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回顧:新疆支教老師,發現其女學生酷似前妻,偷偷親子鑒定后卻傻眼
聲明資料
版權聲明: 本故事為原創作品,所有情節均為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任何個人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復制或用于商業用途。
回顧:新疆支教老師,發現其女學生酷似前妻,偷偷親子鑒定后卻傻眼"林老師,您為什么總是看著我?我臉上有東西嗎?"艾莎歪著頭問道,黑葡萄般的大眼睛好奇地盯著林逸。
林逸一愣,放下手中的作業本,尷尬地笑了笑:"沒有,只是你的作文寫得很好,讓我想起了一個人。"
"是誰啊?您的學生嗎?"
林逸看著眼前這個酷似前妻周曉雯的小女孩,喉嚨發緊:"是我曾經最重要的人。"
那一刻,一個大膽的想法在林逸腦海中閃現:這個孩子,會不會是自己的女兒?
上海市第八中學的辦公室里,林逸坐在電腦前,盯著屏幕上的支教申請表格發呆。窗外的梧桐樹葉已經泛黃,秋風吹過,落葉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
"林老師,真的決定去支教了?"同辦公室的王老師遞給他一杯熱茶,"你在這里教了十年,學生家長評價都很高,何必跑那么遠?"
林逸接過茶杯,苦笑道:"正因為教了十年,我感覺自己已經麻木了,每天機械地重復著同樣的內容,找不到當初的那份熱情。也許換個環境,能讓我重新找回教書育人的初心。"
他沒有告訴王老師的是,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都有他和前妻周曉雯的回憶。十年前那場突如其來的離別,至今想起仍然隱隱作痛。學校后門的那家小面館,曾是他們約會的地方;操場邊的那棵大樹下,是他向周曉雯表白的地方;就連辦公室的窗戶,都能看到他們曾一起散步的小路。
這十年來,林逸沒有再婚,也沒有談過戀愛。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成為了學校的骨干教師。但內心的空洞感卻越來越強烈,仿佛生活只剩下了黑白兩色。
申請很快獲得了批準。林逸被分配到新疆喀什地區一個叫克孜勒蘇的小村莊。同事們為他舉辦了一個簡單的歡送會,大家都說會想念他的。林逸微笑著道謝,心里卻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離開這個承載了太多記憶的城市。
十月初,林逸踏上了前往新疆的火車。窗外的風景從繁華的城市逐漸變成了遼闊的草原,再到荒涼的戈壁,最后是巍峨的雪山和廣袤的沙漠。這是一段漫長的旅程,也是林逸人生的新起點。
到達克孜勒蘇村時,已經是深夜。村里的校長阿卜杜拉親自開車來接他。阿卜杜拉是個五十多歲的維吾爾族男人,說一口帶著濃重口音但流利的普通話。
"林老師,歡迎你來到我們克孜勒蘇!"阿卜杜拉熱情地握著他的手,"路上辛苦了,先去宿舍休息,明天再熟悉學校。"
林逸的宿舍是學校專門為支教老師準備的,雖然簡陋,但干凈整潔。一張床,一個書桌,一個衣柜,還有一個小浴室。窗外是連綿的天山,月光下的雪峰泛著銀光,美得不真實。
第二天,林逸正式開始了他的支教生活。克孜勒蘇村小學共有六個年級,學生不多,一個年級就一個班。林逸被安排教五年級的語文課。
五年級一共有二十三個學生,大多是維吾爾族孩子,也有幾個漢族孩子。孩子們對這位從大城市來的新老師充滿了好奇,課堂氣氛活躍而熱烈。
"大家好,我是林逸,來自上海,接下來的一年,我將和大家一起學習語文。"林逸微笑著做自我介紹,"希望大家能告訴我你們的名字,也可以聊聊你們的夢想。"
孩子們一個接一個地站起來介紹自己。輪到第三排靠窗的位置時,一個扎著兩條小辮子的女孩站了起來。
"老師好,我叫艾莎·麥麥提,今年十一歲。我的夢想是當一名作家,寫出美麗的故事。"
林逸的目光落在這個女孩身上,心跳突然加速。艾莎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說話時微微抿嘴的樣子,像極了周曉雯。特別是那種專注的眼神和略帶羞澀的笑容,簡直就是周曉雯的翻版。
"你...你的夢想很好,"林逸努力保持平靜,"相信通過努力,你一定能成為一名優秀的作家。"
接下來的課堂上,林逸的目光不自覺地一次次飄向艾莎。每當看到她低頭寫字或者思考問題時咬下唇的樣子,林逸的心就像被一只無形的手緊緊握住。那些動作,那些表情,都太像周曉雯了。
下課后,林逸留下來整理教案,卻發現艾莎沒有和其他同學一起離開,而是走到他的講臺前。
"林老師,我可以問您一個問題嗎?"
