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有一個經典的情節,叫“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那件事發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當時將駐守街亭的重要任務交給了馬謖。
為了表決心,馬謖不但以家人的性命做擔保,甚至還立了軍令狀。
可即便如此,最后紙上談兵的馬謖還是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致使街亭丟失,以至于整個第一次北伐失敗。
街亭丟失后,諸葛亮又氣又懊悔,可面對森嚴的軍令狀和治軍律令,諸葛亮不得不含淚將其斬殺。
值得注意的是,在馬謖被斬前眾人都向諸葛亮求情,甚至蔣琬也出言求情,諸葛亮都沒有應允。
只有一個人,或許能打動諸葛亮,救下馬謖,可那個人自始至終都沒有開口。
那個人是誰?
雙方的博弈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曹魏的皇帝是曹叡。
當時他不在洛陽而在長安,是孟達與諸葛亮用計將其騙至長安。
諸葛亮本想與孟達里應外合拿下長安并擒獲曹叡,但那一計謀后來被司馬懿識破,司馬懿及時救下曹叡。
得救后的曹叡對司馬懿感激不已,任命他為最高統帥阻攔諸葛亮。
司馬懿分析局勢,認為諸葛亮向來求穩不會用險招,斷定其不會走子午谷。
而諸葛亮那邊,當時魏延正好提出了“子午谷奇謀”,諸葛亮因覺冒險并未采納,后世對此計能否成功一直爭論不休。
諸葛亮未選子午谷,主力開始集中到另一條進攻長安的路——斜谷。
取斜谷必先取郿城。
司馬懿讓大將軍曹真鎮守郿城,囑咐其堅守不出戰,不至于戰勝,肯定不會敗。
又讓孫禮和辛毗在箕谷埋伏,若有人經過便出奇兵攻擊。
諸葛亮這邊則安排趙云和鄧芝各帶一支兵馬去箕谷當疑兵,只轉悠不進攻;自己帶蜀軍主力去取郿城。
安排妥當之后,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需要把守,那就是街亭。
關于街亭,諸葛亮和司馬懿都看出了它的重要性。
在司馬懿看來,街亭雖然連個城池都沒有,但是哪里十分關鍵。街亭旁邊的柳城,亦是漢中的“咽喉”。
只要控制住那兩個地方,就能阻斷諸葛亮與漢中的聯系,蜀軍的后勤就被切斷了。
當時司馬懿料定諸葛亮會出兵郿城,因此他想趁此機會拿下街亭。
在司馬懿的想象中,諸葛亮得知街亭丟失之后,必然驚慌失措。
那時他就只有兩種選擇:如果諸葛亮想要撤回漢中,司馬懿就會在半路安排伏兵,全殲蜀軍。
如果諸葛亮選擇堅守待戰,司馬懿就會截斷糧道,讓蜀軍沒飯吃,不出一個月,諸葛亮也就餓死了。
對于司馬懿的謀劃,諸葛亮也早已想到了。于是蜀漢這邊,要駐守街亭,必須選一個有勇有謀的大將軍。
可奈當時蜀漢實在兵少將寡,找不出個合適的人選,最后諸葛亮將目光放到了馬謖身上。
馬謖是馬良的弟弟,在蜀漢的職位相當于軍師,每逢打仗的時候常常跟隨諸葛亮,還給諸葛亮出謀劃策,諸葛亮也深諳他的才能。
當諸葛亮說出街亭的重要性,問哪位將軍可駐守時,馬謖首當其沖毛遂自薦地說,自己能完成那一任務,以全家老小的性命做擔保。
馬謖失街亭
關于馬謖的能力,諸葛亮十分欣賞,但有個人看不上。那人就是蜀漢最高領導,劉備。
劉備白帝城托孤時,曾親自叮囑過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
由此,當馬謖第一個站出來時,諸葛亮心中還有猶豫;但當他說到敢用全家人的性命做擔保時,諸葛亮又覺得可以相信他。
畢竟,沒幾個人敢拿一家人的性命開玩笑。
同時,諸葛亮為了讓馬謖更加重視此次的人務,還特意讓他立了個軍令狀,馬謖聽聞也毫不猶豫地簽了字。
隨即諸葛亮便調撥了兩萬五千精兵給馬謖,還將王平也一起交給了馬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