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人生6大禁忌:求缺、積怨、招搖、浮躁、求全、要強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成長的過程。
以下這6大人生禁忌,犯一個,毀一生。
切記,千萬不能犯。
一忌:“求缺”
人生中最考驗智慧的,其實是懂得“求缺”:有意識地在生活中留白,這反而是最高明的職場生存之道。
那些能在復雜環境中長久立足的人,往往早已領悟了“求缺”的深意。
他們不會把弓弦拉到極致,不會把話說得過于絕對,不會把事情做到無法回旋的地步,既給別人留下一線空間,也為自己保留足夠的回旋余地。
晚清重臣曾國藩官至極品,權傾一時,卻在他的書房里高掛“求缺齋”的匾額。
他在平定太平天國之后,手握三十萬湘軍,幾乎掌握了半壁江山的軍政大權,卻主動向朝廷上疏,請求解散湘軍的主力部隊。
身邊的心腹幕僚感到不解:“大功告成至此,為何要自行削弱力量呢?”
他回答說:“月亮圓了就會開始虧缺,水滿了就會溢出來。如果我貪戀權勢,不知收斂,恐怕整個家族都會因此招致災禍。”
后來他撰寫了《求缺齋記》,里面寫道:“對于外界給予的榮耀,對于耳目口體的享受,都要懂得有所保留,不追求絕對的滿足。”
這種“主動放棄完美”的遠見卓識,使得曾氏家族能夠在風云變幻的官場中綿延興盛百年,而與他同時代那些追求“全勝”而驕傲自滿的權貴們,大多早已被歷史的塵埃所掩埋。
《道德經》很早就點醒了我們:“把鐵器錘煉得過于尖銳,反而難以長久保持鋒芒。”
把刀刃磨得太鋒利,反而更容易崩斷;在順境中把自己逼得太緊,只會讓潛在的危機更快地爆發。
真正的職場遠見,就像是太極拳的運勁——進攻時懂得收斂,防守時保留力量。
職場上的“求缺”,并非是一種消極的妥協,而是一種充滿智慧的策略:給下屬多一些施展才華的機會,給合作項目留一些調整優化的空間,給已取得的成績留一些持續改進的可能。
這就像品鑒紫砂壺需要“養壺”,人生的境界也需要“留白”,只有留出三分空隙,才能容納下未來更多的機遇與風景。
二忌:積怨
《道德經》里提到:“調和大的怨恨,必然還會留下殘余的怨恨,這怎么能算妥善的解決呢?”
怨恨或許能暫時平息,但積壓在心中的怨氣卻很難徹底散去。
如果總是強迫自己去遷就、包容他人,內心早已疲憊不堪,又哪里還有精力去好好生活呢?
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總有人勸你:“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但少有人提醒你:“怨氣就像滾雪球,越積越多,最終可能反噬自身!”
那些輕視你的人,或許能讓你看清現實,從而加速成長;那些背叛你的人,也許能磨練你的意志,讓你變得更強韌。
真正值得感謝的,不是那些給你帶來傷害的人,而是那個在困境中依然選擇堅強的自己。
如果你內心感到煎熬,不必強裝自己有多么寬容大度。
不要委屈自己去原諒那些本不值得原諒的人和事。
三忌:招搖
《道德經》有言:“圣人方正而不生硬割裂,有棱角而不傷人,正直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一個人完全可以擁有卓越的才華和崇高的品德,但這并不代表需要四處張揚,為自己樹立不必要的對手。俗話說“槍打出頭鳥,樹大招風風必摧之”。
對待自己的追求,要全力以赴,默默耕耘;對待他人的評價,要足夠謙遜,溫和以待。
從現在起,學著做一個內斂低調的人:為人正直,但不顯得刻板孤高;有自己的原則,但不鋒芒畢露去頂撞;說話直來直去,卻不尖酸刻薄傷人;即使有所成就,也不耀武揚威讓人不適。
能站在高處,也能放低身段處世,這才是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