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特朗普正式就任總統以來,美國的教育界可謂“風波不斷”。
先是宣布將裁撤教育部、隨后又對常春藤學校頻下“狠手”,尤其是“刺頭”哈佛……
最新消息是,“打擊面”又擴大了。
特朗普下令其駐外使團暫停安排所有學生和交流訪問者簽證申請面試。此外,白宮還考慮要求所有申請到美國留學的國際學生,接受社交媒體審查。
留學生為何成為“嚴查”目標
“封殺令”一出,迅速引發全球廣泛關注,萬千國際學生的求學之路瞬間蒙上陰影。
這場美國教育界和政界的“對峙”,要從中東局勢說起。在本輪巴以沖突背景下,美國多地高校去年爆發一系列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活動。為此,特朗普多次抱怨哈佛大學和其他美國高校未有效處理反猶太主義問題,高校則以“言論自由”予以回應。
一系列碰撞的背后,其實是共和黨與民主黨在政治理念上的激烈沖突。
此前的奧巴馬時期,少數族裔的“政治覺醒”意識更加突出,有色人種的地位迅速提高,無論是大學錄取還是社會就業,都必須將多元化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這在許多白人看來,這構成了對主流社會的“逆向歧視”。
特朗普政府要求美國大學取消的“多元化、公平與包容”(DEI)項目,正是左翼推動社會平等的核心抓手。這其中,哈佛27%的國際學生更被渲染為“反美思想滲透”的渠道。這種將學術自由與國家安全掛鉤的做法,實質是保守派試圖重塑美國文化認同的戰略舉措。
特朗普的“真實意圖”是什么
特朗普通過“財政鞭子+身份審查”雙管齊下,試圖強行將精英高?!盎貧w正軌”。而通過打擊“精英主義”,他成功地將自己塑造為“草根代言人”,鞏固了他在白人藍領選民中的支持。
另外,要求高校明確“支持以色列”立場,也迎合了美國猶太裔選民和基督教福音派的核心關切,這兩個群體正是共和黨票倉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然,鞏固選舉基本盤恐怕還只是特朗普的一個“小目標”。
當地時間5月26日周一,特朗普在他自創的“真實社交”平臺發布帖文說到,“我正在考慮從反猶太主義色彩濃厚的哈佛撤出30億美元的撥款,并將其撥給我們全國各地的職業學校。對美國來說,這將是一項多么偉大的投資,而且是美國所急需的”。
讓制造業回歸美國,是特朗普的競選口號,也是夢想。然而現實卻是,60%的美國人閱讀水平低于小學生6年級。2025年,美國制造業崗位缺口達45%,58萬個職位無人填補。
更諷刺的是,美國的科技產業至今仍能在全球保持領先地位,而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移民以及外國留學生的支持。
以當下最為熱門的人工智能領域為例,英偉達CEO黃仁勛就曾坦言,該領域中近50%的專業人才是華人或者留學生。
封殺令又為誰作了“嫁衣”
特朗普的行動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中國外交部明確表示反對將教育合作政治化,強調中方將堅定維護海外學生權益。歐盟雖未直接回應,但通過“地平線歐洲”計劃加大科研投入,實質是對美國政策的對沖。
好笑的是,在特朗普的“奇招”之下,全世界引發了一場“搶人大戰”——
牛津、劍橋等歐洲頂尖學府已啟動專項計劃,為受影響的哈佛學生提供轉學便利。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東京大學在禁令發布當日便開會磋商應對方案,次日即發布最新方針:將臨時接收無法繼續在哈佛學習的國際學生,為其提供課程學習機會,并在其轉?;驈蛯W后出具正式學分認定材料。
相比日本的迅速響應,香港更是火力全開。
5月23日,香港科技大學率先發布聲明,向哈佛在讀國際學生和已錄取新生發出邀請:“無條件錄取、優先處理申請、全面承認學分。”同時還組建專門團隊解決住宿、簽證問題,并提供獎學金與心理支持。
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也借機推出了“全球學者計劃”,以優厚條件吸引美國科研團隊入駐。
這其中,只有以色列公開支持特朗普,內塔尼亞胡政府稱這是“捍衛西方文明價值觀的必要舉措”。
美國高等教育的“虹吸效應”正在減弱,全球學術格局進入多元競爭時代。而哈佛前校長勞倫斯·薩默斯的警告,則似乎已道破了這場“封殺”的結局:“當大學失去挑選全球最聰明頭腦的權力時,美國失去的是未來”。
編輯: 秦揚軻
責編: 趙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