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師生之間的界限一旦被打破,后果往往不堪設想。"這句話在教育圈流傳已久,卻常被人忽視。當感情、欲望與職業道德發生碰撞,許多人會選擇沉默,有些人則鋌而走險。而我,作為一名大學新聞系的學生,無意中揭開了這樣一個令人震驚的真相。
那是去年冬天的一個雨夜,我正在整理畢業論文的素材。作為校報主編,我想調查一下師生關系這個敏感話題,于是發起了一個匿名問卷。收到的回復大多平淡無奇,直到我看到了那條匿名留言:"明州高中有位姓趙的女老師,包養男學生已經三年了,想知道更多,去找她家中的日記。"
起初,我將其當作惡作劇忽略了。但隨后幾天,我又陸續收到了三條類似的信息,都指向同一個人——明州高中的趙美琳老師。作為一名未來的記者,我的新聞嗅覺告訴我,這里面或許有一個重大的新聞。
我開始了初步調查。趙美琳,明州高中的語文老師,三十五歲,單身,在教育圈小有名氣,曾獲市級優秀教師。表面上看,她是一位敬業且受人尊敬的教育工作者。然而,當我深入調查時,一些奇怪的跡象開始浮現——她總是對某些男學生格外關注,經常單獨輔導,甚至有傳言說她會開私家車接送"特定"的學生。
在猶豫再三后,我決定親自去一探究竟。通過一些關系,我得知趙美琳住在城西的一個普通小區。那天下午,我假裝送快遞,成功進入了她所在的樓棟。站在她家門口,我突然不知道該如何繼續。正當我躊躇不前時,電梯門開了,一個約莫十八九歲的男生走了出來,徑直走向趙美琳的家門。
他按響門鈴,門很快開了。我躲在樓梯間,清晰地聽到趙美琳親昵的聲音:"小林,你來啦,快進來。"
門關上了,但我的心卻怦怦直跳。這個名叫"小林"的男生,是否就是傳言中被"包養"的學生?我決定等待,看看能否獲取更多信息。
大約兩小時后,那個男生離開了趙美琳的家。他臉上帶著滿足的笑容,手里還提著一個精致的紙袋,看起來像是禮物。我鼓起勇氣,假裝偶遇,上前搭訕。
"嗨,請問一下,這棟樓的物業在哪里?我剛搬來,有點事想咨詢。"我裝作若無其事地問道。
男生停下腳步,友好地回答:"物業在小區正門左側,不過現在估計下班了。"
趁著這個機會,我繼續閑聊:"謝謝,我剛搬到這里,還不太熟悉。對了,我看你從那家出來,那是你家嗎?"
男生的表情突然變得有些警惕:"不是,那是我老師家。"
"哦,老師啊,輔導功課?"我故作輕松地問。
"嗯。"他簡短地回答,明顯不想多談,隨后匆匆離開了。
這次短暫的交談雖然沒有獲得太多信息,但至少證實了一點:確實有男學生頻繁出入趙美琳的家。但這還遠遠不夠,我需要更確鑿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