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3日電 5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新華走筆”專欄發表記者白佳麗撰寫的文章《南開中學尋恩來》。
每當國人想起周恩來這個名字,心底總會涌出許多共同的情愫。周恩來的15歲到19歲,都是在南開中學學習。在這里,他從一個有志青年成長為覺悟青年。波瀾壯闊的革命征程,于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00多年過去,行走在處處是古典建筑的南開中學校園中,依舊滿是恩來的影子……
周恩來總理在南開中學求學時住過的宿舍。(受訪者供圖)
努力成為“全能”之人
南開中學新生入學時有一特殊環節,要在伯苓樓一樓甬道旁的整容鏡前正衣冠,并誦讀鏡上的“容止格言”。“它看似是要求學生規范儀容儀表,實則是要求修養自身精神氣度。”南開中學校長劉浩說。
“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
氣象:勿傲、勿暴、勿怠。
顏色:宜和、宜靜、宜莊。”
112年前,這由南開“校父”嚴修先生撰寫的40字“鏡箴”,同樣令青年恩來駐足,成為他在南開中學的第一課,后來也是他給許多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革命的危難時刻,“勿傲、勿暴、勿怠”在他身上表現得愈發明顯,許多人被這些品質所吸引和激勵。直至他作為新中國總理,儒雅風度給許多外國友人留下深刻印象。尼克松曾說:“他通過他優雅的舉止和挺立而又輕松的姿態,顯示出巨大的魅力和穩健。”
一位青年的修身不止于此。
“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青年周恩來在南開中學讀書時寫下的這副對聯,出現在了2023年高考語文(天津卷)作文題目中,“品讀此聯,你有怎樣的聯想和思考?”——似是不同時代青年隔著時光的一場共振。
這些年,南開中學一直在整理、收集周恩來在南開中學求學時期的寶貴資料。光是課內作文,周恩來4年間就寫下了52篇、7萬余字。
南開中學精心將這些保存不易的文章整理成書。如今再去細讀,從其論志向、名譽、友情,論時政、教育、軍事、戲劇等方方面面,足以看到青年恩來已明晰時代所帶來的使命與際遇,思考著中國的出路與明天,想要快一些再快一些磨礪好自我的人格與思想。
因國難而生的南開中學已有120年歷史,周恩來被當時的校長張伯苓贊為“南開最好的學生”。
“他不僅立其志向、修其品德、鍛其本領,也有豐富多彩的青年生活。”15年來一直在整理周恩來南開中學“印記”的南開中學理事會理事長孫海麟說。
走進南開中學瑞廷禮堂,似與百年前時空重疊。在這個“中國第一話劇舞臺”上,周恩來作為南開新劇團的一員,曾排練、出演過8部新劇,面目清秀的他在6部中飾演過女性角色,如今演出的照片還懸掛在南開中學的校史館中。
100多年后,這方舞臺上,年輕學子一遍遍重演著這些劇目,南開新劇團也依舊是校內人氣最高的社團之一。通過話劇,一代代青年認識世界、體味人生、剖析自我。
錢學森曾說:“許多黨外人士說,我們是認識周恩來才認識中國共產黨的,相信周恩來才相信中國共產黨的。”
誠然,青年恩來已在努力成為內外兼修的“全能”之人。
“允公”的人
“義工制”,是南開中學堅持了20多年的做法,學生們自由組合、確定選題、分工協作進行社會調研。從堵車難問題如何解決,到新就業群體權益如何保障,通過這樣的方式,10多歲的中學生得以去了解當今社會,探尋解決方案。
“民國時候,南開學生就有社會課,可以看到他們當時就在調研租界等問題。恩來在讀書時,便十分注重完成老師交給的觀察社會的作業,并投身到大量的社會活動中。”劉浩說。
從擔任校報《校風》總經理為出刊而謀經費,到組建敬業樂群會吸引了200多名學生參與,再到參與社會考察、廣募救國儲金,青年恩來拓寬了視野、廣交了朋友,也鍛煉了領導才能。
走進南開系列學校,隨處可見“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為公為國而興辦的南開,愛國主義是心與魂。
