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華啊,當年你卸下擔子時,心里究竟怎么想的?”2002年春日的午后,張鶴亭端著半涼的君山茶,目光透過老花鏡凝視著面前的華國鋒。兩位耄耋老人圍坐在四合院的葡萄架下,斑駁的光影在他們藏青色的中山裝上跳躍。
這個困擾外界二十年的疑問,此刻由當年并肩作戰的老戰友親口問出,倒顯得格外自然。華國鋒放下手中剝了一半的橘子,指節在藤椅扶手上輕輕叩了叩:“那時候啊……”話音未落,庭院里忽然卷過一陣穿堂風,帶著八十年代特有的時代氣息撲面而來。
1955年的湘潭縣委大院,兩個年輕干部正為血吸蟲病防治方案爭得面紅耳赤。時任湘潭地委書記的華國鋒把統計表往桌上一拍:“三天時間!必須摸清全縣釘螺分布。”對面而立的是剛調來的寧鄉縣委第一書記張鶴亭,他抓起草帽就往外沖:“我現在就帶防疫隊下公社!”這種雷厲風行的作風,正是當年基層干部的真實寫照。有意思的是,他們誰也沒想到,這種工作默契會延續半個世紀。
轉年開春,當毛主席的專列駛入長沙站臺時,這兩個年輕人正擠在月臺上整理匯報材料。張鶴亭至今記得,他當時緊張得把鋼筆都攥出了汗,反倒是華國鋒沉穩地提醒他:“把寧鄉縣春耕進度再核對一遍。”那天深夜十一點,當專列車廂的燈光終于熄滅時,兩個年輕人揣著滿腹興奮走在湘江邊。華國鋒突然停住腳步,望著對岸的萬家燈火冒出一句:“咱們得讓老百姓的油燈換成電燈。”這個樸素的愿望,后來竟成了貫穿他們整個政治生涯的執念。
1976年的中南海西花廳,華國鋒面對堆積如山的文件徹夜難眠。窗外的海棠花開了又謝,他時常想起在湘潭與張鶴亭通宵趕工的情景。那些年在基層磨煉的務實作風,此刻成了支撐他處理國家大事的底氣。當得知張鶴亭婉拒進京任職時,他特意往長沙掛了個長途電話:“老張啊,留在湖南也好,農機改革更需要你這樣的實干家。”電話線那頭傳來爽朗的笑聲:“我還是習慣蹲田埂嘛!”
時間走到1980年深秋,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的銀杏葉鋪了滿地。華國鋒在辭職書上簽字時,鋼筆尖突然頓了頓——他想起二十多年前某個暴雨夜,和張鶴亭冒雨巡查洞庭湖堤防的情形。那時他們渾身濕透卻渾然不覺,滿心想著如何保住剛插下的秧苗。如今放下千斤重擔,倒像是完成了一次特殊的“交班”,把新時代的秧苗交給了更年輕的耕耘者。
“說到底,人得知道自己吃幾碗干飯。”華國鋒往老友的茶杯里續上熱水,白霧裊裊升起模糊了鏡片,“那年住院查出糖尿病,醫生拿著化驗單直搖頭。我尋思著,總不能占著位置耽誤國家大事吧?”他說得輕描淡寫,仿佛在聊菜市場的大白菜價格。張鶴亭聞言卻紅了眼眶,他太清楚這位老搭檔的脾性:當年在湘潭餓著肚子搞調研都不肯休息的人,除非真到了撐不住的地步,絕不會輕易言退。
臨別時,韓芝俊往張鶴亭口袋里塞了包果脯,兩位老人的手在紙包上短暫交疊。華國鋒突然提高嗓門:“下回來別帶東西!”張鶴亭佯裝沒聽見,轉身時悄悄抹了把眼角。四合院的門扉吱呀合上時,誰也沒料到這竟是最后的訣別。六年后的追悼會上,張鶴亭盯著靈堂正中的遺像看了許久,照片里的人依然保持著他們初識時的謙和微笑。
從湘潭地委的青磚小樓到中南海的紅墻碧瓦,這對老戰友用半個世紀的時間,書寫了中國政壇罕見的友情傳奇。他們的人生軌跡就像湘江與汾河,發源于不同的山脈,卻最終匯入同一片大海。當后人翻閱這段歷史時,或許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華國鋒晚年書房的案頭,始終擺著張泛黃的合影——那是1956年他與張鶴亭在韶山沖的留影,背景里的稻田正泛著新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