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原創聲明:圖片均源自網絡;人名均為化名;本文旨在宣揚人間正義、杜絕犯罪發生!)
當至親之人離我們而去,思念便如藤蔓般在心底瘋長。
人們常心生困惑:生前親密無間,死后為何逝者鮮少入夢?
明明佛經有載,人死后神識不滅,理應能與生者有所溝通。
在《地藏經》里,地藏王菩薩道出關鍵:“亡者與生者間,隔著薄如蟬翼卻堅不可摧的因緣屏障。”
當僧人追問親緣未斷為何逝者極少入夢,菩薩的回答如驚雷炸響,揭開了一個鮮為人知的生死奧秘,也讓我們得以窺探亡者不入夢背后的驚人真相。
暮春時節,河南嵩山少林寺內香煙繚繞,青灰色的磚墻在晨光中泛著濕潤的光澤。
大雄寶殿前的銅鼎里,三炷高香燃得正旺,香灰簌簌落在青石板上。
法會剛散,鐘聲余韻還在山間回蕩。
這場為紀念妙湛法師圓寂十周年舉辦的超度法會,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信眾。
殿前廣場上,穿灰布僧袍的僧人們正在收拾法器,檀香混著雨水浸潤過的泥土氣息在空氣中浮動。
后院禪房前的青石臺階上,幾位信眾圍坐在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和尚身邊。
圓明法師今年七十三歲,灰白的長眉下,一雙眼睛卻清亮如水。
他剛從法會主壇下來,袈裟上還沾著幾片未掃凈的香灰。
"法師,我母親走三年了。"林淑華雙手交疊放在膝頭,聲音有些發顫。
她特意穿了件素色棉布衫,領口別著朵白絹花,"我們娘倆相依為命三十多年,她走后我總夢見小時候她給我梳頭的模樣。可這三年……"
她突然哽住,低頭用袖口擦了擦眼角,"我天天盼著能再夢見她,哪怕就一眼……"
圓明法師輕輕轉動著腕間的佛珠:"你常去寺里給她做功德嗎?"
"每月初一十五都去!"林淑華急切地說,"供果都是挑最新鮮的,香燭也用最好的。去年臘月還特意請了七位師父給她誦了七天的《地藏經》。"
她說著從布包里掏出本泛黃的《往生咒》,"您看,這三年我抄了二十七本經書,每本都寫著母親的名字。"
坐在石凳另一側的老周突然開口:"我父親走二十二年了。"
他摘下老花鏡,用袖子擦了擦鏡片,"頭七那晚夢見他站在老屋門口,說冷。我趕緊給他燒了紙衣,可后來再沒夢見過。"
這位退休的中學教師扶了扶眼鏡架,"這些年我總想,是不是他早投胎去了?"
圓明法師伸手接住一片飄落的菩提葉。
樹影在他臉上晃動,忽明忽暗:"我師父妙湛法師在世時,常說生死如晝夜交替。"他摩挲著菩提葉的脈絡,"你們可知道,為什么活人總夢見在世的親友,卻很少夢見往生者?"
林淑華和老周都往前傾了傾身子。
旁邊抱著孫女的張大娘也豎起耳朵,她懷里三歲的小娃娃正揪著她衣襟上的盤扣。
"在佛教的教義里,生死不過是眾生在六道輪回中呈現的不同形態罷了。
死亡并非生命的終結,而是另一段旅程的起點。
"圓明法師緩緩開口,開始解釋起來,"人離世之后,神識并不會馬上消散或者轉世投胎,而是會進入一種叫‘中陰身’的狀態。
在這個階段,亡者的意識是清醒的,能瞧見生前熟悉的人和事。"
圓明法師稍作停頓,接著說道:"關于亡者和生者之間的聯系,《地藏菩薩本愿經》里有詳細記載。經中講,亡者在去世后的七七四十九天里,會一直盼著親人為他們修福積德,好助力他們獲得更好的來世。"
林淑華微微皺眉,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問道:"法師,那為啥有的人會頻繁夢見已故的親人,而有的人卻幾乎夢不到呢?"
圓明法師面帶微笑,耐心地回答:"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夢境其實是意識的一種特殊狀態,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夢見已故親人可能有這么幾種情況。
其一亡者確實因為某種因緣,來到生者的夢里;
其二生者對亡者的思念太過強烈,在潛意識里就創造了這樣的夢境;
其三是業力因緣在起作用,過去世的聯系在今生以夢的形式顯現出來。"
"但不管是哪種情況,夢見逝者都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有著特定的因緣。"圓明法師著重強調道。
這時,一位年輕男子張明也提出了疑問:"我聽說有些人在親人去世后,會連續好幾天夢見他們,甚至在夢里還能得到一些指引或者警示。這是真的嗎?"
圓明法師點了點頭,肯定地說:"確實有這樣的情況。佛經里就有記載,亡者是有可能通過夢境和生者溝通的。
尤其是在亡者剛離世不久,和人間還有一定聯系的時候,這種情況更為常見。
也有一些亡者因為某些特殊原因,希望通過夢境給親人傳達一些信息。"
"可是,法師,"林淑華臉上露出困惑的神情問道,"如果亡者能夠入夢,為啥大多數時候我們卻很少夢見已故的親人呢?是不是說明他們已經把我們忘了?"
