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1988年,二十三歲的她花光積蓄買下這棟山中別墅。
一場家庭變故讓她匆忙離開海南。
三十年過去,她早已遺忘這處房產。
直到退休前整理舊物時意外發現那張泛黃的房產證。
當她重新踏進這扇門時,陳慧娟顫抖著從包里拿出保存了三十年的鑰匙。
咔嚓一聲,房門緩緩打開。
她當場愣住了……
01
春光明媚的1988年,海南島剛剛建省,整座島嶼都散發著一種青春蓬勃的氣息。陳慧娟站在海口第三中學的教學樓前,望著遠山如黛,心中涌起一種說不清的激動。
她是廣東梅州人,師范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這里教語文。二十三歲的年紀,正是對一切都充滿好奇的時候。每月一百二十元的工資在同事眼中已經不錯,可慧娟總覺得生活應該有更多可能。
“小陳,你這個外地來的姑娘,膽子可真大。”辦公室里的老教師王姨一邊批改作業一邊說道,“聽說你周末還到處跑,這海南的山山水水有什么好看的。”
慧娟笑了笑,收拾好教案準備下班。她確實喜歡到處走走,海南的每一處風景對她來說都是新鮮的。
剛到海南的那幾個月,慧娟住在學校分配的單身宿舍里。宿舍很小,只有十幾平方米,但她住得很開心。同宿舍的還有另外兩個年輕老師,大家經常一起聊天到很晚。
“慧娟,你說海南以后會發展成什么樣?”室友小張經常這樣問。
“肯定會很好的,這么好的地方,不發展都對不起老天爺。”慧娟總是這樣回答。
她喜歡海南的陽光,喜歡這里的椰風海韻,更喜歡這里充滿希望的氛圍。每個周末,她都會找個地方去走走看看。有時候去海邊,有時候去市區,有時候就往郊外跑。
1988年的夏天,學校組織老師們去五指山地區參觀學習。那是慧娟第一次看到海南的山區,完全不同于沿海的風光。山巒疊翠,溪水潺潺,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味道。
“這里真美啊。”慧娟忍不住感嘆。
同行的老教師搖搖頭:“美是美,但太偏僻了,住在這里多不方便。”
慧娟卻不這樣想。她覺得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是一種享受。參觀結束后,她竟然一個人又跑回了那片山區。
就是在那次獨自游覽中,她遇到了正在賣房的張師傅。張師傅五十多歲,本地人,做房產中介生意。
“小姑娘,你一個人來這里干什么?”張師傅很好奇。
“我覺得這里很美,想多看看。”慧娟誠實地回答。
張師傅眼睛一亮:“既然你喜歡這里,不如看看我手里的房子。剛建好的,位置絕佳,價格也不貴。”
就這樣,慧娟第一次看到了那座后來改變她命運的別墅。房子坐落在一個小山谷里,三層建筑,外觀樸素大方。最讓她心動的是房子的位置,前面有小溪,后面靠青山,四周綠樹環繞,簡直就像世外桃源。
“多少錢?”慧娟問。
“兩萬八千元,三百六十六平方米。”張師傅拍著胸脯說,“小姑娘,這個價格在海南絕對便宜,以后這一帶要開發旅游的。”
慧娟心動了,但兩萬八千元對她來說是個天文數字。她的全部積蓄只有八千元,剩下的錢要想辦法籌集。
回到學校后,慧娟整夜睡不著覺。她在心里反復計算著,如果分期付款,自己有沒有能力承擔。第二天一早,她就去找校長詢問能否預支工資。
“小陳,你要這么多錢干什么?”校長有些擔心。
“我想買套房子。”慧娟如實相告。
校長搖搖頭:“你一個小姑娘,買什么房子?租房住不是很好嗎?”
慧娟沒有放棄,她又去找銀行咨詢貸款事宜。那個年代,個人貸款還不太普遍,手續也很復雜。銀行的工作人員看她是個年輕女老師,都勸她慎重考慮。
“小同志,買房可不是小事,你一個月才掙多少錢?”
