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不缺聰明人,但也不缺笨人。
在職場上有很多人都是非常聰明,他們腦子靈活,記憶力強,擅長碾壓或欺負那些比自己笨一些的人。
兩種人我都認識不少,但我不想成為兩者中的一員。
讀過兩本書就覺得自己了不起,成績高就認為自己很厲害,稍有進步就自我膨脹……這些聰明人信奉的是叢林法則,他們擅長弱肉強食,什么都要求贏。而一旦是碰到比自己更聰明更強的人,他們要么是非常沮喪,要么是俯首帖耳。
每年都有很多這樣的聰明人被畢業被淘汰,而他們又覺得自己是大公司出來的,自恃身份,對工作挑挑揀揀,對某些職業有潔癖一樣,高不成低不就,于是只能自己創業做生意。
然后他們才曉得做事很難。
“高認知的人”一事無成,為什么?軍師當不了主公:聰明有局限性
一般來說,“高認知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知識多,見過世面,有自己的想法,看什么都知道,說什么都了解一點,腦子里有成千上萬的知識點,而且每天都還在持續輸入新的知識點,他們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看東西、聽東西、分析東西……是他們持續多年養成的學習習慣。
但他們自己做事為什么容易一事無成呢?難道就是因為眼高手低,紙上談兵?根據我的觀察,并非如此。
我看有些大廠出來的人執行力很高,節奏很快,而且愿意雙手弄臟,能放下身段做一些很基礎的工作。所以,不能想當然地說高學歷、高知識的人才不接地氣。他們真正的問題,我想通過一個提問來闡述:
蕭何是沛縣的豪吏,他官職比劉邦高,資源比劉邦多,能力比劉邦強,威望比劉邦大,可為什么是甘心聽劉邦的指揮,最后是劉邦當了皇帝?
作為沛縣主吏掾,蕭何的地位僅次于縣令,他吏事精熟,文書水平高,工作能力強,備受上級欣賞和倚重。而劉邦為沛縣泗水亭長,職位在蕭何之下,如果不是天下大亂的時期,劉邦和蕭何之間的差距大概是越拉越大。
實際上在起義之初,蕭何也可以選擇當一把手,但他還是有了顧慮,想著給自己留退路,于是選擇擁護劉邦,讓劉邦去扛最大的責任。軍師當不了主公,就在于聰明有局限性。
而劉邦能當老大,不僅僅是因為有個人魅力,讓蕭何、曹參等縣吏服氣,根本在于他的心性和氣魄。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99%的人都是聰明,大家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個體主義,利己主義,這就注定他們很難支撐大局,不能服眾。聰明人都喜歡躲在后面,唯有真正的英雄人物才敢于挺身而出,孤注一擲。
茶壺里的餃子倒不出來,那就等于沒有餃子。
“高認知的人”肚子里有太多話可以說,但他們唯獨缺乏那種可以“一句頂一萬句”的話。
我們看自媒體行業,成績最好的是那些有鮮明特色的人,他們不比“高認知的人”聰明,知識也沒有后者多,但他們就是有“觀眾緣”,別人就是喜歡看。
而在聰明人眼里,這樣是不對的,覺得別人水平差,太低級,如果換成自己應該是這么說、這么做才對。但他們真的應該讀一讀《駱駝祥子》里的那句話:
自己的路既然走不通,便沒法不承認別人做得對。
當然,不是要你像祥子那樣為自己的墮落找理由找借口,而是適者生存,你改變不了規則,但可以改變自己適應規則從而取得成績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