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2018年初春,浦東新區某拆遷辦公室里,一個頭發花白的老人顫抖著雙手接過那張拆遷補償單。
當他看清上面那串數字的時候,這個七十歲的男人突然癱坐在椅子上,放聲大哭。
在場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爸,您怎么了?"兒子李軍慌忙上前攙扶。
老人李建國抬起頭,眼淚如斷了線的珠子:"孩子,爸沒有看錯啊!三十年了,整整三十年啊!"
01
1988年的上海,春寒料峭。
李建國穿著那件洗得發白的中山裝,站在浦東的荒地上,腳下踩著的是一片片泥濘。
遠處的黃浦江靜靜流淌,對岸外灘的萬國建筑群在晨霧中若隱若現。
"老李,你真的要買這塊地?"身邊的朋友老張吸了一口煙,眉頭緊鎖,"這里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買來能干什么?"
李建國沒有立即回答,他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泥土,在手心里慢慢摩挲。
這個四十歲的男人,在上海第三鋼鐵廠干了二十年,從學徒工一路干到了技術工人。
他的手粗糙得像老樹皮,但此刻握著這把泥土時,卻格外小心。
"老張,你聽我說。"李建國站起身,拍拍手上的泥土,"前些日子我在廠里聽到消息,說國家要在浦東搞大開發。"
老張撇撇嘴:"你也信這些?浦東就是個大農村,連個像樣的路都沒有。你看看這里,除了農田就是魚塘,連個鬼影子都看不到。"
李建國搖搖頭:"不對,老張。你想想看,政府的政策從來不是開玩笑的,既然說要開發浦東,那就一定會開發。現在這塊地便宜,一畝地才一萬塊錢,等到真開發起來了,那價格還不知道要漲到什么程度。"
"一萬塊一畝,你要買十畝,那就是十萬塊錢!"老張瞪大了眼睛,"老李,你瘋了嗎?你全家的積蓄也就這些了吧?萬一政策有變化,或者開發不起來,你這十萬塊錢不就打水漂了?"
李建國沉默了一會兒,目光投向遠方:"老張,我在鋼鐵廠干了二十年,每個月就那點工資。我兒子明年要高考,女兒也要上高中了,光靠我這點死工資,什么時候才能讓孩子們過上好日子?"
他轉過身,看著老張,眼神中有一種說不出的堅定:"我覺得這是個機會,也許是我這輩子唯一的機會。"
回到家里,李建國把買地的想法告訴了妻子王秀英。
王秀英正在廚房里忙活晚飯,聽到這話,手里的鍋鏟差點掉在地上。
"你說什么?買地?"王秀英擦擦手,走到客廳,"建國,你不會是在廠里受什么刺激了吧?"
李建國把在浦東看到的情況詳細說了一遍,還拿出一張報紙,指著上面關于浦東開發的新聞:"你看,這里寫得清清楚楚,國家要把浦東建成現代化的新城區。"
王秀英接過報紙看了看,皺著眉頭:"報紙上的話能全信嗎?再說了,就算要開發,也不知道要多少年。咱們這十萬塊錢可是全家的老本啊!"
"媽,爸又在做什么白日夢?"兒子李軍從房間里走出來,聽到父母的談話,他忍不住插了一句嘴。
"你這孩子怎么說話的?我這是在為咱們家的將來考慮。"
李軍翻了個白眼:"爸,您就別做夢了。浦東那破地方,我同學家就住那邊,每天上學要坐一個多小時的輪渡。那里連條像樣的馬路都沒有,您說要開發成什么國際金融中心,不是開玩笑嗎?"
"就是啊,爸。"女兒李萍也從房間里出來了,她今年十五歲,剛上初三,"我們班主任說了,現在最重要的是好好讀書,其他的都是虛的。您把錢拿去買那些沒用的地,還不如給我和哥哥多買些參考書呢。"
"這塊地,我一定要買。"
"不行!"王秀英一拍桌子,"建國,這個家不是你一個人的!這十萬塊錢是咱們全家這些年省吃儉用攢下來的,你不能一個人決定怎么花!"
