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老劉!老劉!你到底怎么了?"
"這個人...這張臉..."
"你把我都嚇壞了!快說話啊!"
"他怎么敢!他怎么敢出現在這里!"
"到底是誰啊?不就是個鄉鎮老師嗎?"
"鄉鎮老師?他不可能是老師!絕對不可能!"
"可是電視上說他教出了全市最好的成績啊!"
"成績?該死的成績!"
省公安廳刑警支隊副隊長劉建國死死盯著電視屏幕,手中的茶杯摔得粉碎。屏幕上,那個被譽為"教育奇跡創造者"的鄉鎮教師張明軒,正在接受記者采訪。
2009年6月,湖北省石橋鎮第一中學高三(1)班42名學生中38人超過635分的消息傳遍全省。
但劉建國知道,這個人絕不可能是什么普通的鄉鎮教師。
01
2005年金秋九月,湖北省石橋鎮第一中學迎來了一位特殊的插班教師。
校長李國華戴著老花鏡,仔細端詳著眼前這個自稱張明軒的男人:
"你說你是從武漢師范畢業的?"
張明軒點點頭,語氣平靜地回答:"是的,想到基層鍛煉,為偏遠地區的教育盡一份綿薄之力。"
李國華心里犯嘀咕,現在這個年代還有人愿意主動來這種條件艱苦的地方?
他接過張明軒遞來的材料,翻看了幾頁,疑惑地問:"為什么沒有原工作單位的證明?"
張明軒的眼神閃爍了一下,很快恢復鎮定,淡然地說:
"之前在民辦學校工作,您也知道,那種地方關系復雜,我不想給別人添麻煩。"
李國華也沒多想,能有個愿意來鄉鎮教書的大學生就很難得了,還管那么多干什么?
他點點頭:"那好,你先接手高一(1)班的數學課,同時擔任班主任。"
就這樣,張明軒成了石橋鎮第一中學的一名普通數學教師。
初次走進教室,張明軒看著臺下42張朝氣蓬勃的臉龐,心中涌起一股復雜的情感。
這些孩子大多來自周圍的農村家庭。
校服洗得發白,書包打著補丁,但眼神中都透露著對知識的渴望。
班長劉小雨起身敬禮:"老師好!"
全班同學齊刷刷地站起來,清脆的聲音在教室里回蕩:"老師好!"
張明軒的眼眶一熱,他深深地吸了口氣,努力平復內心的波動,溫和地說:
"同學們好,我是你們的新班主任張明軒,也是你們的數學老師。"
下課后,幾個學生圍了過來。
學習委員陳小月膽怯地問:"老師,您為什么要來我們這個小地方啊?"
張明軒蹲下身子,與陳小月平視,輕撫著她的頭發說:"因為這里有最棒的學生啊。"
調皮的王大頭湊過來,笑嘻嘻地說:
"老師,您別安慰我們了,我們這兒窮山惡水的,連個像樣的實驗樓都沒有。"
張明軒起身,眺望著窗外連綿不絕的青山,若有所思地說:
"物質條件的落后不代表精神世界的貧乏,農村的孩子最知道什么叫珍惜。"
從那時起,學生們就發現這位新老師有些與眾不同。
他從不愿意在學校的正式文件上簽全名,總是馬虎地寫個"張"字就算完事。
每次學校組織需要身份證的集體活動,他總是找各種理由推脫。
不是說證件落家里了,就是說臨時有事要處理。
最奇怪的是,每當遠處傳來警笛聲,張老師總會下意識地朝聲音傳來的方向看去。
劉小雨是個心細的女孩,她私下和陳小月說:"你注意到了嗎?張老師經常失眠?"
陳小月點點頭,壓低聲音說:
"我昨天晚上路過老師宿舍,看到他房間里到很晚還亮著燈,還聽到他在房間里來回踱步。"
王大頭也神秘兮兮地湊過來:"我還發現了更奇怪的事呢。"
"張老師從來不讓人給他拍照,上次學校拍畢業照,他硬是找借口溜了。"
盡管張老師身上有這些讓人費解的細節,但學生們對他的敬愛之情卻與日俱增。
那是一個電閃雷鳴的雨夜,劉小雨因為家里的稻田被洪水沖毀,沒錢交學費,正在宿舍里默默流淚。
張老師突然敲門走進來,看到劉小雨紅腫的眼睛,默默地站了一會兒。
隨后,他二話不說,從錢包里掏出500塊錢塞到她手里。
劉小雨連連擺手:"老師,這我不能收,太多了。"
張老師拍拍她的肩膀,目光堅定地說:
"拿著吧,老師也是農村出身,懂得一家人的不容易。"
類似的事情在班上經常上演。
陳小月的奶奶生病住院,張老師二話不說掏出半個月的工資;
王大頭的爸爸工傷需要治療,張老師四處奔波聯系醫生;
班里的困難學生交不起雜費,張老師總是悄悄地墊付。
慢慢地,學生們開始把這個神秘的老師當作自己的親人。
02
時光飛逝,轉眼間張老師已經在石橋鎮第一中學工作了四年。
高一(1)班也從當初那個全校墊底的班級,逐漸成為了年級的標桿。
這一切的轉變,都源于張老師獨特的教學方式。
他從不機械地按照課本授課,而是把每一個知識點都融入生動的實例中。
在講解二次函數時,張老師站在講臺上,生動地說:
"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投籃時要有拋物線軌跡嗎?"