慧娟不死心,她開始向同事們借錢。起初大家都很驚訝,一個外地來的年輕老師,怎么想到要買房子。
“慧娟,你確定要買嗎?那可是在山里啊。”同事小李擔心地說。
“我就是喜歡那個地方。”慧娟堅定地回答。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慧娟終于湊夠了首付款。期間她還給家里打電話,想讓父母支持一下。
“爸,我在海南看中了一套房子。”
電話那頭沉默了好久,父親陳國慶的聲音帶著明顯的不悅:“娟兒,你是不是在外面待傻了?買房子?你有那個錢嗎?”
“我可以分期付款的。”慧娟小心翼翼地解釋。
“你一個小姑娘家,掙那點錢還不夠自己花的,還想買房子?”父親的語氣更加嚴厲,“那點錢留著以后結婚用。”
母親林秀英接過電話:“娟兒,你爸說得對。你一個人在外面,要學會省錢,不要亂花。”
慧娟放下電話,心里有些委屈。但她沒有放棄自己的想法,反而更加堅定了決心。
1988年10月,慧娟正式簽下了購房合同。當她拿到房產證和鑰匙時,激動得差點哭出來。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房子。
張師傅看著她的表情,笑著說:“小陳,恭喜你啊。這房子你買得值,以后肯定會升值的。”
買房后的第一個周末,慧娟就搬了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品到山里的新家。房子里家具齊全,只需要添置一些日用品就能居住。
山里很安靜,除了鳥叫聲和溪水聲,幾乎聽不到別的聲音。慧娟坐在客廳里,感受著前所未有的寧靜和滿足。她覺得自己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
附近住著一位護林員,大家都叫他老林。老林四十多歲,為人樸實忠厚。得知慧娟是個單身女孩,經常主動幫忙。
“小陳,你一個人住在這里要小心。”老林經常這樣提醒,“有什么事就喊我,我就住在山下。”
“謝謝林叔。”慧娟很感激這位好心的鄰居。
周末的山居生活讓慧娟感到格外放松。她會在小溪邊洗臉刷牙,會坐在房前看日出日落,會聽著蟲鳴鳥叫入睡。這種與大自然親近的感覺,是在城市里永遠體驗不到的。
平時在學校上課,慧娟經常會向學生們描述山里的美景。
“老師,那個地方真的有那么美嗎?”學生們好奇地問。
“比我說的還要美。”慧娟總是這樣回答,“有機會你們也去看看。”
有時候,慧娟會邀請同事到山里做客。大家看到她的房子,都很驚訝。
“慧娟,你這房子真不錯啊。”小張羨慕地說,“住在這里多舒服。”
“就是太遠了,平時上班不方便。”另一個同事說。
慧娟搖搖頭:“我只是周末來住,平時還是住學校宿舍。”
1988年的冬天,慧娟過得很充實。工作日在學校認真教書,周末就到山里的家中休息。她覺得自己找到了理想的生活方式。
春節期間,慧娟回梅州老家過年。父母看到女兒氣色很好,精神狀態也不錯,心情也好了一些。
“娟兒,在海南還習慣嗎?”母親關心地問。
“很好,我很喜歡那里。”慧娟說。
“聽說你買了房子?”父親的語氣緩和了一些。
慧娟點點頭:“位置很好,環境很美。”
父親沒有再說什么,但慧娟能感覺到,他對女兒的決定還是有些擔心的。
02
1989年的春天如期而至,慧娟的生活繼續按部就班地進行著。她在學校的工作越來越得心應手,學生們都很喜歡這位年輕美麗的語文老師。
“陳老師,您的課講得真好。”班長小王經常這樣夸獎。
“是啊,我們最喜歡上語文課了。”其他學生也附和著。
慧娟很享受這種被需要的感覺。她覺得教書育人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自己的付出能夠幫助學生們成長。
那段時間,慧娟還參加了學校的一些文藝活動。她會彈鋼琴,聲音也很好聽,經常在學校的文藝晚會上表演節目。
“慧娟,你真是多才多藝啊。”同事們都很佩服她。
周末在山里的時光依然美好。慧娟學會了自己種一些蔬菜,學會了做簡單的農活。老林經常過來指導她。
“小陳,這菜要這樣種。”老林耐心地教她,“你這個城里姑娘,學得還挺快。”
慧娟笑著說:“我從小在農村長大,這些還是會一點的。”
日子過得平靜而美好,慧娟覺得自己的選擇是對的。她甚至開始憧憬著在海南長期發展的未來。
命運的轉折來得如此突然。1989年4月的一個下午,慧娟正在學校上課,忽然有人敲門。