"媽說得對,"李軍站在母親一邊,"爸,您要是真的把錢都花在買地上,我明年高考要是考不上,想復讀都沒錢交學費。"
李萍也點點頭:"爸,您還是別冒這個險了。萬一虧了,咱們家就真的完了。"
那天晚上,李建國一個人坐在陽臺上抽煙。
一支接一支,煙頭在夜色中一閃一閃的。
王秀英洗完碗,擦著手走到陽臺上坐在他旁邊。
"建國,你是真想好了?"王秀英看著他問。
李建國點點頭:"秀英,我知道你和孩子們都不放心。可我就覺得,這次要是不抓住,咱們這輩子就這樣了。"
"要是賠了咋辦?"
"賠了就賠了唄。"李建國把煙頭按滅,"大不了還是現在這樣過日子。可要是不試試,我心里這輩子都不踏實。"
王秀英沒說話,過了好一會兒才開口:"行吧,既然你鐵了心要干,那就干吧。不過丑話說在前頭啊,真要是賠了,你可別埋怨我們當時不攔著你。"
李建國伸手拍拍妻子的胳膊:"你放心,不管咋樣,我都不后悔,也不怪你們。"
02
第二天,李建國就去銀行取出了全家的積蓄。
十萬塊錢,在1988年絕對是一筆巨款。
他把錢裝在一個舊皮包里,坐著公交車到了浦東。
簽合同的時候,賣地的農民老頭兒還覺得有些不可思議:"老兄,你真的要買這十畝地?這里除了種莊稼,真的沒什么用處啊。"
李建國笑了笑:"大叔,您就放心收錢吧。將來這里肯定會變樣的。"
合同簽完,李建國站在自己剛買下的土地上,心情五味雜陳。
他知道,從這一刻開始,他的命運就和這片土地緊緊綁在了一起。
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大院。
鄰居們知道李建國花十萬塊錢買了浦東的荒地,都覺得他瘋了。
"老李這是發什么瘋?"樓上的王大媽搖著頭,"十萬塊錢買那些破地,還不如買幾套房子收租呢。"
"就是啊,"對門的張師傅也跟著搖頭,"浦東那地方,連個公交車都沒有,買來能干什么?"
面對周圍人的議論,李建國都一笑置之。
但是家里的氣氛卻變得有些緊張。
王秀英雖然同意了丈夫的決定,但心里還是忐忑不安。
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她都會想:萬一這些地真的沒用怎么辦?
李軍和李萍對父親的做法更是不理解。
同學們知道他們家買了浦東的地,都笑話他們:"你爸爸是不是腦子進水了?那么多錢買那些荒地。"
面對這些嘲笑,兄妹倆都覺得很沒面子,在家里也經常給父親臉色看。
但是李建國依然堅持自己的判斷。
每個周末,他都會坐車到浦東去看看自己的地。
雖然那里還是一片荒涼,但是他總覺得能看到一些變化的跡象。
1989年春天,李軍高考失利了。
成績出來的那天晚上,全家人都沉默著坐在客廳里。
李軍紅著眼圈,一言不發。
"爸,我想復讀。"過了好久,李軍才開口說道。
李建國點點頭:"行,復讀就復讀。"
"復讀得交一千五百塊錢。"李軍抬起頭看著父親,"爸,咱家還有錢不?"
這話就像扎了李建國一刀。
家里那點積蓄都買地了,現在手里是真沒錢了。
可看著兒子那眼神,他硬著頭皮說:"有,爸想辦法。"
第二天一早,李建國就跑去找老張借錢。
老張一聽他要借錢供兒子復讀,直搖頭:"老李啊,我早就說過,你那地買得不值當。現在可好,連孩子讀書的錢都拿不出來了。"
"你就別說這些了,到底借不借?"李建國有點急了。
老張嘆了口氣,從柜子里掏出兩千塊錢:"錢你先拿著,啥時候寬裕了再給我。不過老李,我真勸你把那地處理了吧,留著有啥用?"