圓明法師慈祥地笑了笑,溫和地說:"當然不是。親情的聯系是很深厚的,不會因為死亡就輕易斷絕。
其實根據我師父妙湛法師的研究以及佛經的記載,亡者對生者的思念說不定比生者更強烈呢。"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他們很少入夢呢?"張明急切地追問道。
圓明法師深吸一口氣,眼神變得深邃起來,緩緩說道:"關于這個問題,我師父曾經講過一個發生在唐代的真實故事,或許能給你們一些啟發。"
眾人一聽注意力立刻被吸引過來,紛紛安靜下來,眼睛緊緊盯著老法師,等著他繼續講述。
"唐代的時候,有個叫宋修德的官員,他和妻子感情特別好。
可惜他的妻子在三十歲那年就因病去世了。
宋修德悲痛萬分,每天都沉浸在對妻子的思念中,可就是一次都沒在夢里見過亡妻。"
"一年后,宋修德去洛陽辦事,路過一座古寺。
這座寺院的主持是一位得道高僧,據說能知曉冥界的事情。
宋修德就向高僧請教,為啥自己一直夢不到亡妻。"
圓明法師停頓了一下,端起茶杯喝了口茶,潤了潤嗓子,接著說道:"高僧聽后,閉上眼睛沉思了很久,然后對宋修德說:‘你妻子現在就在你身邊,只是你看不見她。她說她不敢入你的夢,因為……’
高僧說到這兒,就沒再往下說,不過他教給宋修德一個特殊的修行方法。"
"宋修德按照高僧的指示,回到家后,每天都虔誠地按照這個方法修行。
一個月后的某個夜晚,他終于在夢里見到了亡妻。
在夢里,妻子跟他說了好多話,這些話深深觸動了宋修德的心靈。
從那以后,宋修德改變了自己很多行為習慣,開始廣做善事,資助貧困的學子,還出錢修建橋梁道路。"
講到這里,圓明法師環顧四周,發現大家都聽得聚精會神,眼睛里滿是好奇。
“那位高僧究竟傳授了宋修德何種法子?他妻子在夢里又講了什么呀?”林淑華滿心急切,趕忙追問。
圓明法師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淺笑:“關于這個問題,牽扯到生死之間更為深邃的奧秘,而這正是我師父妙湛法師多年來潛心鉆研的課題。
師父生前依據《地藏經》以及其他佛教經典,針對亡者為何極少進入生者夢境這一現象,有著頗為深入的剖析。”
言罷,圓明法師站起身來,朝著院內的一座小佛堂走去:“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帶大家瞧一樣東西。”
眾人紛紛起身,跟隨圓明法師走進佛堂。
佛堂正中央供奉著地藏王菩薩的圣像,菩薩面容和藹慈祥,手持錫杖,神態莊重又透著親切。
圓明法師抬手指向地藏王菩薩像,說道:“地藏王菩薩因立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被尊奉為幽冥教主,掌管陰間諸事。
關于生死輪回、陰陽兩界的奧秘,在《地藏經》中多有記載與揭示。”
接著他從佛堂的書架上取下一本古舊的線裝書,雙手捧著,動作十分謹慎,隨后緩緩翻開:“這是我師父妙湛法師親手抄錄的《地藏菩薩本愿經》注解,里面詳細記錄了他對經文的諸多理解以及修行實踐的心得體會。”
圓明法師指著書中某一段文字,輕聲念道:“眾生離世之后,神識并不會消散,有的會進入六道輪回,有的則會滯留在中陰階段。
亡者與陽間的親眷,雖說陰陽相隔,但實際上距離并不遙遠。
然而陰陽兩界畢竟有別,不能隨意往來。
亡者要進入生者的夢境,實非易事,需要多種因緣匯聚、條件成熟才行。”
念完這段文字,圓明法師輕輕合上書,目光掃向眾人:“依據佛法的觀點,亡者很少進入生者夢境,這其中有著深刻的原因。
這不僅與陰陽兩界的法則有關,也和亡者自身的狀態以及生者的行為舉止密切相關。”
林淑華滿臉焦急,再次發問:“那具體是什么原因呢?法師,我實在太想弄明白了。”
老法師的雙眼在搖曳的燭光中閃爍著奇異的光芒,他環視著寺院大殿內神情肅穆的信眾,聲音陡然變得低沉而有力:“你們是不是都很想知道,為什么逝去的親人很少在夢里與你們相見,對不對?”
信眾們不約而同地紛紛點頭,眼神中滿是期待與疑惑。
“關于這個問題,曾經有高僧直接向地藏王菩薩請教過。”老法師緩緩開口,“當時菩薩說了一句讓在場所有人都大為震驚的話:‘并非他們不想來,而是不敢來。’”
老法師稍作停頓,看著信眾們臉上浮現出的困惑神情,接著說道:“你們可知道,當一個人離世之后,他的神識能夠清楚地看到生者為他所做的一切。而讓亡者不敢現身的,正是他們所看到的那些事情……”
老法師的聲音忽然哽咽起來,仿佛眼前浮現出了某些觸動靈魂深處的畫面:“地藏王菩薩在《十輪經》中開示:‘世間親眷,情深義重,卻常常因為一時的悲痛而種下來世的苦果。’這句話背后所蘊含的真正含義,實在是令人震驚!”
他深吸一口氣,目光堅定且炯炯有神地掃視著眾人:“倘若我說出亡者不敢入夢的真相,恐怕在座的各位今晚都將難以安睡……說實話,亡者之所以不敢來,是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