"當然可以,什么問題?"
"您說您來自上海,我媽媽告訴我,她年輕的時候也在上海生活過。您喜歡上海嗎?"
林逸一怔:"喜歡,那是個很美的城市。你媽媽在上海做什么工作?"
"她說她在一家餐廳當服務員,后來又做過導游。"艾莎笑著說,"她常說上海的高樓大廈像童話里的城堡。"
林逸點點頭,心不在焉地應和著。艾莎告別后,他立刻翻開了班級的學生檔案,找到了艾莎的那一頁。
出生日期:2005年6月15日。
父親:無記錄
母親:麥爾耶姆·阿布都
家庭住址:克孜勒蘇村東街37號
林逸盯著那個出生日期,大腦飛速運轉。2005年6月,那時他和周曉雯剛離婚不到一年。周曉雯離婚時已經懷孕兩個月,如果按照正常的孕期計算,孩子應該是2005年4月出生。但如果晚產兩個月...
林逸搖搖頭,試圖甩掉這個荒謬的想法。周曉雯離開上海后就消失了,他打聽過她的下落,但一無所獲。她怎么可能會和一個新疆的維吾爾族女人有聯系?更不可能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別人撫養。
但艾莎與周曉雯的相似之處實在太多了,不僅是長相,還有那些小動作、說話的方式,甚至連對文學的熱愛都如出一轍。這一切未免太巧合了。
接下來的幾周,林逸格外關注艾莎。他發現艾莎不僅聰明伶俐,而且在寫作上展現出了超出同齡人的才華。她的作文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和細膩的情感描寫,用詞準確,意境優美,就像當年的周曉雯。
有一次,林逸讓學生們寫一篇《我的家鄉》的作文。艾莎的作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晚霞染紅了天山的雪峰,村莊沉浸在金色的光芒中。羊群從遠處的草原歸來,揚起一路塵土,在夕陽下形成一道金色的帷幕。媽媽站在家門口,望著遠方,眼睛里裝著整個天空的顏色。"
這段文字讓林逸想起了周曉雯大學時寫的一首詩:"黃昏時分,你站在江邊,眼睛里裝著整個天空的藍。"表達方式如此相似,簡直不可思議。
周末,林逸決定去艾莎家做家訪。他從學校的檔案上找到了地址,帶上一些學習資料作為拜訪的借口。
克孜勒蘇村不大,沿著主街道走到盡頭,轉入一條小巷,就來到了東街。37號是一棟普通的兩層小樓,外墻刷著淡黃色的涂料,門口種著幾棵葡萄樹,藤蔓爬滿了小院的籬笆。
林逸深吸一口氣,敲響了大門。片刻后,門開了,一個美麗的維吾爾族女子站在門口,驚訝地看著他。
"您好,請問有什么事嗎?"
"您好,我是艾莎的語文老師林逸,來做家訪,了解一下艾莎在家的學習情況。"
"啊,林老師!艾莎經常提起您,說您教得很好。請進來吧。"女子側身讓開,熱情地邀請他進門。
林逸跟著她走進院子,心里默默打量著這位女子。麥爾耶姆看上去三十出頭,身材苗條,皮膚白皙,一雙大眼睛炯炯有神。她說話時流露出的知性和教養,與村里其他婦女明顯不同。
"艾莎不在家,她去參加學校的舞蹈隊訓練了。"麥爾耶姆倒了一杯奶茶給林逸,"您嘗嘗,這是我自己做的。"
"謝謝。"林逸接過茶杯,試探性地問道:"艾莎說您曾經在上海生活過?"