李建國接過錢,攥得緊緊的:"老張,這回我欠你了。可那地,我是不會賣的。"
1990年,李萍考上了復旦大學。
全家人高興壞了,可高興完了就開始犯愁,上大學得花不少錢呢。
"爸,我不念了。"李萍看著爹媽愁眉苦臉的樣子,開口說道,"我找個工作干,也能給家里掙點錢。"
"那可不行!"李建國一拍桌子,"就是砸鍋賣鐵,也得讓你把大學念完。爸想辦法。"
為了給女兒湊學費,李建國開始拼命干活。
白天在廠里上班,晚上就到處找零活干,幫人搬東西、修自行車,啥活都接。
有時候忙到大半夜才回家,累得跟條狗似的。
王秀英看著老公這么拼命,心疼得不行:"建國,要不咱把那地賣掉幾塊?孩子念書要緊啊。"
李建國搖頭:"不賣,秀英。你沒看見嗎?浦東那邊開始動了,修路的修路,蓋房的蓋房。我覺得用不了幾年,那邊就不一樣了。"
03
確實,從1990年開始,浦東那邊確實有動靜了。
政府開始往那邊投錢,修路、搭橋、通水電。
李建國每次去看自己那幾塊地,都能發現點新變化。
可對老百姓來說,這變化實在太慢了。
李建國家里的日子越過越緊,特別是1992年王秀英也下崗了,全家就指著他一個人那點工資過活。
"建國,我實在撐不下去了。"那天晚上,王秀英抹著眼淚對丈夫說,"咱們把地賣了吧,哪怕賣一半也行。"
李建國看著妻子一臉疲憊的樣子,心里也不好受。
可他還是搖搖頭:"秀英,你再忍忍。我聽說政府要在浦東弄個什么證券交易所,還要蓋好多高樓。咱那地就在黃浦江邊上,位置多好,以后肯定值錢。"
"以后,以后!"王秀英一下子火了,"你天天說以后!現在咋辦?現在買個菜都得掰著手指頭算錢!李萍在學校連件好點的衣服都沒有,李軍都復讀兩年了還沒考上!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哪個不比咱家強?"
這話戳得李建國心里直疼,可他還是咬著牙:"秀英,我知道這些年委屈你們了。可我就覺得,咱們熬一熬,肯定有好日子。"
1994年,李軍總算考上大學了,雖然就是個專科,但全家還是挺高興。
可一高興完又得為學費發愁。
這時候,有人找上門來要買他的地。
開價十五萬,比當初買的時候多了一半。
"李師傅,你好好想想。"來的是個穿西裝的中年人,"浦東是在搞開發,可真要發展起來,還不知道猴年馬月呢。你這地現在出手,既能解決家里的難處,還能賺一筆。多合算啊?"
李建國拿著合同,心里確實有點動搖。
十五萬啊,對現在的他來說就是個天文數字。
有了這錢,兒子的學費不愁了,家里日子也能好過點。
可就在他要簽字的時候,突然停住了。
他放下筆,跟那中年人說:"不好意思,我不賣了。"
中年人愣了:"李師傅,你再想想。這價錢已經很厚道了。"
李建國搖頭:"不用想了,這地我不賣。"
打那以后,找李建國買地的人越來越多,給的價錢也越來越高。
1995年,王秀英病了。
醫生說是累的,胃都爛了個洞,得住院。
住院費加上買藥的錢,又是一大筆。
李建國看著病床上憔悴的妻子,心里說不出的難受。
這么多年來,為了支持他買地的決定,妻子承受了太多的壓力和委屈。
"建國,我沒事的。"王秀英虛弱地握住丈夫的手,"你別太擔心了。"
"都是我的錯。"李建國眼眶紅了,"如果不是我堅持買那些地,咱們家也不會這么困難,你也不會累成這樣。"
"別這么說。"王秀英搖搖頭,"既然走上這條路了,就得走到底。我相信你是對的。"
1996年,又有人來買李建國的地,給二十萬。
李建國還是不賣。
1998年,漲到三十萬了。
李建國還是搖頭。
2000年,有人出五十萬。
李建國拿著合同,心里確實有點動搖。
五十萬啊,比當初買的時候翻了五倍呢。
可他看著浦東那邊一天一個樣的變化,還是決定再等等。
這些年,浦東確實變得不一樣了。
高樓大廈一棟接一棟地蓋,路修得越來越寬,啥現代化的東西都有。
李建國每次去看自己那幾塊地,都覺得變化太大了。
可家里人對他是越來越不理解了。
04
李軍大學畢業找了個工作,工資不高,想買房結婚,壓力山大。
李萍大學畢業又考研究生,又得花錢。
"爸,您就賣幾塊地吧。"李軍有一回忍不住了,"現在五十萬已經不少了,夠我買房子了。您還要等到啥時候?"
