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欄從專業視角詳解毛澤東在現代戰爭中如何運用兵計謀略,學會這些謀略將使您終身受益,歡迎購買全文閱讀。
【寫在前面的話】縱觀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一些著名的軍事家無不重視以謀制敵,以智取勝。但謀略經驗最豐富最有科學價值的,尚屬東方兵學的發源地——中國。
在我國古代,以謀略制勝的戰例很多。特別在春秋戰國時期,七雄爭霸,謀士們天天為他的主將出謀獻策。一計不成,再生一計。一計、二計、連環計,有成功的,有失敗的。為了爭城奪地,爭相設計施謀,經過錯綜復雜的斗爭,將謀略的水平提高到相當程度。當時的孫武子和后來的孫臏所寫的兵法乃至《六韜》等,集兵書之大成,至今光彩奪目,為世人所推崇。
在中國現代革命戰爭中,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發揮集體的智慧,使軍事謀略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打敗了國內外一切強大的敵人,取得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最后勝利,以及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這是一件亙古未有的大事。這些經驗是豐富多彩的,其歷史價值將光照千秋。
今日的世界并不安寧,臺海局勢撲溯迷離,世界大戰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我們必須增強國防觀念,做好戰爭準備。而軍事謀略的研究是戰爭準備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盡管今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戰爭形式及戰略戰術的運用也必將有新的發展變化。但前人留下來的謀略經驗對今后戰爭仍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研究過去是為了指導未來,本專欄將從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中攫取經典案例,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提煉出三十三條具有實用價值的用兵計謀,希望能得到軍迷們的喜愛。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推出第1講:以弱制強,以強化弱。
【毛澤東運用兵計謀略三十三講】第1講:以弱制強,化強為弱
強者制服弱者,是戰爭的一般規律。在戰爭指導上,強者只要不犯戰略性的錯誤,可穩操勝券。而弱者要戰勝強者就不那么容易了。弱者必須善于運用謀略,創造條件,經過長期、艱苦的斗爭,不斷地發展壯大自己的作戰力量,使之由弱到強。不斷地打擊和削弱敵人的作戰力量,使之由強變弱,從而取得戰爭的勝利。
人們常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長與短是相對的,既沒有絕對的長,也沒有絕對的短。同樣,強與弱也是相對的,既沒有絕對的強,也沒有絕對的弱。就軍隊來說,既有強,就有弱,在某一方面是強的,在另一方面可能是弱的。就敵我兵力對比而言,我在總體上可能是弱的,但在局部上可能有強的方面。敵人在某些方面是強的,但在另一方面可能是弱的。總之,強與弱是相互依存的一對矛盾,它們都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向著自己相反的方面轉化。
戰爭指導者要善于發現敵人的弱點,避開它的強點,以己之長擊敵之短。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戰勝敵人的關鍵,是避開敵人的強點,集中攻擊它的弱點,切不可與強敵死打硬拼。俗話說得好,叫化子不能與龍王比寶,不能拿著雞蛋往石頭上碰。因為既比不了,也碰不得,世界上只有蠢人才干這種傻事。
