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東小霸王,以色列如今在世界上“大出風頭”,炸完加沙,又干伊朗,贏麻了。而隨著它的大殺四方,其國際聲譽也一落千丈,尤其是在中文網絡,它的名聲越來越差。
其實吧,三十多年前,中國和以色列合作研制預警機的時候,以色列就曾坑過中國。今天就來聊聊這件事。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預警機?
預警機是利用在空中態勢感知、預警、指揮協同、火力攻擊控制以及電子干擾戰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的偵探機。它可被看作是現代空中戰爭的移動指揮中心和態勢感知信息的處理中心,能夠快速發現敵人目標、引領指揮我方戰機進行精準打擊,尤其能夠敏銳捕捉到隱身戰機的存在,為我軍在復雜的戰場環境中提供強有力的支援。
有人會有疑問,現代雷達和衛星技術已經相當先進,為何還需要預警機呢?事實上,盡管雷達和衛星在監測方面有著很高的精度,但仍然存在一些盲區,特別是在地球曲面和低空交接的區域。而預警機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使其能夠填補這些監測盲區,更加全面地感知空中態勢。
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我們國家就曾經提出過預警機研發的相關計劃。只可惜在那個年代,由于西方世界對我們國家的技術封鎖以及我們自身的科研能力不足,預警機的設計和研發一直舉步維難,沒有什么發展。
直到后來,一個人的出現,我們的預警機研發才迎來大發展。
1
這個人就是王小謨博士。
王小謨,1938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61年從北京工業學院(今北京理工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了地處南京的國防部第10研究院第14研究所,穿上了軍裝,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并幸運地跨入由聶榮臻元帥親自領導和指揮的國防科研隊伍。
20世紀80年代,在雷達科研一線奮戰幾十年的王小謨,義無反顧投身到我國預警機研制事業中。
尤其是1990年海灣戰爭后,美國以預警機實施的現代化作戰方式震驚世界。在此刺激下,我國決定加快預警機的研發。
王小謨便成為研發的帶頭人。
當時,他提出一個理論:未來電子戰,預警機也好,偵察機也好,真正的核心技術就在信號的收集與發射上,如果發射的信號足夠強,接收器又足夠靈敏,那雷達的性能自然就好了。
整個90年代初,他一直主張,國家應該大力研發預警機的接收和發射模塊,也就是有源相控陣技術。
當時有源相控陣技術是非常先進的技術,世界上能夠有這種技術只有美、英、法、以色列等少數幾個國家。1992年,以色列就試飛了一款裝備了有源相控陣技術雷達的預警機——費爾康。
(以色列的費爾康預警機)
“費爾康”是以色列自行研制的,和傳統的預警機不同,由于“費爾康”只是一套系統,因此它可以適用于許多國家生產的多種軍民用運載機。一架普通的運輸機只要安裝了這個系統,搖身一變就可以成為飛翔在空中的指揮部,可以全天候有效偵測400公里范圍內的目標。因為其自身搭載了空中偵察系統和雷達引導系統,所以理論上,費爾康單機就可以完成偵測和分析指揮等工作。
由于英美一直對中國進行軍事技術封鎖,所以,我們要找國家合作的話,就只剩下以色列。王小謨教授也建議找以色列,因為他們的技術更先進一些。
當時中央高層的領導對這種有源相控陣技術雷達不是很了解,但意識到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技術,于是就接受了王小謨的建議,決定和以色列合作,發展有源相控陣技術,解決預警機裝備急需。
之后,我們便向以色列拋去了橄欖枝。
當時我們以以色列會拒絕的,但沒想到,幾個月后,以色列回話過來,他們同意合作。
于是,1993年3月,中國和以色列雙方在北京舉行會談,商討共同設計、共同研發最新款預警機。
劃重點,是兩國共同研究設計,兩國共同合作開發,不是中國拿著錢像印度一樣買別人現成的。
寫到這里,可能就有人納悶了: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那么先進,以色列是世界獨一份,可它為什么愿意跟中國合作?而且以色列還不是直接賣現成的預警機給我們,而是共同設計共同研發,這是為什么呢?
難道真是以色列感謝當年中國在上海拯救了大量的猶太人,所以跟中國示好,以報答當年的恩情?
扯!都不是!
從后來的事情看,以色列這個民族還真不是一個感恩戴德的民族,反而十分奸詐,就是這次合作它把我們坑慘了。
而它當年之所以愿意跟我們合作,原因是我們手里有他們需要的東西。
那么。我們手里有什么東西是以方需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