她兒子結婚用;小芳一套,三強一套,小明一套。我和你媽就住原來那套。"
"那林梅呢?"趙淑芬小聲問道。
屋內一陣沉默。
"梅梅在北京工作,已經買了房子,不缺這一套。"
劉建國最終說道,"再說...她畢竟不是..."
后面的話沒說完,但林梅明白了。畢竟不是親生的。
"不是親生的就不是一家人了嗎?"
趙淑芬的聲音帶著哭腔,"這些年梅梅對這個家的付出,你們都看不見嗎?"
"媽,我們當然知道梅梅對家里好,"劉紅說,"但這不一樣。這是咱們家的房子,應該優先考慮自家人。"
"就是,"劉明接過話頭,"林梅在北京有房有車,根本不需要這邊的房子。我們才是真正需要的人。"
"再說了,"劉芳冷笑一聲,"這些年她幫我們,不也是應該的嗎?我們收養她,給她吃給她穿,培養她上大學,她現在有出息了,回報一下怎么了?"
"你們...你們怎么能這么說?"
趙淑芬的聲音顫抖著,"梅梅從小就懂事,工作后每個月都寄錢回來,你們誰有困難,她二話不說就幫,這就是你們的回報?"
"媽,別生氣,"劉強的聲音,聽起來有些為難,"我們不是那個意思。只是這房子...確實是爸的單位分的,應該先考慮自己的孩子。"
"就是說啊,"劉明附和道,"再說了,林梅要真把我們當家人,怎么這么重要的事情她不回來?還不是只顧自己在北京享福。"
林梅站在門外,淚水無聲地滑落。
她萬萬沒想到,自己一直視為親人的家人,心里竟是這樣想的。
她悄悄轉身,離開了家門口,在附近的小公園坐了很久。
她回想起這些年來的點點滴滴:劉紅孩子上學時,她二話不說寄去學費;劉芳丈夫做生意失敗時,她傾其所有去幫忙;劉強結婚時,她包了最大的紅包;劉明買房子時,她借了十萬給他...而這一切,在他們眼中,不過是"應該的"。
天色漸暗時,她才擦干眼淚,整理好情緒,回到劉家。
"梅梅回來了!"趙淑芬第一個看到她,臉上露出驚喜的笑容。
其他人的表情則有些尷尬,特別是劉建國,甚至不敢直視她的眼睛。
"爸,媽,我回來看看你們。"林梅笑著說,仿佛什么都不知道。
她注意到,屋里的氣氛有些緊張。
劉紅和劉芳頻頻交換眼神,劉強低著頭不說話,劉明則一臉防備地看著她,仿佛害怕她來搶什么東西似的。
晚飯時,劉建國小心翼翼地提起了房子的事:"梅梅,關于安置房...你四個兄弟姐妹都有各自的困難,我和你媽商量了..."
"爸,我理解的。"
林梅打斷他,微笑道,"我在北京已經有房子了,不需要這邊的。你們安排給他們吧。"
飯桌上的氣氛頓時輕松了許多。林梅看到劉紅和劉芳明顯松了一口氣,劉明更是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只有劉強依舊低著頭,默默地吃飯。趙淑芬的眼睛紅了,而劉建國則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梅梅,你真是懂事。"
劉紅笑著說,語氣中滿是虛偽的親昵,"不像我們幾個,整天為這點事吵個不停。"
"是啊,梅梅最懂事了。"
劉芳也附和道,"以后你在北京有什么困難,盡管說,姐幫你解決。"
林梅只是笑笑,心里卻在想:這么多年了,她有什么困難,何時得到過他們的幫助?
飯后,劉明拿出一瓶酒,主動倒了一杯給林梅:"來,梅梅,咱倆喝一個。謝謝你對我的幫助。"
林梅知道,這是劉明在慶祝自己得到了房子。她接過酒杯,與他碰杯:"不用謝,一家人嘛。"
"是啊,一家人。"劉明笑著說,但那笑容不達眼底。
第二天,她就提前返回北京了,借口說公司有急事。
臨走時,她照常給養父母留了一筆錢,囑咐他們保重身體。
送她到車站的是趙淑芬和劉強。
"梅梅,媽..."趙淑芬欲言又止,眼中含淚。
"媽,我知道您的心意。"
林梅抱了抱她,"別擔心,我在北京過得很好。"
劉強站在一旁,神情復雜:"梅梅,那個...謝謝你。"
林梅知道他指的是房子的事,只是笑笑:"三哥,不用這么見外。對了,你兒子下個月就要高考了吧?加油,有什么需要幫忙的盡管說。"
劉強點點頭,卻沒有再說什么。
回到北京后,林梅把自己投入到工作中,試圖忘記那天的場景。
她知道,自己永遠是那個局外人,不管在劉家生活了多少年,血緣關系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她開始減少給家里打電話的頻率,也不再主動提出經濟上的幫助。
她想看看,如果她不再是那個"有求必應"的林梅,劉家人會如何對待她。
果然,電話少了,劉家兄妹幾乎不會主動聯系她。
唯一經常打來電話的只有趙淑芬,詢問她的生活和工作。
有一次,劉芳打電話來,開門見山地說:"梅梅,我兒子要買電腦,能不能支援點?"