麥爾耶姆的表情微微變化,但很快恢復正常:"是的,我年輕時在上海打過工,在一家維吾爾餐廳當服務員,后來又做過旅行社的導游,帶游客來新疆旅游。"
"您在上海待了多久?"
"差不多六年吧,2004年到2010年。"
林逸心中一動。2004年,正是他和周曉雯結婚的那一年。
"那艾莎是在上海出生的嗎?"
麥爾耶姆看了林逸一眼,語氣平靜:"不,艾莎是在烏魯木齊出生的。我懷孕后就回到了新疆。"
"艾莎的父親是...?"
麥爾耶姆的眼神閃爍了一下:"他是上海人,我們因為種種原因分開了。"她明顯不想多談這個話題。
林逸沒有繼續追問,轉而聊起了艾莎的學習情況。他稱贊艾莎在語文上的天賦,特別是她出色的寫作能力。
"艾莎從小就喜歡聽故事,看書。"麥爾耶姆臉上浮現出驕傲的笑容,"她五歲就能背誦許多古詩,七歲開始寫小故事。"
聊天間,林逸的目光落在客廳墻上的一幅照片上。那是麥爾耶姆和小艾莎的合影,看背景是在某個湖邊拍攝的。小艾莎大約四五歲,扎著兩個小辮子,笑得燦爛。
旁邊的書架上擺放著一些書籍,林逸一眼就認出了其中幾本是周曉雯最喜歡的書: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還有席慕容的詩集。
"您喜歡讀書?"林逸指著書架問道。
"是的,這些書讓我在這個小村莊也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麥爾耶姆微笑著回答。
離開時,麥爾耶姆送林逸到門口:"謝謝您對艾莎的關心,她很幸運能有您這樣的老師。"
"不客氣,教艾莎是我的榮幸。"林逸猶豫了一下,又問道:"麥爾耶姆女士,艾莎的名字...是您取的嗎?"
"是的。"麥爾耶姆看著遠處,輕聲說,"艾莎在維吾爾語中是'希望'的意思。她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希望。"
回到宿舍,林逸躺在床上,腦海中不斷回放著今天的見聞。麥爾耶姆給他的感覺很特別,她身上有一種與這個偏遠村莊不符的氣質。而那些書籍,那些周曉雯喜歡的書籍,為什么會出現在麥爾耶姆的書架上?
林逸翻出手機,找到了一張他和周曉雯的合影。照片中的周曉雯笑得明媚,眼角微微上揚,與艾莎如出一轍。他又找出艾莎上課時拍攝的照片,放在一起比對。兩人的五官輪廓驚人地相似,特別是那雙眼睛,仿佛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
難道...艾莎真的是周曉雯的女兒?但如果是,為什么孩子會在麥爾耶姆名下?周曉雯去哪里了?
這些問題像一團亂麻,纏繞在林逸心頭。他決定繼續觀察和調查,希望能找到真相。
第二天的課堂上,林逸特意設計了一個寫作練習,讓學生們寫下自己最喜歡的一個人。
艾莎的作文題為《我最喜歡的曉雯阿姨》:
"曉雯阿姨不是我的親人,但她是除了媽媽之外我最喜歡的人。她會給我講很多故事,教我寫詩,還會用她那雙會魔法的手為我梳辮子。曉雯阿姨的眼睛很漂亮,笑起來像月牙一樣。她說話的聲音很好聽,像清晨的小溪。我很想念她,媽媽說她去了很遠的地方,但她的愛永遠陪伴著我。"
看到這篇作文,林逸的手不自覺地顫抖起來。曉雯阿姨?這不是巧合,絕對不是巧合!艾莎認識周曉雯,周曉雯曾經照顧過艾莎。但這又是怎么回事?為什么周曉雯會出現在艾莎的生活中?
下課后,林逸把艾莎叫到辦公室。
"艾莎,你的作文寫得很好。能告訴我更多關于曉雯阿姨的事嗎?"
