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耗的底層邏輯是對抗,你可以成為任何人而不是非要成為什么人。
在研究精神內耗的底層邏輯時,我們發現這種現象實際上源于一種深層的心理對抗。這種對抗并非簡單的意識層面的沖突,而是涉及個體在不同自我形象之間的搖擺。表面上看,這種對抗表現為一種“非此即彼”的選擇困境,但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對抗實際上是一種內心沖突的外在表現。
簡單來說,你當然可以選擇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也可以選擇成為一個平庸的人。這就是你可以成為任何人,不是非要成為什么人的意思是,你成為優秀的人的目的是對抗自身平庸的一面,或者在別人面前顯得很有優越感。你成為平庸的人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對抗內心的進取心,或者故意在別人面前顯得與眾不同。再通俗一點就是:我可以成為在許多方面都很優秀的人,但是也能夠接納自己在許多方面都很平庸。我可以成為一個平庸的人,但是不是為了壓制內心的進取心,也不是故意讓所有人都失望。
內耗的本質:對抗與自我分裂
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看,精神內耗的本質在于個體對自我形象的固守和對抗。這種對抗并非外在的沖突,而是內在的一種分裂狀態。當個體試圖通過成為某種特定的自我形象來對抗內心的另一面時,他們實際上正在進行一種自我分裂的行為。
這種自我分裂的核心在于個體將自己的某些部分與其他部分對立起來,試圖通過壓抑或否定其中一部分來維持另一部分的存在。例如,當個體試圖通過成為“道德高尚的人”來對抗內心的“不道德感”時,他們實際上是在將自己的“道德感”與“不道德感”割裂開來。這種割裂讓人陷入一種非此即彼的困境,無法整合自我。
對抗的根源:未整合的自我
從心理動力學的視角來看,對抗的根源在于個體未整合的自我。每個人都有多種潛在的自我形象和可能性,但如果個體無法有效地整合這些不同的自我形象,他們就會陷入一種對抗狀態。
這種未整合的自我狀態,源于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的經歷。例如,家庭教育、社會文化的影響、重要他人的評價等,都可能導致個體將某些自我形象視為“理想的”或“應有的”,而將另一些自我形象視為“不合理的”或“不被接受的”。這種割裂的自我認知讓人陷入了一種持續的內心沖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