林梅沉默了一下,然后說:"二姐,我最近手頭有點緊,可能幫不上忙。"
電話那頭的劉芳明顯愣了一下,然后冷冷地說:"行,我知道了。"然后就掛斷了電話。
之后的一個月,劉家除了趙淑芬,沒有一個人給她打過電話。
林梅苦笑,原來這就是所謂的"一家人"。
04
"梅梅,你在聽嗎?媽真的很嚴重..."電話那頭,劉芳的聲音將林梅拉回現實。
"嗯,我在聽。具體是什么情況?"林梅問道,強迫自己冷靜下來。
"媽前天突然暈倒了,送醫院檢查是膽管結石引起的急性膽囊炎,現在已經化膿了,必須馬上手術。醫生說手術費加后續治療至少需要十五萬..."劉芳的聲音哽咽了。
林梅的心一下子揪緊了。趙淑芬一直對她很好,在劉家,是趙淑芬最疼她。
"醫院要求先交一部分押金,我們幾個湊了一下,只有三萬多。爸退休金不多,我們各家也都有負擔..."劉芳吞吞吐吐地說。
林梅明白了他們打電話的目的。
"我知道了,我會想辦法的。"她簡短地回答。
"梅梅,我知道上次房子的事你可能有些不舒服,但那是爸的決定,我們也沒辦法..."
"二姐,別說了。媽的事最重要,其他的都不重要。"
林梅打斷她,"我現在就聯系一下銀行,盡快把錢轉過去。"
掛斷電話后,林梅坐在醫院長椅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氣。
她早在兩天前就收到了小弟劉明的電話,得知趙淑芬住院的消息,立即請假趕回了老家。
但她沒有直接去找劉家人,而是先來了醫院,想了解趙淑芬的真實情況。
醫生告訴她,趙淑芬確實需要手術,情況緊急,但費用其實在十萬左右,不是十五萬。
林梅苦笑,又是熟悉的套路。每次家里需要錢,報給她的數字總是會"翻一番"。
以前她從不計較,但這次,在經歷了房子的事后,她心里有了一絲疙瘩。
盡管如此,趙淑芬的安危才是最重要的。林梅決定先不拆穿他們,把錢準備好。
她拿出手機,準備轉賬,突然又收到一條劉紅發來的短信:
"梅梅,知道你工作忙,但媽真的很想見你。如果方便的話,能不能先把手術費用打過來?我們都等著呢。"
林梅苦笑。劉紅的短信赤裸裸地暴露了他們的真實想法——錢比她這個人更重要。
她回想起小時候劉紅對她的"照顧":當著養父母的面一副姐姐的樣子,背地里卻處處針對她。
"梅梅,你的作業寫完了嗎?"
劉紅會這樣問,明知道林梅總是第一個完成作業的。
"梅梅,你的衣服又臟了,媽又要多洗一件了。"
劉紅會在趙淑芬面前這樣說,仿佛林梅是家里的負擔。
隨著林梅在學校表現越來越優秀,劉紅對她的態度更加復雜。
一方面,她會在外人面前炫耀"我妹妹多優秀";另一方面,在家里卻總是找機會貶低她:"不就是學習好點嗎,有什么用?還不是得靠我們家養著。"
如今,當趙淑芬生病需要錢時,劉紅第一個想到的不是關心養母的健康,而是如何從林梅這里盡快拿到錢。
林梅站起身,深吸一口氣,推開了病房的門...
病房里,趙淑芬躺在床上,臉色蠟黃,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了許多。
劉建國坐在床邊,雙手交叉放在膝蓋上,低著頭。
劉家四兄妹站在病床另一側,看到林梅推門進來,都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