“陳老師,你家里來了緊急電報。”
慧娟接過電報,手都在發抖。電報上只有簡短的幾個字:“父病危,速歸。母字。”
她的腦子一片空白,趕緊向校長請假。
“小陳,你趕緊回去吧,家里人要緊。”校長看了電報,馬上批準了她的假期。
慧娟匆忙收拾行李,當天就買了回梅州的班車票。臨行前,她想起了山里的房子,趕緊給老林打電話。
“林叔,我家里出了急事,要馬上回去。”慧娟的聲音有些顫抖,“房子就拜托您照看了。”
“你放心去吧,房子的事交給我。”老林的聲音很堅定,“家里人要緊,你別擔心這邊。”
慧娟把鑰匙交給老林,心里想著最多幾個月就能回來。她怎么也沒想到,這一走就是三十年。
回到梅州家中,慧娟才知道父親的病情有多嚴重。陳國慶突發腦中風,左半身癱瘓,說話也不利索了。
“爸!”慧娟撲到病床前,眼淚瞬間涌了出來。
父親努力想說話,但只能發出含糊不清的聲音。他的眼神中有痛苦,也有對女兒的愧疚。
母親林秀英拉著慧娟的手,眼淚直流:“娟兒,你爸這病來得太突然了。醫生說要長期康復治療,花費很大。”
慧娟握住父親的手:“爸,我不走了,我留下來照顧您。”
父親聽到這話,眼中流出了淚水。他似乎想說什么,但終究說不出來。
接下來的日子,慧娟全身心投入到照顧父親的工作中。白天要給父親做康復訓練,晚上要守著他睡覺。母親年紀大了,很多事情力不從心,大部分負擔都落在了慧娟身上。
為了有收入維持家用,慧娟托關系在當地的一所中學找了工作。校長知道她的情況,很同情她的遭遇。
“小陳,你先在我們學校代課,等有正式編制了再給你轉正。”
慧娟很感激:“謝謝校長,我一定好好工作。”
在梅州的薪水比海南低不少,每月只有八十元。但能夠陪在父母身邊,慧娟覺得這是應該的。
那段時間,慧娟的生活完全被照顧父親和工作占據了。她早上五點起床,先給父親洗漱喂藥,然后趕去學校上課。中午回家做飯,下午繼續上課,晚上回來繼續照顧父親。
幾個月下來,慧娟明顯瘦了很多。朋友們看了都心疼。
“慧娟,你這樣下去身體會垮的。”鄰居張姨經常這樣勸她。
“我爸就我一個女兒,我不照顧誰照顧?”慧娟總是這樣回答。
父親的康復過程很漫長。經過半年的治療,他的狀況有了一些好轉,能夠簡單地說幾個字,右手也能活動了。但要想完全恢復,醫生說需要更長時間。
“娟兒,你辛苦了。”父親有一天忽然清楚地說出了這句話。
慧娟聽了,眼淚又流了下來:“爸,您能說話了,太好了。”
隨著父親病情的穩定,慧娟漸漸適應了在梅州的生活。她在學校的工作也越來越得心應手,同事們都很喜歡這個認真負責的年輕老師。
偶爾,慧娟會想起海南的那套房子。但生活的重擔讓她無暇他顧,海南的房子漸漸從她的日常思考中淡化了。
1990年,慧娟通過考試獲得了正式編制,工資也漲到了一百一十元。生活條件有了一些改善,但照顧父親的任務依然繁重。
那一年,慧娟26歲,正是結婚的年齡。家里不斷有人給她介紹對象,但她都以要照顧父親為由推辭了。
“娟兒,你不能因為爸爸耽誤自己的終身大事。”母親經常這樣勸她。
“媽,我還年輕,不著急。”慧娟總是這樣回答。
1991年春天,學校來了一位新的數學老師何建華。何建華比慧娟大三歲,剛從師范學院畢業,為人忠厚老實。
“陳老師,聽說你的課講得很好。”何建華主動和慧娟打招呼。
“何老師客氣了,大家互相學習。”慧娟禮貌地回應。
何建華很快就了解到慧娟的家庭狀況,對她的孝心很敬佩。
“陳老師,你父親的身體怎么樣了?”何建華經常關心地詢問。
“好多了,謝謝你的關心。”慧娟感受到了他的善意。
慢慢地,兩人有了更多的接觸。何建華經常主動幫助慧娟,有時候還會到她家里幫忙照顧父親。
“建華,真是麻煩你了。”慧娟很感激。
“不麻煩,我們是同事,應該互相幫助。”何建華誠懇地說。
何建華的細心和體貼逐漸打動了慧娟。她發現這個男人雖然話不多,但心地善良,而且對她的家庭狀況完全理解和接受。
1992年,兩人確定了戀愛關系。何建華正式向慧娟的父母提出了交往的請求。
“叔叔阿姨,我愿意和慧娟一起照顧您們。”何建華誠懇地說。
父親陳國慶雖然說話還不太利索,但能感受到這個年輕人的真誠。母親林秀英更是對何建華非常滿意。
“建華是個好孩子。”母親經常這樣夸獎。
1993年春天,慧娟和何建華舉行了簡單的婚禮。由于家庭經濟條件有限,婚禮只邀請了親戚朋友,但大家都很開心。
“建華,我在海南還有一套房子。”新婚之夜,慧娟對丈夫提起這件事。
何建華有些驚訝:“真的?多大的房子?”
