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倫敦經貿磋商機制首次會議進入第二天,這場被全球視為“關稅戰暫緩期最后博弈”的對話,既承載著緩和雙邊關系的迫切期待,也暗含結構性矛盾的深層角力。
從首日談判釋放的信號及雙方核心訴求看,短期內或以“局部妥協”換取緩和窗口,但長期博弈的伏筆已然埋下。
中方訴求:打破技術圍堵,維護戰略資源主動權
中國在此次談判中展現出明確的“對等反制”邏輯。一方面,要求美方解除對華芯片、人工智能設備及航空發動機零部件的出口限制,認為美方單邊技術管制違背日內瓦共識,本質是“以安全之名行遏制之實”。
另一方面,中方強調稀土出口管制是國際通行做法,但提出可擴大民用領域供應(如鏑、鈧等),前提是美方需在技術合作上展現誠意。
此外,中方希望美方停止對中國企業(如華為、中芯國際)的打壓,并重新評估對中國留學生簽證的限制。
美方訴求:穩定供應鏈,爭奪規則制定權
美國的核心目標仍是“降低對華依賴”。在稀土領域,美方要求中方恢復至四月前的出口水平,甚至施壓建立“稀土供應鏈透明度機制”,試圖通過技術合作(如稀土提煉技術)削弱中國壟斷。
在科技領域,美方可能以放寬部分芯片出口(如14納米以上制程設備)為籌碼,換取中方在數據跨境流動、產業補貼政策上的讓步。
此外,美方試圖將談判范圍擴展至勞工標準、環保條款等“規則議題”,為未來貿易協議預設框架。
首日談判進展:謹慎樂觀下的暗流涌動
盡管首日會談未公布具體成果,但美方官員稱“討論富有成效”,中方則強調“分歧與共識并存”。從媒體報道的細節,可窺見三大突破口。
一是稀土與技術的“交換條件”。中方可能同意擴大民用稀土出口配額,但要求美方同步放寬對DUV光刻機、EDA軟件的限制;美方則可能暫緩對C919大飛機發動機的禁令,換取中方穩定稀土供應鏈。
二是關稅減免的“階段性協議”。雙方或延長90天關稅凍結期,并新增豁免清單(如新能源汽車、光伏組件),但美方可能堅持保留“觸發機制”,即若中方未履約則恢復加稅。
三是對話機制的“常態化”。建立科技合作工作組與數據跨境“白名單”,雖未觸及核心矛盾,但為后續談判搭建了緩沖帶。
未來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的緩和,可能存在三個方向。
局部領域“以物易物”式妥協。稀土與芯片的“捆綁交易”可能性最高。中方已向美國車企發放稀土臨時許可證,而美方若放寬對成熟制程芯片(如28納米)的出口限制,可緩解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壓力,形成“短期互惠”。
關稅豁免清單的“精準擴容”。參考日內瓦協議,雙方可能將豁免范圍擴展至醫療設備、工業機器人等領域,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允許企業申請特定商品的關稅減免,以對沖通脹壓力。
第三方協調與“規則對沖”。英國作為東道主,或推動中美在綠色技術標準、供應鏈韌性等領域達成“最小共識”,同時通過CPTPP等機制吸引中國參與,間接削弱美國單邊施壓空間。
短期“彈性延期”,長期矛盾難解
當前市場普遍預期,8月12日關稅凍結期結束后,雙方可能選擇“彈性延期”而非徹底取消。中方或要求美方先落實技術解禁,再討論關稅下調;美方則可能以“分階段取消”為籌碼,要求中方擴大稀土出口。
若談判破裂,特朗普政府可能重啟對銅、半導體等商品的232調查,進一步推高貿易成本。
盡管短期緩和可期,但兩大矛盾將長期制約談判,技術霸權與自主創新的沖突。美國對華技術封鎖本質是遏制中國產業升級,而中國通過稀土反制、國產替代(如華為昇騰芯片)正逐步打破封鎖,這種“攻防轉換”將加劇博弈烈度。
美方試圖將勞工、環保等議題納入協議,引起規則話語權的爭奪。中方堅持“發展中國家特殊與差別待遇”,雙方在WTO改革、數字貿易規則上的分歧難以彌合。
倫敦會談的真正價值,在于為中美關系搭建“減壓閥”。短期內,雙方或以“稀土換芯片”“關稅換對話”實現戰術性妥協,但長期看,科技脫鉤風險、地緣經濟碎片化仍是不可逆趨勢。
中美經貿博弈已進入“持久戰”階段,唯有在對抗中尋求合作增量,方能為全球經濟注入確定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