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張建國跪在偏遠山村的土炕前,眼淚順著溝壑縱橫的臉頰滾落。對面,他朝思暮想十年的女兒冷漠地喂著懷中的孩子,眼神里沒有一絲波瀾。
"爸,我過得很好,你們別來打擾我的生活。"這句話如刀刺入他的心臟。房間角落,一個陌生男人警惕地盯著他。十年尋女路,傾家蕩產,卻換來這般冰冷相見。張建國不禁自問:我究竟是找回了女兒,還是永遠失去了她?
01:
2013年9月初,武漢某高校校園里洋溢著新學期的活力。大三學生張夢華拖著行李箱走在校園里,陽光透過梧桐樹葉在她臉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她剛結束一場暑期實習,心情格外愉悅。
"夢華,這邊!"室友李娜遠遠地招手。兩人相視一笑,仿佛未來盡是光明。
"這學期打算考研嗎?"李娜問道。
夢華點點頭:"我已經訂好了復習計劃,這學期一定要打好基礎。"
誰也沒想到,這段普通的對話會成為李娜記憶中關于夢華的最后印象。
第二天早上,李娜醒來時發現夢華的床鋪整齊空蕩,書桌上放著一張便條:"有急事出去一下,很快回來。"起初,李娜并未在意,以為夢華只是臨時有事。一天過去了,夢華的手機始終無人接聽;兩天過去了,她的社交賬號再無更新;三天過去了,她仿佛人間蒸發。
校方報警后,警方調取了監控錄像。最后的影像顯示,夢華在校門口上了一輛黑色轎車,神色有些緊張卻未見掙扎。這一線索如此模糊,卻是唯一能證明她存在過的痕跡。
張建國夫婦接到學校通知時,如遭雷擊。他們是普通的工廠工人,夢華是他們唯一的希望。女兒從小聰明懂事,考上大學是全家的驕傲。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失蹤,一定是出事了!"張建國拍著桌子,眼中布滿血絲。
從那天起,這對中年夫婦的生活徹底改變。張建國請長假四處奔波,貼尋人啟事、走訪同學、詢問老師。他妻子李秀珍則在家中守著電話,期待奇跡出現。
警方的調查陷入僵局。那輛黑色轎車沒有清晰的車牌號,周邊沒有更多監控。同學們回憶,夢華近期并無異常,也沒有提及任何可疑的約會或交往。
半年過去,案件逐漸冷卻。但張建國夫婦的尋女之路才剛剛開始。他們變賣了唯一的住房,拿著十幾萬積蓄,開始了漫長的尋女之旅。
"就算走遍全國,我也要找到我的女兒!"張建國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卻掩蓋不住深深的疲憊和絕望。
02:
三年過去,張建國夫婦已走遍大半個中國。他們跟著各種可能的線索,去過繁華都市,也去過偏遠鄉村。每到一處,他們都會貼滿尋人啟事,詢問當地人是否見過夢華。
生活變得異常艱難。沒有固定住所,他們常常睡在廉價旅館或火車站。積蓄所剩無幾,張建國開始在途經城市打零工維持開銷。他們的衣服漸漸褪色,臉上的皺紋卻越來越深。
2016年冬天,一個寒冷的夜晚,他們住在西南某城市的廉價旅館里。李秀珍突然高燒不退,張建國慌忙將她送往醫院。
"您妻子長期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再加上過度勞累,現在肺部感染嚴重,需要立即住院治療。"醫生嚴肅地說。
張建國苦笑著掏出錢包,里面只剩下幾張皺巴巴的鈔票。
"醫生,能不能先治療,費用我一定想辦法。"他哽咽道。
那晚,張建國在醫院走廊的長椅上度過,腦海中閃過無數畫面:夢華小時候第一次叫爸爸的欣喜,上學路上緊握他手的溫暖,考上大學時全家的喜悅...這一切都變成了刺痛心臟的回憶。
李秀珍住院一周后,他們的積蓄徹底耗盡。張建國不得不向遠在老家的親戚借錢。這次經歷讓他意識到,如此漫無目的的尋找不是長久之計。
出院后,李秀珍虛弱地靠在丈夫肩上:"老張,我們是不是該回家了?"
張建國緊握妻子粗糙的手:"不,我答應過夢華,無論多久,爸爸都會找到她。"
他決定改變策略。通過互聯網,他聯系了全國各地的志愿者組織和尋親網站。他學會了使用智能手機,在各大社交平臺發布尋人信息。每次收到可能的線索,不論多么微弱,他都會立即前往核實。
一次,他們跟著線索來到云南邊境的一個小鎮。有人稱看到疑似夢華的女孩在當地市場出現。
"那姑娘確實跟你們照片上的有幾分相似,但她說自己是本地人,從沒去過湖北。"鎮上的老人搖頭說道。
這樣的失望已經數不清多少次,但每次張建國都會鼓勵自己和妻子:"沒關系,下一個線索可能就是真的。"
轉機出現在2018年春天。一位熱心網友發來消息,稱在貴州山區的一個村莊見過與夢華極為相似的年輕女子,還有一個約兩歲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