“三百六十六平方米,在山里。”慧娟詳細介紹了當年買房的經過。
何建華聽了更加驚訝:“這么大的房子?現在一定值不少錢。”
慧娟搖搖頭:“在深山里,而且聽說海南房地產市場不太好,很多人都虧了錢。”
“那我們什么時候去看看?”何建華問。
“等爸媽身體好一些再說吧。”慧娟說,“現在走不開。”
何建華點點頭,表示理解。他知道妻子是個孝順的女兒,不會為了自己的事情而忽略父母。
03
婚后生活平靜而充實。1994年,慧娟生下了兒子何志杰。有了孩子后,家里更加熱鬧了。
“娟兒,你看志杰多像你。”母親抱著孫子,臉上滿是笑容。
父親雖然行動不便,但看到孫子也很開心。他努力用清楚的語音叫著:“志...志杰...”
慧娟看著這溫馨的場面,心里很滿足。雖然生活有些拐彎,但能看到家人健康快樂,她覺得一切都值得。
何建華是個好丈夫和好父親。他不僅在工作上支持慧娟,在家庭事務上也分擔了很多。
“慧娟,你歇歇,我來照顧孩子。”何建華經常這樣說。
1997年,慧娟又生下了女兒何志芳。家里有了兩個孩子,生活更加忙碌,但也更加充實。
“媽媽,我們什么時候去海南啊?”兒子志杰七八歲的時候曾經這樣問過。
慧娟笑著摸摸兒子的頭:“等你們長大了,媽媽帶你們去。”
她沒有告訴孩子們,自己在海南有一套房子。那仿佛是上輩子的事情了,遙遠得像一個夢。
隨著時間的推移,父親的身體狀況漸漸穩定下來。雖然還需要照料,但比剛發病時好了很多。母親的身體也還不錯,能夠幫忙照看孫子孫女。
慧娟的工作也越來越順利。她在學校里備受尊敬,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學生們都很喜歡她的課,家長們也對她很信任。
“陳老師,您教得真好,我們孩子很喜歡語文課。”家長們經常這樣夸獎。
何建華在數學教學方面也很出色,夫妻倆在教育界小有名氣。他們經常被其他學校邀請去做經驗交流。
“你們兩口子真是教書的好材料。”校長經常這樣夸獎。
生活看起來很平靜,但慧娟偶爾還是會想起海南的那套房子。特別是看到電視里關于海南發展的新聞時,她總會想起那個美麗的山谷。
“建華,你說我們在海南的那套房子現在怎么樣了?”慧娟有時候會這樣問丈夫。
“應該還在吧,有老林幫忙照看呢。”何建華總是這樣回答,“等有機會我們去看看。”
但這個“有機會”一等就是很多年。生活的瑣事總是層出不窮,父母需要照顧,孩子需要教育,工作需要投入,慧娟根本抽不出時間去海南。
2005年,父親陳國慶在與疾病抗爭了十六年后,終于安然離世。慧娟在病床前握著父親的手,看著他安詳地離開。
“爸,您一路走好。”慧娟眼淚流個不停。
父親的離世讓全家都很悲傷,但也讓慧娟松了一口氣。十六年的照顧,她真的太累了。
“娟兒,你這些年辛苦了。”母親拉著女兒的手說,“你爸走得很安詳,他知道你的孝心。”
辦完父親的喪事,慧娟忽然覺得自己輕松了一些,同時也感到一種空虛。十六年來,照顧父親已經成了她生活的重心,現在忽然沒有了這個重心,她有些不知所措。
“媽,以后我們好好過日子。”慧娟握著母親的手說。
母親林秀英雖然失去了老伴,但看到女兒女婿和兩個孫子孫女,心里還是有些安慰的。
隨著孩子們漸漸長大,慧娟有了更多屬于自己的時間。她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慧娟,我們是不是應該去海南看看那套房子?”何建華提議。
慧娟想了想:“等媽媽身體再好一些,志杰志芳再大一些,我們就去。”