艾莎眼睛一亮:"曉雯阿姨是媽媽的好朋友,她經常來我們家。我小時候,她還和我們一起住過一段時間。她教我認字,教我寫詩,還給我講了許多外面世界的故事。"
"你知道曉雯阿姨去哪里了嗎?"
艾莎的表情變得傷感:"媽媽說曉雯阿姨生病了,去了天堂。我很想她,但媽媽說她變成了天上的星星,每天晚上都在看著我。"
林逸心頭一震。周曉雯...死了?不,這不可能。他不相信,不愿相信。
"你還記得曉雯阿姨的長相嗎?"
"記得!"艾莎點點頭,"她長得很美,大眼睛,高鼻梁,笑起來特別好看。媽媽說我長得像她。"
林逸不敢再問下去,怕自己的情緒會嚇到艾莎。他讓艾莎回教室,自己則坐在辦公室里,感到一陣眩暈。
周曉雯去世了?什么時候?怎么會這樣?為什么他一點消息都沒有聽說?還有,周曉雯和麥爾耶姆是什么關系?艾莎到底是誰的孩子?
這些問題像一把鋒利的刀,一次次刺痛林逸的心。他必須找到答案,必須知道真相。
接下來的幾天,林逸繼續觀察艾莎,同時試圖從她口中套出更多關于周曉雯的信息。他發現艾莎不僅在外表上像周曉雯,連很多習慣都與周曉雯相似:喜歡在思考問題時輕咬下唇,寫字時會微微歪頭,甚至連笑起來眼角上揚的弧度都一模一樣。
這些相似之處讓林逸越來越確信:艾莎和周曉雯之間一定存在某種血緣關系。或許,艾莎就是周曉雯的女兒,是他們的女兒。
一天晚上,林逸偷偷來到學校的檔案室,借口整理學生資料,找到了艾莎的詳細檔案。除了基本信息外,還有她的出生證明復印件。出生證明上寫著,艾莎出生于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院,母親是麥爾耶姆·阿布都,父親欄是空白的。
這并沒有解開林逸的疑惑。如果艾莎是周曉雯的孩子,為什么出生證明上的母親是麥爾耶姆?如果艾莎是麥爾耶姆的孩子,為什么會與周曉雯如此相似?
唯一能確定的方法就是親子鑒定。但這需要艾莎的生物樣本,而且要瞞著麥爾耶姆進行,這在倫理上是有問題的。林逸陷入了道德困境:一方面,他迫切想知道真相;另一方面,他不想侵犯艾莎和麥爾耶姆的隱私。
但最終,求知的欲望戰勝了道德顧慮。林逸決定偷偷進行親子鑒定。他在一次課后輔導時,趁艾莎不注意,收集了她掉落的幾根頭發,小心地保存起來。
周末,林逸請了假,獨自前往烏魯木齊。在市區的一家私人鑒定機構,他提交了自己和艾莎的樣本,表示要做親子鑒定。
"結果大約需要一周時間。"工作人員告訴他,"我們會通過您提供的郵箱發送電子版結果,紙質報告可以郵寄到您指定的地址。"
一周的等待如同一個世紀那么漫長。林逸白天正常上課,表面上平靜如常,但內心卻波濤洶涌。每當看到艾莎,他都會忍不住想:這個女孩是否真的是自己的女兒?如果是,這意味著什么?他該怎么面對麥爾耶姆?又該如何告訴艾莎真相?
終于,第七天,林逸收到了鑒定中心的郵件,通知他結果已經出來,紙質報告已經寄出。但郵件中并沒有附上結果,只說考慮到結果的重要性和隱私性,他們只提供紙質版的詳細報告。
又過了三天,林逸收到了那個裝有命運的信封。
林逸手里捏著鑒定中心的信封,手心早已被汗水浸濕。他躲在辦公室,遲遲不敢打開這個可能改變他一生的結果。深吸一口氣,他終于撕開了信封。
當看到那份鑒定報告上的結果時,林逸如遭雷擊,整個人呆立在原地,臉色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