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里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這句話,看似矛盾,實則蘊含著解開世界本質與佛性奧秘的關鍵,你想知道其中緣由嗎?
以前祖師說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意思是,當我們看到青翠的竹子,其實那就是我們的法性身;看到茂盛的黃花,那便是我們的般若智慧。為啥這么說呢?
因為道理要通過具體的事物來體現呀!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這些東西完全等同于我們,我們也完全等同于這些東西呢?可不能這么理解!為啥不行呢?大珠和尚曾經講過,如果翠竹就是法性身,那我們吃筍子的時候,豈不是把法性身給吃掉了?
就好比碗要是你的法身,你把碗敲碎了,難道就等于把自己的法身也敲碎了?這顯然不對嘛!那祖師這句話到底對不對呢?又該怎么理解呢?應該說它們是 “非一非二” 的關系,既不是完全一體,也不是兩者完全不同。說 “非一”,就是不一樣。
我們的法性身沒有形狀和相貌,而事物是有具體形象的,從形象這個角度來說,它們不是一體的;但性和相又相互依存,性離不開相,相也離不開性,從這種不可分離的角度來講,它們又是一體的,也就是 “非二”。
就拿鏡子和影子來說,鏡子里有影子,影子總是離不開鏡子,你能把鏡子里的影子拿掉嗎?根本拿不掉。你用布把鏡子包起來,布紋也會映在里面,影子依然存在。
把鏡子對著地面,地下的物體就會映在鏡子里;對著天空,天上的云、星星、太陽、月亮也會映在鏡子里,鏡子里總歸會有影子。
所以,從不離的角度講,鏡子就是影子,影子就是鏡子;然而,影子畢竟是影子,鏡子畢竟是鏡子,從形象上看,一個有相,一個無相,它們不是一體,這就是 “非一非二”,這個道理一定要弄明白。
過去洞山祖師過河的時候,低頭卷褲腳,就在這個時候,他看到水里映出自己的影子,突然恍然大悟。
他作了一首偈子,里面有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這樣精妙的句子,這足以證明他確實悟道了。這里的 “渠” 不是指渠道的 “渠”,而是當 “他” 來講。
“渠今正是我”,意思是水中的影子就是我;“我今不是渠”,就是說我現在不是這個影子。為啥說他現在是我,而我又不是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