2008年,兒子志杰考上了廣州的大學,女兒志芳也即將高考。家里的負擔減輕了不少。
“媽,我想去外地上大學。”志芳對慧娟說,“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慧娟很支持女兒的想法:“好,你有理想就去追求。”
2009年,志芳也考上了深圳的大學。家里忽然變得空曠起來,只剩下慧娟、何建華和母親三個人。
“媽,孩子們都長大了。”慧娟感嘆道。
“是啊,時間過得真快。”母親也很感慨,“轉眼間你都四十多了。”
2010年,母親林秀英因為心臟病突發,也離開了人世。臨終前,她拉著慧娟的手說:“娟兒,媽媽對不起你,讓你為了我們耽誤了這么多年。”
“媽,您別這樣說,這是我應該做的。”慧娟淚如雨下。
“以后你要為自己活一回,不要總是為別人著想。”母親的話成了她的遺言。
辦完母親的喪事,慧娟和何建華忽然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同時也感到一種失落。二十多年來,他們的生活一直圍繞著照顧老人和撫養孩子,現在忽然沒有了這些重擔,反而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慧娟,我們現在可以為自己活了。”何建華安慰妻子。
慧娟點點頭,但心里還是很難過。失去了父母,她覺得自己像是失去了根的浮萍。
那段時間,慧娟經常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房子里發呆。孩子們都在外地上學,很少回家。她忽然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像白過了一樣。
“慧娟,你別這樣想。”何建華看出了妻子的心思,“我們還有下半輩子呢。”
“是啊,我們還有下半輩子。”慧娟重復著丈夫的話,“可是我們能做什么呢?”
就在這時,慧娟忽然想起了海南的那套房子。二十多年了,那套房子還在嗎?老林還好嗎?
“建華,我們去海南看看吧。”慧娟忽然說道。
何建華很支持:“好,我們早就應該去看看了。”
但這個計劃又因為各種原因被推遲了。先是何建華的母親病了,需要照顧。后來是學校工作忙,抽不開身。再后來是孩子們大學畢業,需要幫忙找工作安家。
就這樣,去海南的計劃一直被擱置著。慧娟有時候會想,或許那套房子已經不存在了,或許老林早就不在了,或許一切都已經物是人非了。
2015年,志杰在廣州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志芳也在深圳安定下來。孩子們都勸父母去他們那里養老。
“爸媽,你們來廣州吧,我已經買房了。”志杰說。
“或者來深圳也行,這里氣候好。”志芳也邀請。
慧娟和何建華商量了一下,決定還是留在梅州。這里是他們的根,有太多的回憶。
“我們在這里住習慣了,就不去了。”慧娟對孩子們說。
其實,慧娟心里還有一個想法,就是有朝一日能去海南看看那套房子。如果搬到孩子們那里,這個愿望可能永遠都實現不了了。
2017年,慧娟和何建華都進入了退休倒計時。他們開始考慮退休后的生活安排。
“慧娟,我們退休后做什么呢?”何建華問。
“我想去海南看看那套房子。”慧娟終于說出了心里話,“這么多年了,我一直想去看看。”
何建華點點頭:“好,我們一退休就去。”
