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 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地名人名虛構,請勿與現實關聯
-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聯網,部分圖片非真實圖像,僅用于敘事呈現,請知悉
"媽,您先別哭,聽我把話說完。"
女婿小劉站在我面前,臉上的表情前所未有的嚴肅。
我坐在沙發上,眼淚還掛在臉頰上,剛才因為外孫的教育問題,我和他又吵了一架。
我本以為這個碩士女婿又要數落我這個鄉下老太太不懂教育,沒想到他接下來說的話,讓我徹底愣住了。
從河南老家來北京帶外孫已經兩年了,我和女婿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可今天他的這番話,卻讓我對這個年輕人有了全新的認識。
我叫張翠花,今年63歲,河南商丘人。
兩年前,女兒小敏在北京生了孩子,需要人照顧。
老伴身體不好走不開,我就一個人來了北京。
說實話,剛來北京的時候我挺興奮的,畢竟是首都,到處都是高樓大廈。
女兒和女婿小劉住在五環外的一個小區里,房子不大,兩室一廳,但在我們老家那可算是很不錯的了。
小劉是北京本地人,北京理工大學的碩士,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技術。
長得斯斯文文的,戴著眼鏡,說話總是慢條斯理的。
剛開始我還挺喜歡這個女婿的,覺得他有文化,對我女兒也好。
可是真正生活在一起后,我才發現問題有多大。
首先是生活習慣。我習慣早睡早起,五點就起床了,開始洗菜做飯。
可小劉他們年輕人都睡得晚,我起來做飯的聲音就會吵到他們。
"媽,您能不能稍微晚點起?"
小敏有一次這樣說,"劉哥昨天加班到半夜,好不容易能多睡會兒。"
"我這不是想著給你們做早飯嗎?"
我有些委屈,"你們年輕人不吃早飯對身體不好。"
"媽,我們一般都在外面買早飯,或者自己簡單弄點就行了。"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老家,一家人圍桌吃早飯是多溫馨的事啊,可在這里卻成了打擾。
更大的分歧出現在帶孩子上。
我的外孫叫豆豆,小名很可愛,但這孩子卻讓我很頭疼。
才兩歲的小家伙,調皮得很,什么都要摸,什么都要拿。
"豆豆,不能碰那個!"我經常這樣喊他。
按照我們老家的習慣,孩子不聽話就要打手板,這樣他們才能長記性。
可每次我剛想管教豆豆,小劉就會出現。
"媽,孩子還小,您別總是阻止他。"
小劉總是這樣說,"讓他自己探索,這樣有利于他的智力發育。"
"什么智力發育?"
我不理解,"小孩子就要有個小孩子的樣子,該管就得管,不然長大了就管不了了。"
"媽,您這種想法有些過時了。"
小劉推了推眼鏡,"現在的教育理念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給他們足夠的自由空間。"
"什么叫過時?"
我有些生氣,"我把你媳婦養這么大,還不是用這套方法?她現在不是也挺好的嗎?"
小劉沒有繼續爭論,但我能看出他臉上的不以為然。
類似的沖突越來越多。
豆豆吃飯的時候到處跑,我想讓他坐好好好吃飯,小劉說要讓孩子自由選擇。
豆豆晚上不肯睡覺,我想用我們老家的方法哄他,小劉說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最讓我受不了的是,小劉總是拿各種理論來說事。
什么蒙特梭利教育法,什么兒童心理學,什么早期發展理論,一套一套的,聽得我頭都大了。
"媽,您知道嗎?"
有一次小劉又開始給我普及知識,"研究表明,過度保護和約束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的。
我們要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自由探索。"
"什么研究不研究的?"我擺擺手,"孩子就是要管,不管怎么能成器?"
"媽,時代不同了,教育方法也要跟著改變。"
我心里很不服氣。
什么時代不同了?
孩子不都是一樣的嗎?
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該聽話的時候聽話,這有什么不對的?
更讓我氣憤的是,小劉不但不認同我的做法,還經常在豆豆面前"拆我的臺"。
有一次,豆豆拿著一支筆要在墻上畫畫,我趕緊制止:
"豆豆,不能在墻上畫,這樣不對。"
小劉卻說:"豆豆,想畫畫是好事,但墻上不能畫哦。
爸爸給你拿紙來,你可以在紙上畫。"
然后他轉向我:"媽,孩子有創作欲望是好事,我們不應該簡單地禁止,而是要引導。"
我覺得他這是在給我上課,在顯示他比我有文化。
心里很不舒服,但又不知道該怎么反駁。
矛盾最激烈的一次是在豆豆一歲半的時候。
那天我正在廚房做飯,聽到客廳傳來豆豆的哭聲。
我趕緊跑出去,看到豆豆摔倒在地上,額頭磕了一個包。
"豆豆!"我心疼得不得了,趕緊把他抱起來,"奶奶看看,疼不疼?"
豆豆哭得很厲害,我心里著急得很,一邊哄他一邊責怪:
"都怪你爸爸,讓你到處亂跑,這下摔著了吧?"
小劉聽到聲音也跑過來,看到這情況,臉色有些難看。
"怎么回事?"他問。
"還不是豆豆在沙發上爬來爬去,我說了多少次不要讓他這樣,你們就是不聽!"
