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防務大學戰爭學院前副院長李志堯今日發文稱,中國大陸自 1949 年以來的八次對外用兵,沒有一次因超級強國的可能干預而退縮。1955年初的一江山戰役,1958年的金門炮戰,1962年的中印邊境之戰,1974年的中越西沙之戰,1979年2月的“懲越”戰爭,都是和有超級大國撐腰的對手開戰。朝鮮戰爭與珍寶島之戰更是和美、蘇正面交鋒。其言下之意就是,中國從未因外部干預退縮,凸顯維護主權的堅定意志。
李志堯指出,這些軍事行動均是在無預警和宣戰下發動,顯示大陸在處理領土主權問題極大可能是出于政治考量且難以預測。
李志堯總結大陸對外用兵的 “五階段模式”—— 警告、試探、布局、攻擊、和談,強調當前臺海局勢正契合這一邏輯演進:賴清德當局推動 “倚美謀獨” 加劇兩岸對立,兩岸關系急轉直下,大陸軍機艦繞臺頻次從東岸延伸至西岸、實質取消 “海峽中線”,正是對美臺勾連的戰略警告與軍事試探。與此同時,大陸加速臺海戰場 “內海化” 布局,通過常態化遠海訓練強化區域拒止能力,實質為應對 “局部有限非核戰爭” 預作準備。
李志堯認為,美國要臺灣當前哨尖兵,然而大陸軍力更勝以往,并依其慣采模式積極“經營”臺海戰場,以防在美國拱火下情勢失控。
李志堯特別提醒,值得警惕的是,臺灣雖推動百億美元對美軍購,但志愿役缺兵率已達 15%,官士兵比例失衡問題凸顯。他指出,現代戰爭勝負不單純取決于裝備性能,兵員素質與體系化作戰能力才是關鍵 —— 若不能解決 “有槍無人” 的結構性矛盾,再多先進武器也難逃 “裝備閑置” 命運,所謂“備戰才能避戰”淪為空話。
文章最后告誡民進黨當局:挑釁性言論只會激化矛盾,“戰爭無贏家” 的歷史教訓殷鑒不遠。兩岸同胞共同追求的和平統一前景,決不能成為 “臺獨” 勢力謀取政治私利的犧牲品。唯有承認 “九二共識”、停止勾連外部勢力,才能真正避免臺海陷入兵戎相見的危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