抗日戰爭時期,特別是戰略防御階段,在日軍進攻的高峰時期,八路軍,新四軍堅持敵后游擊戰爭,如果執意與日軍的精銳部隊硬拼,顯然是不妥的。但日軍卵翼下的偽軍,多系烏合之眾,裝備不好,戰斗力不強,比較好打。因此,我們一是集中兵力打擊偽軍。二是打分散孤立和運動中的日軍。偽軍被大批大批的消滅了,日軍也就孤立了,日軍的戰斗力也就相對地削弱了,為爾后打大仗和舉行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抗日戰爭期間,在山東的濱海地區,1942年攻克郯城,消滅偽軍一個保安大隊。1943年攻克贛榆縣城,消滅偽軍一個旅。1944年連克諸城、蘆縣兩城,各消滅偽軍 (包括起義) 一個旅。日軍那邊少了3個偽軍旅,我們則新建了3個獨立旅,使濱海、魯中、魯南、膠東四個戰略區連成一片。到1944年下半年,在敵后已山現了局部反攻的新局面,為1945年的戰略反攻創造了條件。戰爭的實踐證明,根據當時的戰爭形勢和作戰條件,揀弱的先打的作戰方針是無比正確的。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在華東戰場上,有幾次重大的戰役也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1946年12月,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聯合作戰,在江蘇的宿遷以北打了一個“宿北戰役”。當時,國民黨軍集中25個半旅,兵分四路,從東臺、淮陰、宿遷和峰縣向我進犯,企圖占領蘇北,消滅華東我軍主力。國民黨軍的裝備精良,來勢洶洶,大有“出雨欲來風滿樓”、“黑云壓城城欲摧”之勢。兵力對比,蔣軍顯然是強者。但它有不可克服的弱點,其最大的弱點是進攻正面過寬,各路的間隙太大,一路被攻,其他各路很難及時支援,戰役上難以協同配合。這是國民黨軍在戰役部署上最大的弱點。蔣軍的這一弱點,有利于我軍在內線實行機動作戰,有利于我各個殲滅敵人。
在當時,對四路進攻的敵人,先打哪一路好呢? 經過分析認為:從宿遷進攻沭陽、新安鎮的這一路,由“徐州綏署”副主任吳奇偉指揮,轄整編第11師和第69師共6個半旅。從當時敵我態勢看,漣水的整編第74師,魯南的整編第26師是比較強的。相比之下,吳奇偉指揮的這一路比較好打,這一路的兩個整編師中11師是強的,是蔣軍“五大主力”之一,但另一個師即整編69師突出冒進,易于被我包圍殲滅。該師的三個半旅是由三個不同建制單位拼湊起來的,是個“插花”班子,戰斗力不強,內部矛盾亦多。
該師師長戴之奇是搞特務出身的,雖屬反共死硬分子,但其軍事指揮能力弱。在戰役部署上,他的三個旅東西一線展開,師部只帶一個團,位于最右翼,翼側暴露,便于我南北對進,首先從敵之左翼打開缺口,爾后實行兩面夾擊。經過戰役合圍和戰術分割,使敵首尾不能相顧,無法互相支援。戴之奇的這些弱點都被陳毅、粟裕看透了。
當時,陳毅、粟裕遵照毛澤東的指示,以28個團的兵力,分別監視和阻擊其它三路的敵人,決心以24個團的兵力,專打吳奇偉指揮的這一路。以一部兵力割裂整編11師與整編69師的聯系,堅決阻擊11師的增援,并集中三倍于敵的兵力,專打立足未穩的戴之奇的整編69師。經過五天的激烈戰斗,整編69師的3個半旅2100余人被全部消滅了,戴之奇自殺,當了蔣家王朝的殉葬品,副師長饒少偉被俘。全殲敵人的整編師,在華東戰場上還是第一次。參加這一戰役的同志們切身感到,毛澤東高深的軍事謀略和陳毅、粟裕果斷的決心和卓越的指揮簡直妙極了,包括我們的敵人在內都不得不贊嘆折服。
宿北戰役后,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馬不停蹄的迅速移師北上,又于1947年1月上、中旬,在山東南部地區進行了一次規模更大的進攻戰役,稱為“魯南戰役”。這一戰役歷時19天,全殲敵人2個整編師和一個快速縱隊,共53000余人。繳獲坦克24輛,火炮200余門,汽車470輛。用陳毅的話說,是華東戰場上又一次空前的勝利。
魯南之敵,兵分三路,右路為整編第33軍馮治安部的兩個整編師,老底子是西北軍,該部不敢遠離臺兒莊的既設陣地,一有風吹草動即行收縮、左路為整編第51師周毓英部,老底子是東北軍;其特點與馮治安部類似。中路為馬勵武部,由整編第26師及第一快速縱隊組成。
宿北戰役勝利之后,我軍北上,決心集中兵力殲滅進犯魯南之敵。戰役第一階段,我軍集中兵力專打馬勵武這一路。整編第26師是蔣介石嫡系部隊,其武器裝備和軍事素質是比較強的,第一快速縱隊,不僅有105口徑的榴彈炮,4.2吋的化學重迫擊炮,還有幾十輛美式坦克。這一路是向山東進攻的主力,從表面上看,他是強的,但它存在著不可克服的弱點,其致命的弱點被我軍充分利用了。
從作戰態勢上來看,這一路最突出,馬勵武爭著打頭陣,搶戰功。他的進攻速度最快,一頭扎進魯南根據地的中心地區,陣勢孤立突出。而先打突出孤立之敵,正符合我軍的作戰原則。敵26師同其他的3個師有矛盾,互相有戒備。當我軍集中兵力進攻馬勵武部時,其余的3個師雖然相距都不遠,但都不積極增援。馬勵武處于孤立無援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