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如此,又何必當初呢?明明知道美國不是中國的對手,還發起所謂的對華關稅戰,這不是自己給找不自在嘛?
美商務部部長說,我承認中國的關稅在上個月給我們帶來了痛苦,我對此感到糟心(horrible),總統對此也感到糟心。
說白了,特朗普團隊現在對華關稅戰,早就沒有了一開始的傲氣。盡管盧特尼克聲稱“痛苦是必要的”,并試圖用“溫和的通脹數據”淡化影響,但沃爾瑪等企業因關稅被迫漲價,最終由消費者和零售商共同分擔成本的事實,已暴露其說辭的自相矛盾。
事實上,美國已遭到關稅戰的嚴重反噬,這不僅僅是體現在美國經濟上,現在國際資本也不看好美國的經濟。
具體而言,美國2025年一季度GDP環比萎縮0.3%,為三年來首次收縮。關稅導致供應鏈囤積庫存,凈出口對GDP拖累達4.83個百分點。企業層面,3M公司因關稅被迫調整全球生產網絡,強生、雷神技術等巨頭單年損失超4-8.5億美元。汽車制造業崗位較2024年減少20%,洛杉磯港貨運量同比暴跌35%。
在對外關系上,特朗普團隊也是把美國的外交搞的一團糟。歐盟、加拿大等傳統盟友因關稅問題與美博弈,甚至日本、韓國等“芯片同盟”成員也擔憂美國政策搖擺損害自身利益。
根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觀察者網》、環球時報等多家權威媒體報道,澳大利亞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計劃于2025年晚些時間再次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將是其繼2023年11月首次訪華后,兩年內的第二次訪華行程,使其成為近十年來訪華頻次最高的澳大利亞總理。
阿爾巴尼斯自2022年上任后,將修復對華關系列為核心外交任務。其政策轉向源于三重現實壓力,具體如下:
1、經濟利益驅動:中國占澳大利亞出口總額的35%,僅鐵礦石、煤炭、教育產業對華依存度均超60%。前總理莫里森時期的“外交冰凍”導致2021-2022年澳對華出口損失超200億澳元。
2、國內政治需求:工黨政府需爭取約120萬華裔選民支持,而中澳關系惡化曾導致2021年聯邦選舉中多個華人聚居選區倒向獨立候選人。
3、全球格局變化:特朗普重返白宮后推行“美國優先”政策,對盟友實施無差別關稅打擊,迫使澳大利亞尋求戰略自主。
澳大利亞逐步放棄"經濟脅迫"等對抗性表述。2025年國防白皮書中,雖保留"印太地區安全挑戰"章節,但刪除直接點名中國的內容。這種轉變與前總理基廷的批評形成呼應,其曾指出"QUAD機制是戰略上的無稽之談",主張澳大利亞應避免在中美間選邊站隊。
值得一說的是,阿爾巴尼斯在2025年4月接受播客采訪時直言:“每當美國后退一步,中國就會試圖前進一步。”這說明,澳大利亞現在與中國的關系,其實已經超過了美國與澳大利亞的關系。
阿爾巴尼斯的二次訪華絕非偶然,而是澳大利亞在百年變局中尋求戰略自主的必然選擇。從霍華德時代的“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到今日的“制度性平衡”,澳大利亞正嘗試擺脫“附庸外交”慣性。這其實已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美國在全球發起的關稅戰,本就不得人心,中國將帶領全球其他需要發展的國家,共同擊敗美國。而美國的苦日子,即將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