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1
秋風蕭瑟的午后,老城區的梧桐葉正黃。六十二歲的王建國坐在公園的長椅上,手里拿著一本泛黃的相冊,靜靜地翻看著。
每一張照片都是一段回憶,有青春年少時的意氣風發,有中年時期的家庭幸福,還有如今獨自一人的寂寞黃昏。
“師傅,請問這里是怎么走的?”一個溫和的女聲打斷了他的思緒。
王建國抬起頭,看到一位穿著淡藍色外套的女士,大約五十多歲的樣子,正拿著手機看著地圖,眉頭微皺。
她的頭發梳得整齊,雖然已有些花白,但精神很好,眼神中透著一股知性的氣質。
“您要去哪里?”王建國合上相冊,站起身來。
“我想去老城區的文化館,聽說那里在辦書法展覽。”女士笑著說,“我是外地來的,對這里不太熟悉。”
“哦,那個地方我知道。”王建國指了指前方,“從這里往北走,過兩個路口就到了。不過現在應該快下班了,您可能要抓緊時間。”
“謝謝您!”女士道謝后準備離開,卻發現王建國還站在那里,似乎有話要說。
“其實……”王建國有些猶豫,“如果您不著急的話,我可以帶您過去。我也很久沒去文化館了,正好一起看看。”
女士愣了一下,打量著眼前這個戴著老花鏡、穿著整潔的老人,感覺到他眼中的真誠,便點頭同意了。
“我叫李梅芳,退休前是中學語文老師。”路上,李梅芳主動介紹自己。
“我是王建國,以前在工廠當技術員。”王建國也簡單介紹了自己,“您是專門來看書法展的嗎?”
“算是吧。”李梅芳笑了笑,“我退休后開始學習書法,聽朋友說這里的展覽不錯,就想來看看。您呢?平時有什么愛好?”
王建國想了想,“我喜歡攝影,不過現在很少拍了。老伴走后,總覺得什么都沒有意思了。”
李梅芳聽出了他話中的寂寞,沒有多問,只是輕輕地說:“我也是一個人。”
2
文化館里的書法展確實辦得不錯,各種字體的作品掛滿了展廳的墻壁。
楷書端正嚴謹,行書飄逸瀟灑,草書龍飛鳳舞,隸書古樸厚重。參觀的人不多,大多是和他們年紀相仿的中老年人。
李梅芳在一幅行書作品前停下了腳步,仔細欣賞著。那是一首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寫得真好。”李梅芳輕聲贊嘆,“這種灑脫的境界,正是我想要追求的。”
王建國站在她身邊,也看著這幅字,“蘇軾的詞確實豁達。我年輕時也很喜歡他的作品,只是現在很少讀詩詞了。”
“為什么不讀了呢?”李梅芳轉過頭問他。
“覺得沒有心情了吧。”王建國有些無奈地說,“人老了,總是容易鉆牛角尖。”
李梅芳沉默了一會兒,然后說:“我覺得,越是年紀大了,越應該讀一些這樣的詩詞。它們能讓我們的心境變得開闊,不會被眼前的困難所局限。”
他們繼續在展廳里參觀,李梅芳不時地向王建國請教一些字的寫法和含義。
雖然王建國說自己不懂書法,但他的文化底蘊還是很深厚的,能夠給出一些中肯的建議。
“您的眼光很不錯。”李梅芳真誠地說,“看得出來,您是個有文化的人。”
王建國有些不好意思,“哪里,我就是看得多一些而已。您的書法基礎很好,字寫得很工整。”
“您怎么知道我會寫字?”李梅芳有些驚訝。
“剛才您看字的時候,手指在空中比劃,那個姿勢很專業。”王建國笑了笑,“而且您對每個字的結構都觀察得很仔細,這是練過字的人才會有的習慣。”
李梅芳沒想到王建國這么細心,心中對他多了幾分好感。
3
從文化館出來,天色已經有些暗了。李梅芳看了看時間,準備告別回酒店。
“如果您不急著回去,”王建國有些試探地說,“附近有家老茶館,環境很不錯,我們可以坐下來喝杯茶。”
李梅芳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點頭同意了。
茶館的裝修很有老城的特色,青磚灰瓦,木制的桌椅,墻上掛著幾幅山水畫。老板是個五十多歲的中年人,看起來很樸實。
“老王,今天怎么帶朋友來了?”老板熱情地打招呼。
“這是李老師,我們剛從文化館看展覽回來。”王建國介紹道。
老板給他們泡了一壺好茶,還送了一些小點心。茶香繚繞中,兩個人的話匣子漸漸打開了。
李梅芳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她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丈夫是醫生,女兒很孝順。但三年前,丈夫因為心臟病突然去世,女兒又在國外工作,很少回來。她一個人住在那個空蕩蕩的房子里,每天面對的都是回憶和寂寞。
“所以我決定出來走走,”李梅芳輕撫著茶杯,“想看看不同的風景,認識不同的人,讓自己的生活重新有些色彩。”
王建國聽得很認真,他能理解那種失去伴侶后的孤獨感。他的妻子兩年前因為癌癥去世,兒子在外地工作,一年也回不來幾次。
“我們這一代人,”王建國嘆了口氣,“總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家庭和工作上,很少為自己考慮。等到老了,發現除了家庭,好像沒有什么其他的寄托了。”
“是啊,”李梅芳深有同感,“所以我現在想學一些新的東西,書法、繪畫、太極拳,甚至想學學攝影。人生還有很多可能性,不是嗎?”