劉小雨舉手回答:"是因為重力的作用?"
張老師搖搖頭,走到劉小雨身邊,拍拍她的肩膀說:"不僅僅是重力那么簡單。"
"籃球的運行軌跡其實就是一個標準的拋物線,這條拋物線的形狀決定了投籃的成功率。"
學生們都聚精會神地聽著,陳小月好奇地問:"老師,那怎么計算最佳的投籃角度呢?"
張老師點點頭,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拋物線圖:"就是通過二次函數的頂點公式來計算的。"
"數學不是枯燥的符號,而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
王大頭恍然大悟:"老師,那我們平時做題其實就是在解決實際問題?"
張老師笑著點頭:"對,每一道題都有它的實際意義,關鍵是要學會找到這種聯系。"
除了課堂教學,張老師最讓學生們感動的是他的家訪。
那是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劉小雨的家在距離學校25公里的山村里。
張老師為了家訪,冒著鵝毛大雪,騎著破舊的摩托車走了整整四個小時的山路。
當劉小雨的父親看到渾身都是雪花的張老師時,感動得熱淚盈眶:
"張老師,您這是何必呢,這么遠的路程,這么惡劣的天氣。"
張老師頓頓腳上的雪花,搓著凍得發紫的雙手說:
"劉小雨是個好孩子,就是有些缺乏自信,我想和您商量一下怎么幫助她樹立信心。"
劉小雨的母親趕忙倒了熱茶,眼含淚水地說:"遇到您這樣的老師,是我們小雨的福分啊。"
張老師接過茶杯,溫熱的茶水讓他僵硬的手指逐漸恢復知覺。
看著劉小雨一家人期盼的眼神,他鄭重地說:"小雨很有天賦,就是需要更多的鼓勵。"
"我希望叔叔阿姨平時多表揚她,讓她知道自己其實很出色。"
劉小雨躲在門后偷偷聽著,眼淚不禁流了下來。
從那以后,她學習更加刻苦,成績也有了質的飛躍。
陳小月的情況則完全不同。她是從縣城轉學來的。
父母生意失敗后舉家遷到農村,心理落差巨大,總覺得自己比同學們低人一等。
張老師專門找她談心,耐心地說:"小月,你認為什么是真正的優秀?"
陳小月低著頭答道:"有錢,有地位?"
張老師搖搖頭,語重心長地說:"真正的優秀是內心的品格和學識的積累。"
"你看,劉小雨家境雖然困難,但她勤奮好學,這不是優秀嗎?"
"王大頭雖然調皮,但他樂于助人,這不也是優秀嗎?"
陳小月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張老師繼續說:
"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條件,但改變不了一個人的內在品質。"
"只要你保持善良,努力學習,到哪里都會發光發亮。"
從那以后,陳小月不再自卑,反而成了班里最熱心的人。
最讓張老師頭疼的是王大頭。
這孩子聰明倒是聰明,就是坐不住,上課總是做小動作,成績也不理想。
有一次物理課,王大頭又在下面擺弄橡皮筋,被物理老師當場發現。
物理老師氣得直跺腳,憤怒地說:"王大頭,你簡直就是不可救藥!"
張老師剛好經過教室,聽到這話,走了進來。
他沒有批評王大頭,而是拿起桌上的橡皮筋,仔細觀察了一下,驚訝地說:
"大頭,你這個橡皮筋彈射裝置設計得很巧妙啊,是誰教你的?"