我抱著豆豆,眼淚都快出來了。
"媽,您先別激動。"小劉檢查了一下豆豆的傷勢,"沒什么大問題,就是磕了一下。"
"什么叫沒什么大問題?"我更生氣了,"孩子都摔成這樣了,你還說沒問題?"
"媽,小孩子磕磕碰碰是很正常的事情。"
小劉的語氣很平靜,"您不能因為一次意外就否定我們的教育方式。"
"什么教育方式?"我幾乎要喊出來了,"孩子的安全最重要,你們這樣放任他,遲早要出大事的!"
"媽,您這樣說就不對了。"
小劉的聲音提高了一些,"我們并不是放任,而是在安全范圍內給孩子自由。
這種教育方式是有科學依據的。"
"什么科學依據?孩子摔著了就是沒有科學依據!"
"媽,您能不能不要這么固執?時代不同了,教育觀念也要改變。您那套老方法已經不適用了。"
聽到這話,我的眼淚一下子流了出來。
什么叫我固執?
什么叫老方法不適用?
我辛辛苦苦從老家來北京幫他們帶孩子,換來的就是這樣的數落?
"好,既然我的方法不好,那你們自己帶吧!"
我抱著豆豆就往臥室走,"我這個鄉下老太太配不上你們的高科技教育!"
那天晚上,我一個人在臥室里哭了很久。
我覺得自己在這個家里就像個外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對。
女兒夾在中間也很為難,她一邊要照顧我的情緒,一邊又要維護丈夫。
從那以后,我和小劉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張了。
我們很少直接交流,有什么事都是通過女兒傳話。
我帶豆豆的時候更加小心翼翼,生怕又被說成是老土、過時。
可是我心里真的很委屈。
我這一輩子帶大了三個孩子,女兒、兒子都很出色,女兒還考上了大學。
我的教育方法有什么問題?
為什么到了這里就什么都不對了?
我開始懷疑自己,也開始想念老家。
在老家,鄰居們都夸我會帶孩子,都說我的孩子教育得好。
可在北京,我卻成了什么都不懂的老古董。
有時候晚上躺在床上,我會想要不要回老家算了。
反正豆豆也大了一些,不需要我時時刻刻照顧了。
與其在這里受氣,不如回去過我的清靜日子。
可是看到豆豆天真的笑臉,看到女兒疲憊的樣子,我又舍不得走。
畢竟我是為了他們好才來的,怎么能因為一點矛盾就撒手不管呢?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很長時間。
我和小劉之間就像隔著一道無形的墻,彼此都看對方不順眼,但又不得不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
直到前幾天,又發生了一件事,徹底激化了我們之間的矛盾。
那天下午,我正在陪豆豆玩積木。
豆豆現在快兩歲了,很喜歡搭積木,但他總是搭不好就發脾氣,把積木扔得到處都是。
"豆豆,不能亂扔東西。"我耐心地教他,"來,奶奶教你怎么搭。"
可豆豆不聽我的,繼續發脾氣,還用小手推我。
"豆豆,不能這樣對奶奶。"我嚴肅地說,"你再這樣,奶奶就不跟你玩了。"
豆豆見我語氣嚴厲,哭得更厲害了。
這時候小劉正好下班回來,看到這個場面,臉色立刻就變了。
"媽,您又在訓豆豆?"
他快步走過來,把豆豆抱起來,"豆豆怎么了?"
"他發脾氣亂扔積木,我在教他不能這樣。"我解釋道。
"媽,孩子有情緒是很正常的事情。"
小劉一邊哄豆豆一邊說,"您不應該這樣訓斥他。"
"什么叫訓斥?我這是在教育他!"
我的火氣一下子就上來了,"孩子做錯了事就要糾正,不然怎么能學好?"
"媽,您這種方式會抑制孩子的情感表達。"
小劉的語氣很不客氣,"孩子需要發泄情緒的空間,而不是被強制要求服從。"
"什么情感表達?"
我覺得他又在說那些我聽不懂的理論,"孩子就是要有規矩,沒有規矩就沒有方圓!"
"媽,您能不能學習一下現代的教育理念?"
小劉的聲音提高了,"您那套老古董的方法真的不適合現在的孩子!"
聽到他說我的方法是老古董,我的眼淚一下子就流出來了。
我站起身,指著他說:"好!既然我的方法是老古董,那你們就用你們的新方法吧!我這個老太太不配教你的兒子!"
說完我就沖進了臥室,關上門就開始哭。
我覺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在這個家里沒有一點地位,連帶個孩子都要被人嫌棄。
就在我哭得最傷心的時候,臥室門被輕輕敲響了。
我以為是女兒來勸我,沒想到門外傳來的是小劉的聲音。
"媽,我能進來嗎?我想和您談談。"
我愣了一下。
這還是小劉第一次主動找我談話,以前有什么事都是女兒在中間協調。
我猶豫了一下,還是說了聲"進來吧"。
小劉推門進來,手里拿著一杯熱茶。
他在我床邊的椅子上坐下,把茶遞給我。
"媽,您先別哭,聽我把話說完。"
他的表情前所未有的嚴肅,"有些話我憋在心里很久了,今天必須要說出來。"
我接過茶杯,心里忐忑不安。
我以為他要正式和我攤牌,要么我改變方法,要么就回老家。
可接下來他說的第一句話,就讓我徹底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