李建國看著兒子,慢慢搖頭:"兒子,爸知道你急。可爸覺得還沒到時候。浦東現在這發展還是剛開始,真正的大發展還在后頭呢。"
"您這話都說十幾年了!"李軍有點急了,"十幾年前您說要開發,現在是開發了。十幾年前您說地要漲價,現在也漲價了。可您到底要等到啥時候?要漲到多少您才賣?"
李建國被問得答不上來。
說實在的,他自己也不知道要等到啥時候。
他就是覺得,現在還不是最好的時候。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房地產市場受到沖擊。
有人勸李建國趁早把地賣了,免得到時候價格下跌。
但是李建國依然堅持不賣。
"爸,您真的是太固執了。"李萍研究生畢業后在一家外企工作,收入還不錯,但是看到父親這么執著于那些地,也很無奈,"現在經濟形勢這么不好,您還不趕緊脫手?"
李建國搖搖頭:"金融危機是暫時的,但是浦東的發展是長期的。我相信,最好的時候還沒有到來。"
2010年,上海世博會在浦東舉辦。
那段時間,浦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李建國看著電視里世博會的盛況,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驕傲。
"看到了嗎?"他對妻子說,"浦東現在是全世界都矚目的地方。咱們的地就在這里,將來肯定會更值錢的。"
王秀英點點頭,但是眼神中還是有一些擔憂:"建國,咱們都快六十歲了。就算地再值錢,咱們還能等多久?"
這話讓李建國沉默了。
確實,時間不等人。
他和妻子都已經快六十歲了,孩子們也都成家立業了。
也許,是時候考慮把地賣掉,讓全家人都過上更好的生活了。
但是每當他有這樣的想法時,就會想起當初買地時的初衷,想起這么多年來的堅持和付出。
如果現在賣掉,雖然能賺到錢,但是他總覺得還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
隨著時間的推移,找李建國買地的人越來越多,出價也越來越高。
2012年,有人出價一百萬。
2015年,漲到了二百萬。
2017年,竟然有人出價四百萬!
"老李,你這是怎么了?"老張來家里串門時忍不住問道,"四百萬啊!你當初投入十萬,現在翻了四十倍!還不滿足?"
李建國苦笑著搖頭:"老張,我也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也許是等一個機會,一個真正的機會。"
2018年春天,李建國已經70歲了。
這些年來,他的身體越來越差,頭發全白了,背也駝了。
最讓他難過的是,家人們對他的理解越來越少。
這一天,又有一個開發商找到他,出價六百萬!
"李老先生,這是我們能給出的最高價格了。"開發商的代表是個年輕的小伙子,態度很誠懇,"六百萬,比您當初的投入翻了六十倍!這已經是個奇跡了!"
李建國看著合同上的數字,心情五味雜陳。
六百萬,確實是一個天文數字。
當年的十萬塊錢,現在變成了六百萬。
但是他還是說了那句話:"讓我再考慮考慮。"
05
回到家里,李建國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家人。
但是這一次,家人們的反應和以前完全不同了。
"爸,您還要考慮什么?"李軍的語氣中帶著疲憊和憤怒,"六百萬啊!您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我們全家都可以過上好日子了!"
"就是啊,爸。"李萍也在電話里勸道,"您已經七十歲了,身體也不好。有了這六百萬,您和媽媽可以好好養老,我們也不用再為錢發愁了。您還在等什么?"
