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四十來歲的網友聊天,他講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大概是生活坎坷,情感不順,工作阻礙,遇到的小人和壞人很多。
我聽了一會就知道他不是來找答案的,他不過是想要尋求認同和安慰。
為了避免誤導他,也盡量不浪費時間,老方說得就很直白,“你的問題根源不在于別人,而在于你自己,如果你的想法不改變,那以后只能更差,畢竟平庸和失敗都有勢能。”
天有不測風云,人活著是偶然,四十來歲其實是人生最年富力強的時候,身體還可以支撐你去做正確的事,大腦也處于活躍期,正是奮發有為的階段。
最怕是自我設限,暮氣沉沉,信什么“人到中年萬事休”的鬼話。
哪有那么多懷才不遇呢?幾乎所有的失敗,都在于自己兩方面的平庸
舉個真實的例子,某人年輕時候就自命不凡,他一開始做生意就賺到錢了,覺得自己很聰明,天生是做大事的料。
然后從二十來歲到四十來歲,二十多年做了幾件事都失敗了。原來他以為是自己缺乏資本、背景和關系導致的,后來有了這些東西的加持,也還是不行。
他有次告訴我是時運不濟,運氣不好,“如果讓我再回到10年前,我定然讓這個世界對我刮目相看”。
能說出這個話就表明他心里知道是自己能力不足,其實世上哪有那么多懷才不遇呢?蘇軾在《賈誼論》里說得明白: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他批評賈誼是不能自用其才,“不善處窮”、“志大而量小”。在蘇軾看來,一個人要成事既需要有耐心,能夠待時而動,又需要具備足夠能力才行。
能力建設是重中之重,80%的失敗都在于能力的平庸。
所謂平庸,就是能力不足,工作不出彩。但平庸之輩從來不會這樣看自己,他們都覺得自己是與眾不同的,自己很聰明,也有才華,只不過沒有遇到能慧眼識英雄的伯樂而已。
最怕就是自欺欺人過一生,現實中遍地都是這種自視甚高的人。
能力是人安身立命的現實條件,如果沒有能力,那哪怕遇到了機會也把握不住。一個人一輩子總會遇到幾次機會的,但往往是因為能力不達標而錯過,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畢竟能力是可以自己構建的,老方說只要肯下功夫,耗費十年的時間不斷磨礪、精進自己的長板,讓自己具備了有用的能力,那怎么會沒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和舞臺呢?特別是在這個信息時代,基本不會有懷才不遇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