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世紀末的東亞大地,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權力重構。武則天以雷霆手段,打破男權桎梏,開創了武周政權。
她的統治,交織著酷吏羅織的冤獄以及名將鑄就的輝煌。而在這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王孝杰如同一顆流星,劃破了武周的夜空。
他從青藏雪域的吐蕃戰俘,逆襲為西域戈壁的國之柱石,最終在東硤石谷以悲壯的一躍,定格為傳奇。
他的命運,既是個人奮斗的史詩,也是帝國興衰的縮影。
隴右血戰
王孝杰,京兆新豐人。
此地民風彪悍,游俠輩出。少年時代的他,目睹唐軍鐵騎馳騁邊關的雄姿,耳聞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傳奇,心中埋下了“勒石燕然”的壯志。
及至弱冠時,王孝杰投身府兵,因驍勇善戰,累遷至中級軍官。
唐高宗晚年,吐蕃崛起于青藏高原,大食東擴至中亞,突厥余部屢生叛亂。為了拱衛邊疆,朝廷廣募驍勇。
在此之前,王孝杰曾跟隨蘇定方東征高句麗,于平壤城外率先登城,斬首三級,奪旗一面,功勛極盛。
因此,他被授予昭武校尉,駐防隴右,防備吐蕃。
678年,吐蕃名將論欽陵率軍進犯涼州,唐高宗急命李敬玄為洮河道行軍大總管,統兵十八萬,掛帥西征。
同時,王孝杰則以副總管的身份跟隨工部尚書劉審禮充任大軍先鋒官,深入青海腹地,擇機與敵決戰。。
然而,李敬玄雖官居宰輔高位,卻無統兵才能,更因忌憚邊將功高,排斥宿將劉仁軌,致使唐軍指揮混亂不堪。
到了九月,唐軍、吐蕃軍會戰于青海大非川。
大非川是薛仁貴的折戟之處,他統領的數萬唐軍就覆滅于此。因此,論欽陵故技重施,以“狼群戰術”分割唐軍,意圖重現昔日的輝煌。
好巧不巧,唐軍尚未出現頹勢時,李敬玄卻畏敵如虎,坐視劉審禮、王孝杰所部陷入吐蕃的重圍。
當時,王孝杰、劉審禮率領唐軍血戰承風嶺,以至箭盡弓裂。他持陌刀連斬吐蕃驍將三人,終因寡不敵眾,與劉審禮同被俘虜。
七年前,曾吞噬薛仁貴榮耀的土地,再度成為了帝國之殤。唐軍陣亡八萬,天下震動,吐蕃則趁勢吞并吐谷渾,大唐西域門戶洞開。
有趣的是,劉審禮受傷頗重,僅過三天就身亡了。而本應淪為奴隸或祭品的王孝杰,在被押至邏些時,卻成了吐蕃的“貴客”。
原來,王孝杰的面容與已故的芒松芒贊極為相似。當兩歲的赤都松贊初見這位滿面血污的唐將時,竟撲入他的懷中,以“父汗”相稱。
這一荒誕的誤會,讓王孝杰在吐蕃宮廷中獲得了超乎尋常的禮遇。
然而,在邏些城的數年間,王孝杰表面扮演著“轉世父汗”,暗中卻將吐蕃的山川地理、軍制風俗牢記于心。
他目睹貴族“飲血盟誓”的野蠻儀式,親見高原騎兵“一人三馬”的迅捷戰術,更在宴飲間探得吐蕃與西突厥的密約。
這些情報,成為他日后反制吐蕃的利器。
當吐蕃貴族以高官厚祿,誘使王孝杰歸降時,他又佯裝心動,卻在狩獵途中,故意墜馬受傷,借此拒絕參與吐蕃對大唐邊境的襲擾計劃。
689年,大唐、吐蕃達成和議。
長大成年的赤都松贊,早已看清了“假父”的真實面目,可他念及王孝杰十數年的“安慰”,并未處罰于他,反而將王孝杰釋放回唐了。
雪恥安西
不久后,武則天改唐為周,卻遭到李唐皇族和忠臣、名將的強烈反對。她急需一場對外戰爭的大勝,穩固帝位。
此時,吐蕃已占據龜茲、于闐、疏勒、碎葉等安西四鎮。絲綢之路咽喉被扼,吐蕃商稅年入百萬貫,西域諸國對大周也離心離德。
于是,武則天采納西州都督唐休璟的提議,決意收復安西四鎮。
然而,武則天稱帝時,為了打壓唐室,黑齒常之、程務挺等宿將,陸續被殺。朝中僅存的將領,也多畏高原險遠,不愿出征。
因此,她將目光投向了剛獲赦免的王孝杰。這位在邏些城呆了十年的“吐蕃通”,軍事價值或許遠勝數萬精兵。
692年冬,王孝杰以武威道行軍總管的身份,率軍西征。
當時,他避開吐蕃重兵把守的河西走廊,取道漠南,穿越黨項羌部落領地,如利刃般直插西域腹地。
行軍途中,王孝杰還命士卒以羊皮囊儲雪水解渴,用駱駝糞燃火取暖,甚至親自為受傷的士卒吸膿療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