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年冬季,由于劉義隆的過度指揮,原本奪取洛陽、虎牢關、滑臺等重鎮的到彥之,頻頻敗北,不得不撤出先前的陣地。
當時,北魏鐵騎壓境,宋軍糧盡援絕,負責殿后的統帥檀道濟站在城墻上,遠眺敵營,難免心生些許“畏懼”。
畢竟,他的麾下僅剩數千殘兵、敗將。
更糟糕的是,宋軍中的逃兵,已將城中的情形,泄露給了北魏的主將。兵士憂心忡忡,全無死戰之心,就連他的部將王仲德,也罕見的露出凝重的神色。
然而,檀道濟卻在月黑風高之夜,命士卒紛紛點燃火把,召來軍需官清點糧草。伴隨著沙塵飛揚,竹籌中的米、麥也被裝進了早已準備好的糧袋中。
這一切,都未能逃過遠處窺視的北魏密探的雙眼。只不過,他看到的“米”,卻是宋軍深夜挖來的沙子。
次日清晨,檀道濟白衣素甲,從容率軍南撤,北魏統帥叔孫建擔心有詐,又誤聽了密探送來的“情報”,遲遲不敢追擊,終放虎歸山。
一代名將,以流傳千古的“唱籌量沙”,續寫了宋軍的傳奇。
自司馬氏南渡后,中原衣冠在長江以南勉力的維系著華夏文明的余燼時,北府軍也如一柄寒光凜冽的利劍,直插北方胡族的“心臟”。
而北府軍最后的傳奇檀道濟,以他的忠勇、智慧和沙場表現,成為了南朝歷史中,最令人扼腕的悲劇。
他的一生,可以說是寒門逆襲的代表,是功高震主的典范,更是華夏王朝“自毀長城”的鮮活案例。
劉裕的親信
檀道濟,高平郡金鄉人。他幼年喪父,少年失母,從小就寄居在堂叔檀憑之家中,養成了謙虛、謹慎的性格。
五胡亂華時,檀道濟的祖先為避戰禍,南遷北府軍大本營京口,以從軍為業。
此地民風彪悍,豪杰輩出,北府軍縱橫江淮,吸引了無數少年的向往。而謝玄更在此招募過流民為軍,大破前秦。
因此,縱然檀道濟命運不濟,可仍懷揣著“封侯萬里”的夢想。
404年,劉裕在京口起兵討伐篡晉的桓玄。作為劉裕的同鄉好友,檀憑之帶著檀道濟兄弟六人前往投效,成為“京口二十七將”的核心成員。
不幸的是,檀憑之卻意外的戰死在了建康城下。臨終前,他將檀道濟親手托付給劉裕,希望他能加以調教,委以重任。
事實上,檀道濟在建康之戰時,表現得可謂是極為勇猛。他率“敢死隊”閃擊桓玄中軍,親手斬殺了桓玄麾下大將吳甫之,為劉裕奪取建康,立下大功。
當時,劉裕撫摸著檀道濟的后背,興高采烈的說道:“道濟不僅忠義無雙,更勇冠三軍,日后必成棟梁。”
他親授檀道濟建武將軍參軍的官位,將檀氏兄弟,盡數編入自己的親軍。
7年后,東晉朝局不穩,各地動亂不斷,劉裕急于北伐南燕,將穩定江南的重任,留給了已升任揚武將軍的檀道濟。
五斗米教盧循、徐道覆率眾十萬,席卷江東時,檀道濟以輕騎切斷他們的糧道,夜襲敵營,大破叛軍于潯陽城下,扭轉了不利的戰局。
桓謙、茍林聯手圍攻荊州刺史劉道規后,檀道濟神兵天降,僅率五百死士突入江陵城,火燒桓謙的戰船,陣斬茍林,穩定了荊州局勢。
而司馬休之父子起兵“叛亂”,欲效仿劉裕順江而下,直搗建康時,檀道濟又以五千精銳,攔住了三萬敵軍的進路,誘殺司馬文思于城外。
可以說,檀道濟對于劉裕后方的穩定性,絲毫不亞于蕭何之于劉邦,荀彧之于曹操,諸葛亮之于劉備。
劉義隆的喉中刺
416年,劉裕以檀道濟為先鋒,北伐后秦。他自淮水北上,連克許昌、成皋,所向無前,兵鋒直指洛陽。
在西晉故都,檀道濟嚴禁士卒毀壞民居、傷害百姓,他以仁義之師,降臨洛陽,贏得了北方士卒的青睞。
當麾下部將提議斬殺四千后秦降卒,以筑“京觀”時,檀道濟又厲聲喝止,恪守“降者不殺”的軍訓,以至關中震動。
不久后,檀道濟在潼關城下,遭遇了后秦名將姚紹統領的十萬大軍。
面對數倍于己的敵軍,檀道濟不慌不亂,他在華山布下“偃月陣”,示敵以弱,誘使姚紹不斷深入,伏擊殺之。
此戰,秦軍損兵三萬,姚紹被俘,后秦再無抵抗劉裕、檀道濟的力量。檀道濟也憑借著“滅秦”的功勛,擢升為征虜將軍,受封永修縣公。
然而,在劉裕磨刀霍霍,意欲大施拳腳時,他的謀士劉穆之卻突然病逝了。
作為劉裕生平最為信賴的“伙伴”,劉穆之的離去,也將司馬氏的江山徹底推入了絕境。劉裕急匆匆返回建康,謀劃篡權奪位。
劉裕走后,劉義真留守長安,檀道濟坐鎮輔佐。可關中新附,各地蠢蠢欲動的勢力,多如牛毛。
因此,檀道濟再三懇求劉裕多派重兵把守,可卻遭到了他的拒絕。
隨著劉義真在長安的倒行逆施,原本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關中百姓,也站在了檀道濟的對立面。
僅僅數月,關中再次落入胡族手中。耗費無數將士心血的北伐,徹底淪為了劉裕父子奪權的“玩具”。
422年,登基尚未滿兩年,58歲的劉裕就溘然長逝了。臨終前,他留下遺命,詔令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輔佐少帝劉義符。
遺憾的是,劉義符荒淫嬉戲,隨意殺伐,不學無術,對于剛剛興起的劉宋王朝來說,簡直是致命的災難。
因此,徐羨之聯手傅亮、謝晦,打算廢掉劉義符,另立新帝。作為劉義符曾經的軍司馬,檀道濟并不愿做出“廢立帝王”的舉措,可在生命遭到威脅時,他卻選擇了妥協。
數日后,檀道濟四人攜甲士入宮,當眾宣讀廢掉劉義符的決定,改立劉裕的第三子劉義隆為新帝。
然而,令他未曾料到的是,徐羨之等人果敢、狠辣,廢劉義符為營陽王仍不滿足,竟派人暗中將他處死了。本欲為國為民考慮的檀道濟,轉瞬間就成了弒君的幫兇。
盡管檀道濟助力劉義隆平定了謝晦的叛亂,但“兩度易主”的經歷,早已在帝王的心中,種下猜忌的種子。
懷疑一旦產生,“證據“就不足為證了。更何況,檀道濟還在用自己的“自大“,催生著劉義隆心中的戒心。
鎮守潯陽時,檀道濟名聲震江北,威望已然掩蓋了劉義隆。
他的麾下大將薛彤、高進之都是勇冠三軍的驍將,十一個兒子皆能征善戰,舊部親信遍布劉宋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