嚴修說:“勿志為達官貴人,而志為愛國志士。”南開中學老校長張伯苓說:“南開學校系因國難而產生,故其辦學目的,旨在痛矯時弊,育才救國。”
因而,19歲的周恩來寫下“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這樣雄宏的詩句。于南開中學畢業時,他給好友留下臨別贈言:“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
“老師們總說,既然選擇了南開,就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不要論一次考試成績的好壞,而要看如何對社會多一份關注和責任。”南開中學高二學生滿子嫻說。
“公能”教育在南開中學一代代師生身上延續。
從2010年起,南開中學創辦了南開公能講壇,15年已舉行146講。分析世界形勢、讀蘇東坡、品唐詩……多樣的主題讓正值青春的學子們拓寬了對世界的認知,并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
“我們試圖讓南開先賢過去耀眼的光芒,成為學生現在成長的營養。把南開中學巨大的精神財富,甚至學校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轉化為學生感知家國情懷的通道。”南開中學德育處主任徐廣玉說。
在參觀周恩來宿舍時,偶遇學校13屆的畢業生李可純。她從南開中學畢業后考上了北京大學,后又在香港大學和劍橋大學深造。
李可純回憶,在南開中學讀書時,同學們常常在周恩來宿舍前的門廊里聊天,談家國、談世界、談未來。“記得那時,有一瓣海棠花瓣曾飄落在我的書上,如今花瓣還被我小心地保留著,因為那是我看世界的起點。”她說。
“日新”的未來
1917年的6月,周恩來在南開中學迎來了一場“輝煌的畢業式”,參加這場畢業式的不僅有張伯苓,還有章士釗和陳獨秀。周恩來獲得了“國文最佳者”獎。
新舊轉軌之中,周恩來選擇東渡日本留學。在那里,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讓這位青年的思想發生了質變。
“一線陽光穿云出,愈見嬌妍。”1919年,周恩來寫下的《雨中嵐山》一詩中這樣形容他所認識的真理。
五四運動爆發后,周恩來從日本回國,隨即在南開中學組織起進步青年,投身到愛國運動的洪流中。當年,覺悟社在天津創辦,周恩來便是這20位“先覺先悟,為國為民”熱血青年中的重要一員。
第二年年初,周恩來等學生在北洋政府直隸省公署請愿時遭到逮捕。那年春節,張伯苓探望了被捕的周恩來和南開其他學生。
而后的周恩來赴法國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走上了他愈發壯闊的人生。南開中學依舊留在原處,含辛哺育更多救亡圖存的“新人”。
周恩來從南開中學畢業20年后,盧溝橋事變爆發。很快,他深愛的學校遭到了日軍連續兩天的轟炸——大學校舍陷入火海、中學部分校舍得以幸免。南開學校成為中國全民族抗戰爆發后,第一所遭日寇毀掠并化為焦土的學府。
老校長張伯苓悲憤地說:“敵人此次轟炸南開,被毀者南開之物質,而南開之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益奮勵。”隨后,南開師生千里跋涉到祖國西南,為民族保留了棟梁火種。
彼時的周恩來,已經經歷過長征的考驗,正在艱難中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為挽救民族危亡而奔走奮斗。
個人的命運、學校的命運、家國的命運在此刻交織在一起。
“汲汲骎骎,月異日新,發煌我前途無垠。”當南開校歌再次唱響在津沽大地時,新中國即將誕生。
成為新中國的總理后,周恩來于1951年2月專程回到他的母校。生前,他與鄧穎超都多次叮囑工作人員,死后骨灰要撒在天津、撒在海河。
如今,每年南開中學的畢業典禮上,南開校歌依舊回蕩在校園里,“巍巍南開精神”伴隨著新時代青年們踏上新的征途。
“恩來是我們的楷模,有了這樣的標桿,人生就不會輕易陷入迷茫。”同學們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