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員工,靠的不是講大道理,而是這3大核心要素!
做管理,要會激勵。
想讓下屬拼了命的幫你干,那你就一定要牢記以下這3大核心要素。
抓住了,團隊的積極性自然也就上去了。
一:講大道理,忽略了“真實”
在現實的職場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管理者似乎陷入了一種誤區:
當員工對目標不興奮,缺乏動力的時候,熱衷于長篇大論地向員工講道理,談公司的宏偉愿景,談無私奉獻,談加班。
這些話雖然當下聽得慷慨激昂,但員工并不買賬,也難以觸及員工的心靈,更難轉化為推動企業發展的實際動力。
為什么?
因為沒有實質性的行動和有效的機制支撐,大多只能停留在口頭上,再美好的愿景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員工需要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是那些能夠直接提升工作效率、增強團隊凝聚力、促進個人成長的具體措施。
再比如,談公司的情懷,強調奉獻的重要性。
但情懷不是掛在嘴邊的口號,奉獻也不是無條件的犧牲。
真正的情懷,體現在企業對員工的關懷、對社會的回饋上;真正的奉獻,是在尊重個人價值的基礎上,鼓勵員工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共同為企業和社會創造價值。
所以,如果不停地跟員工講道理,忽略了“真實”,很難真正地說服員工。
并且,每個人對于“道理”的理解程度也有所不同,往往有時候,自己理解的道理,并不能被員工所接受,帶有強加于人的意味,沒有尊重個體差異和訴求,作用容易適得其反。
二:激勵員工的3大核心要素
1、自主力
所謂自主力,即員工在工作進程中可自行做出決策、實施自我管控的能力。
倘若管理者能夠給予員工特定的自主權力,便能喚起他們的創新意識與擔當精神,進而提升工作的效率與滿意程度。
谷歌曾推行“20%時間政策”,準許員工把五分之一的工作時長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項目當中。
這一舉措不但激發了員工的創造潛能和創新思維,還催生出了 Gmail、谷歌新聞等諸多成功的產品。
Zappos 則推出了“全員決策”文化,倡導員工參與到決策流程里,不管是公司的戰略規劃還是日常運營事務,都竭力讓員工的聲音得以傳達。
這種文化使員工產生自己是公司一員的感受,從而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當員工感知到自身的意見和行動能對公司產生直接的作用,他們就會更積極地投入工作,對結果承擔責任。
這也是眾多公司致力于削減層層匯報所引發的決策遲緩,旨在賦予員工在其職責范疇內做出決策,加速問題解決速度的原因所在。
2、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簡單來說,就是個人對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項任務或實現目標的信心和預期。
具備高自我效能感的員工通常表現出更強烈的積極性、更高的工作滿意度以及更出色的創新能力。
首先,設定明確、具體且可實現的職業目標非常關鍵。
通過定期的績效評估會議,確保每位員工都清楚自己的工作重點和預期成果。
其次,提供豐富的培訓機會,比如在線課程、研討會、導師制度等。
這些資源可以幫助員工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技能,不僅能夠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還能讓他們更有信心應對工作中的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