王秀英看著老公,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掉:"建國,我真的熬不動了,這三十年,為了這幾塊破地,咱們犧牲了多少?孩子們的青春,咱們的身體,連家里都不像個家了...我真的熬不動了。"
"媽說得對。"李軍站起來,聲音都顫了,"爸,您知道這些年我們是咋過的嗎?小時候同學們都笑話我們家窮,說我爸腦子有毛病,拿錢買荒地。我們在學校都抬不起頭!"
"現在我們都大了,也有了自己的小家。"電話里傳來李萍的聲音.
"可我們還是不敢跟人提家里那幾塊地,因為所有人都說我們家有個死腦筋的爸,抱著破地不撒手。"
李軍接著說:"爸,您知道我為啥到現在還沒結婚嗎?因為女朋友家里人一聽說我們家的情況,都覺得我們家不正常。誰愿意把閨女嫁給一個爸爸是'瘋子'的人?"
這些話就像刀子一樣扎在李建國心上。
他從來沒想過,自己的堅持會讓孩子們這么痛苦。
"爸,我求您了。"李軍"撲通"一聲跪下了,眼淚嘩嘩地流,"就當是為了我們,為了這個家,把地賣了吧。六百萬夠了,真的夠了。"
李萍在電話里也哭了起來:"爸,我也求您了。您別再這么犟了。我們不指望發大財,就想過個正常人的日子。"
王秀英坐在沙發上,眼淚一顆一顆地掉。
三十年了,她從個年輕媳婦熬成了滿頭白發的老太太。
這三十年,她支撐著老公的決定,扛著所有的壓力。
可現在,她真的扛不動了。
李建國看著跪在面前的兒子,聽著電話里女兒的哭聲,看著老婆那張憔悴的臉,心里跟刀絞似的。
也許,真的該收手了。
也許,六百萬確實夠了。
也許,是時候讓家里人過個正常日子了。
那天晚上,李建國一個人坐在陽臺上,望著遠處燈火輝煌的浦東陸家嘴。
那里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確實已經成為了國際金融中心。
他的判斷是對的,浦東真的發展起來了。
他的投資也是成功的,十萬變成六百萬,翻了六十倍。
按理說,他應該滿足了。
但是不知道為什么,他總覺得還有什么沒有到來。
就像是一場戲還沒有演完,一首歌還沒有唱到高潮。
可是,他已經七十歲了。
他還能等多久?家人還能等多久?
李建國拿起了那份合同,又拿起了筆。
也許,真的該簽字了。
但就在他準備簽字的那一刻,客廳里的電話響了。
"鈴鈴鈴——"
急促的電話鈴聲在深夜里格外刺耳。
李建國看了看時間,晚上11點半,誰會這么晚打電話?
"喂,您好。"李建國放下筆,走到客廳接電話。
"請問您是李建國先生嗎?"電話那頭傳來一個陌生男人的聲音,聽起來很年輕,但語氣很正式。
"是的,我是。請問您是?"
"李先生,我是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的工作人員,我姓王。很抱歉這么晚打擾您,但是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立即和您聯系。"
06
李建國心里一緊,難道是土地出了什么問題?
"什么事情?"
"是這樣的,根據國家最新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和《上海市2035年總體規劃》,您名下位于浦東新區的那塊土地,被納入了國家重點戰略項目用地范圍。"
李建國感覺心跳加速:"什么意思?"
"具體來說,國家要在那里建設'長三角國際科創中心總部基地',這是國家級的戰略項目。您的土地正好位于項目的核心區域。"
電話那頭的聲音繼續說道:"李先生,明天上午九點,能請您到我們局里來一趟嗎?有很多具體的事項需要和您詳細說明。"
"好...好的。"李建國的聲音有些顫抖,"那個...這意味著什么?"
"具體的情況明天會詳細向您說明。但是我可以先告訴您,按照國家征收補償的相關政策,您將獲得一筆相當可觀的補償。"
"多少?"李建國問出了心中最關鍵的問題。
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鐘,然后傳來翻動文件的聲音:"李先生,按照您那塊土地的面積和目前浦東新區核心地段的征收補償標準...初步估算大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