2018年春天,慧娟正式退休了。學校為她舉辦了歡送會,同事們都不舍得她離開。
“陳老師,您在學校工作了這么多年,我們都舍不得您啊。”年輕的老師們說。
“你們要好好工作,我相信你們都會比我做得更好。”慧娟對后輩們說。
退休后的第一件事,慧娟就是整理家中的物品。她想把這些年積累的東西好好收拾一下,為將來的生活做準備。
04
在整理過程中,她翻出了很多有意義的物品:年輕時的工作照,孩子們的成長記錄,父母留下的遺物。每一樣東西都承載著深刻的回憶。
在一個塵封的木箱最底層,她翻到了一個塑料袋,里面裝著一些泛黃的證件和文件。當她拿起其中一本紅色的小冊子時,整個人都愣住了。
那是一本房產證,上面清楚地寫著:海南省海口市郊區五指山腳下某某村,建筑面積366平方米,產權人陳慧娟。
看著這本房產證,塵封了三十年的記憶如潮水般涌來。那個青山綠水的山谷,那座依山而建的別墅,那把金屬光澤的銅鑰匙,還有樸實的老林...這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慧娟拿著房產證坐在沙發上發了很久的呆。她想起了二十三歲時的自己,那個充滿理想和沖動的年輕女教師。她想起了買房時的興奮,想起了周末在山里度過的美好時光。
晚上何建華下班回來,看到妻子神色異常。
“怎么了?你看起來不太對勁。”何建華關心地問。
慧娟把房產證遞給丈夫:“你看看這個。”
何建華接過證件,眼睛逐漸睜大:“這...這是真的?你真的在海南有房子?”
“1988年買的,366平方米。”慧娟的聲音有些顫抖,“我都快忘記了。”
何建華仔細看著房產證上的每一個字:“三十年了,這房子現在一定很值錢吧。”
“在山里呢,估計早就荒廢了。”慧娟搖搖頭,“而且也不知道老林還在不在。”
“那也得去看看啊。”何建華放下房產證,“就算荒廢了,那也是我們的財產。”
慧娟又在塑料袋里翻找,找到了那把銅制的鑰匙。鑰匙已經有些氧化了,但依然保存完好。她拿著鑰匙,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
“建華,我們真的要去海南嗎?”慧娟有些忐忑。
“當然要去。”何建華堅定地說,“這是你的房子,我們有權利去看看。”
當晚,慧娟幾乎整夜沒睡。她一直在想象著重返海南的情景,想象著再次見到那座房子時的感受。三十年了,那里會變成什么樣呢?
第二天一早,慧娟就開始查詢去海南的交通方式。她發現現在去海南比以前方便多了,不僅有直飛的航班,還有高鐵。
“我們坐飛機去吧,快一些。”何建華建議。
“好,我們這就訂票。”慧娟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看看那套房子。
訂票的過程中,慧娟發現海南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網上有很多關于海南旅游和房地產的信息,看起來發展得很不錯。
“建華,你看這些報道,海南現在發展得很好啊。”慧娟指著電腦屏幕說。
“是啊,看起來我們的房子可能真的值錢了。”何建華也很興奮。
經過幾天的準備,慧娟和何建華訂好了機票,收拾好了行李。臨行前,慧娟特意把那把鑰匙和房產證裝在了隨身的包里。
“志杰,志芳,我們要去海南一趟。”慧娟給孩子們打電話。
“去海南?你們去旅游嗎?”志杰問。
“不是旅游,是去看一套房子。”慧娟簡單解釋了情況。
孩子們聽了都很驚訝:“媽,您還有一套海南的房子?”