王建國的眼睛亮了起來,“您想學攝影?”
“是的,我覺得用鏡頭記錄生活很有意思。”李梅芳笑著說,“不過我是完全的新手,連相機都不會用。”
“如果您不嫌棄的話,”王建國有些興奮,“我可以教您。我雖然現在很少拍照了,但基礎還在。”
李梅芳看著王建國眼中重新燃起的光芒,知道攝影對他來說一定很重要。“那就太好了,不過我可能學得比較慢。”
“不要緊,慢慢來。”王建國笑得很開心,“明天如果您有時間,我們可以去公園拍一些秋景。”
4
第二天上午,王建國早早地來到了約定的地點。他背著一個相機包,里面裝著他珍藏多年的單反相機和幾個鏡頭。這些設備自從老伴去世后就一直躺在柜子里,今天終于重見天日了。
李梅芳也準時到達,她換了一身適合外出的運動裝,精神很好。看到王建國專業的裝備,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只有一個傻瓜相機,會不會太簡陋了?”
“不會的,”王建國認真地說,“攝影最重要的不是設備,而是眼睛和心。好的照片來自于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
他們選擇了城市公園作為第一堂攝影課的地點。深秋的公園很美,金黃的銀杏葉滿樹滿地,紅色的楓葉如火如霞,還有一些晚開的菊花在秋風中搖曳。
王建國先給李梅芳講解了相機的基本操作,從光圈、快門到焦距,他講得很仔細,李梅芳也聽得很認真。雖然有些技術術語她一時理解不了,但王建國很有耐心,用簡單的語言和生動的比喻來解釋。
“攝影就像寫文章,”王建國一邊調整相機參數一邊說,“要有主題,要有重點,要有情感。您是語文老師,應該很容易理解這個道理。”
李梅芳恍然大悟,“您這樣一說,我就明白了。每張照片都是一個故事,需要有起承轉合。”
他們開始實地拍攝。王建國先示范,教李梅芳如何構圖,如何選擇角度,如何利用光線。李梅芳學得很快,她細心地觀察著每一個細節,不時地提出問題。
“您看這片銀杏葉,”李梅芳指著一棵古老的銀杏樹說,“在陽光的照射下,簡直像黃金一樣。如果拍下來,一定很美。”
王建國順著她的目光看去,確實很美。“您的眼光很好,這就是攝影師需要的敏銳度。”
李梅芳舉起相機,按照王建國教的方法調整角度和焦距,咔嚓一聲,拍下了她的第一張作品。雖然技術上還有些瑕疵,但構圖很不錯,很有感覺。
“真的拍得很好!”王建國真誠地贊美道,“您真的很有天賦。”
李梅芳看著相機屏幕上的照片,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這種創作的快樂,是她退休后很少體驗到的。
5
接下來的幾天,王建國和李梅芳幾乎每天都會見面。他們一起去不同的地方拍照,從古老的街巷到現代的建筑,從安靜的湖邊到熱鬧的市場。
每到一個地方,王建國都會給李梅芳講解拍攝技巧,而李梅芳也會分享她對景物的理解和感受。
漸漸地,他們的話題不再局限于攝影。李梅芳會跟王建國分享她在教學中的趣事,講述那些可愛的學生們。王建國則會回憶起自己在工廠的歲月,那些和同事一起攻克技術難題的日子。
“您知道嗎,”一天傍晚,他們坐在湖邊的石階上看夕陽,李梅芳突然說道,“我已經很久沒有這么開心過了。”
王建國轉過頭看著她,在夕陽的映照下,李梅芳的臉上有一種溫暖的光芒。“我也是,”他輕聲說道,“感謝您讓我重新拿起了相機。”
“應該是我感謝您才對,”李梅芳笑著說,“您不僅教會了我攝影,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生活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等著我們去發現。”
這時,一對年輕的情侶從他們身邊走過,女孩指著他們說:“看,那兩位老人家多恩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