“是三十年前買的,一直沒去看過。”慧娟說。
“那您一定要去看看,說不定現在很值錢呢。”志芳興奮地說。
2018年3月的一個早晨,慧娟和何建華踏上了前往海南的航班。當飛機離開地面的那一刻,慧娟的心情既興奮又緊張。
“慧娟,你緊張嗎?”何建華握住妻子的手。
“有點。”慧娟誠實地回答,“不知道會看到什么。”
飛機飛行了兩個多小時,終于降落在海口美蘭機場。當慧娟走出機艙的那一刻,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三十年前她離開時,這里還是個簡陋的小機場。現在已經是現代化的大型機場,到處都是高科技設施和現代化裝修。
“變化真大啊。”何建華也很驚訝。
他們在機場租了一輛車,按照記憶中的路線向五指山方向駛去。一路上,慧娟不斷地驚嘆著海南的變化。
原本簡陋的公路現在已經是寬闊的高速公路,沿路都是現代化的建筑和旅游設施。而且到處都能看到“國際旅游島”、“自貿港”這樣的標語。
“海南現在真的發展起來了。”慧娟感嘆道。
開車大約一個小時后,他們到達了五指山地區。慧娟發現這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原本荒涼的山區現在到處都是度假村和旅游景點。
“應該就在前面了。”慧娟指著前方說。
按照記憶中的路線,他們拐進了一條山路。讓慧娟驚喜的是,原本崎嶇的小路現在已經修成了寬闊的水泥公路,路邊還有很多旅游指示牌。
“生態旅游區”、“文化體驗園”、“山谷度假村”等標志不斷映入眼簾。慧娟心中的期待越來越強烈。
汽車拐過幾個彎道,那個熟悉的山谷終于出現在眼前。慧娟激動得差點叫出聲來,三十年過去了,這里的山水依然那么美麗,甚至比記憶中更加蔥郁。
他們把車停在路邊,步行走進山谷。沒走多遠,就看到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正在樹下修剪枝條。
“老人家,請問您認識林師傅嗎?就是這里的護林員。”慧娟走上前問。
老人抬起頭看了看她,先是有些疑惑,接著眼睛逐漸睜大,最后激動地站了起來。
“你...你是小陳?慧娟?”老人的聲音有些顫抖。
慧娟仔細看了看老人,驚喜地叫道:“林叔!真的是您!”
“小陳啊!”老林激動地走上前來,緊緊握住慧娟的手,“你總算回來了!我等了你三十年啊!”
看到這個場面,何建華也很感動。他能感受到老林對妻子的真摯情感。
“林叔,您怎么還在這里?”慧娟眼中含著淚水。
“我一直在這里當護林員呢。”老林的聲音充滿了感情,“你的房子我一直幫你照看著,定期打掃,保養得很好。”
“這些年真是麻煩您了。”慧娟緊緊握著老林的手,“我家里出了事,一走就是三十年。”
“我知道,我理解。”老林點點頭,“家里人最重要,我一直在等你回來。”
何建華在旁邊介紹自己:“林師傅,我是慧娟的丈夫何建華。”
“好,好!”老林高興地握住何建華的手,“小陳找了個好丈夫啊。”
“林叔,這些年山里變化大嗎?”慧娟問。
老林神秘地笑了笑:“變化很大,你們跟我來看看就知道了。”
他們跟著老林繼續往山谷深處走。一路上,老林詳細介紹著這些年的變化。
“政府把這一帶規劃成了生態旅游區,修了路,建了很多配套設施。”老林說,“你的房子位置最好,經常有人來詢問。”
“有人想買嗎?”何建華問。
“想買的人多了去了。”老林搖搖頭,“但我都拒絕了,我說主人不在,我做不了主。”
慧娟聽了更加感動。三十年來,老林一直在堅守著自己的承諾。
大約走了十分鐘,那座熟悉的別墅出現在眼前。慧娟看到房子的第一眼就愣住了。
房子的外觀保持得很好,看起來比三十年前還要漂亮。周圍的綠植更加茂盛,整座房子仿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最奇妙的是,房子周圍還修建了一些小徑和涼亭,看起來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園林。
05
“林叔,這...”慧娟說不出話來。
“這些年我不僅維護房子,還改善了周圍的環境。”老林自豪地說,“我想讓這里變得更美。”
慧娟走近房子,撫摸著熟悉的墻壁。墻壁重新粉刷過,看起來很新。門窗也保養得很好,沒有一點破損。
“林叔,您太用心了。”慧娟眼中含著淚水。
“這是我應該做的。”老林揮揮手,“當年你信任我,把鑰匙交給我,我就有責任保護好這個地方。”
何建華在旁邊仔細觀察著房子的狀況,心中也很震撼。三十年了,這座房子不僅沒有荒廢,反而變得更加美麗。
“我們進去看看吧。”老林說。
慧娟從包里拿出那把保存了三十年的鑰匙,手微微顫抖著。這把鑰匙見證了她人生的巨大變遷,從二十三歲的青春年華到五十三歲的兩鬢斑白。
“用這把鑰匙嗎?”何建華問。
“試試看。”慧娟說。
她把鑰匙插入鎖孔,輕輕轉動。咔嚓一聲輕響,鎖開了。
慧娟深吸一口氣,緩緩推開房門。
當房門完全打開的那一刻,慧娟當場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