王大頭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自己琢磨出來的,根據書上的原理改進的。"
張老師眼前一亮,拍拍王大頭的肩膀說:
"你知道嗎?這個裝置的設計涉及很多物理知識,比如彈性勢能、動能轉換等等。"
"如果你能把這種研究精神用在學習上,絕對能取得好成績。"
從那以后,張老師經常用物理原理來解釋各種生活現象。
王大頭漸漸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成績也突飛猛進。
四年來,張老師就是這樣用心呵護著每一個學生。
他記得每個學生的生日,會在他們生日時送上自己親手制作的小禮物;
他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狀況,會在他們需要幫助時及時伸出援手;
他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會在他們迷茫時給予正確的指導。
然而,學生們并不知道,張老師內心承受著巨大的煎熬。
每當夜深人靜時,他總是一個人坐在宿舍里,凝望著窗外的月亮發呆。
有時候,他會拿出一張已經泛黃的報紙。
那是16年前的一張地方報紙,上面刊登著一起重大案件的報道。
那時候的他還叫孫志華,是省城一家大型企業的會計師,前途一片光明。
可是,一個深夜改變了所有的一切。
如今的他只能藏身在這個偏僻的鄉鎮,用一個虛假的身份繼續自己熱愛的教育工作。
他知道這樣的日子隨時可能結束,知道隨時可能被發現,但他舍不得這些天真的孩子們。
每當看到學生們純真的笑臉,他就覺得這16年的逃亡歲月都是有意義的。
03
2009年春天,高三的序幕拉開了。
對于石橋鎮第一中學高三(1)班的42個學生來說,這將是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
而對于張老師來說,這也是他內心最糾結的一年。
他明白,一旦這些孩子們考出優異成績,必定會吸引媒體的注意。
到那時候,他身份暴露的危險就會成倍增加。
但是,面對這些孩子們渴望的目光,他又怎么能不全力以赴呢?
高三的學習壓力非常大,學生們每天都要學習到深夜。
張老師更是從早到晚陪伴著他們,答疑解惑,鼓舞士氣。
有一天深夜,劉小雨做物理題遇到困難,一個人在教室里苦思冥想。
張老師檢查時發現了她,走過去輕聲詢問:"怎么了?遇到難題了?"
劉小雨抬起頭,眼中滿是沮喪,苦惱地說:
"老師,這道題我想了兩個小時了,還是做不出來。我是不是太笨了?"
張老師坐到劉小雨身邊,拿起她的草稿紙看了看,溫和地說:
"不是你笨,而是你的思路有些局限,你看,這道題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考慮。"
說著,張老師拿起筆,一步一步地為劉小雨詳細講解。
他的聲音很輕很柔,擔心影響到其他同學。
劉小雨恍然大悟,激動地說:"我懂了!原來是這樣!"
張老師微笑著點點頭,拍拍劉小雨的肩膀說:
"學習就是這樣,遇到困難不要氣餒,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
類似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陳小月語文閱讀有困難,張老師就陪她一字一句地分析;
王大頭化學方程式記不住,張老師就編成口訣幫他記憶;
還有其他同學各種各樣的問題,張老師都細心地一一解答。
隨著高考臨近,學生們的壓力越來越大,張老師決定給每個學生寫一封鼓勵信。
劉小雨收到信時,看到信封上熟悉的字跡,心情既興奮又忐忑。
她小心翼翼地拆開信封,信的內容讓她淚如雨下:
親愛的小雨,四年來,老師看著你從一個膽小的農村女孩成長為自信的班長,內心無比欣慰。
你的善良、勤奮和堅韌,都是你最珍貴的品質。
高考在即,也許你會緊張,也許你會憂慮,但老師想告訴你,你已經足夠優秀了。
無論結果如何,你都是老師心中最棒的學生。
記住,農村的孩子不比任何人差,只要努力,就一定能開創屬于自己的未來。
老師相信你,更希望你相信自己。
劉小雨讀完信,眼淚控制不住地往下流。
她跑到辦公室,看到張老師還在燈下批改試卷,哽咽著說:"老師,謝謝您!"
張老師抬起頭,看到劉小雨紅腫的眼睛,溫暖地笑了笑說:
"傻孩子,哭什么呢?老師只是說了心里話而已。"
陳小月也收到了屬于她的信。
信中張老師鼓勵她要相信自己的實力,不要因為過往的經歷而懷疑自己的價值。
王大頭的信最有意思,張老師在信中說他是班里最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還說只要能把這種創新精神用在學習上,一定能成就一番事業。
42個學生,42封信,每一封都是張老師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用心撰寫的。
高考前的最后一節課,張老師站在講臺上,看著臺下這42張即將分別的面孔,內心五味雜陳。
他深深吸了一口氣,努力控制著自己的情緒,溫和地說:
"同學們,明天你們就要走進高考考場了。"
"老師想對你們說,不要緊張,要相信自己這四年的努力。"
陳小月舉手問道:"老師,如果我們考不好怎么辦?"
張老師走到陳小月身邊,輕撫著她的頭發說:
"小月,成功不只有一種標準,無論你們考得怎么樣,在老師心中,你們都是最出色的。"
王大頭大聲說:"老師,我肯定考不過小雨他們,但我會拼盡全力!"
張老師笑著說:"大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
"你不要總是和別人比較,要和過去的自己比較。"
劉小雨站起來,代表全班同學鞠躬說道:
"老師,謝謝您四年來的教導和關愛,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您!"
其他同學也跟著站起來,齊聲說道:"謝謝老師!"
張老師的眼眶瞬間濕潤了,他轉過身去,在黑板上寫下八個大字:"誠以待人,勤以治學。"
然后他轉過身來,聲音有些哽咽地說:
"孩子們,無論你們走到哪里,都要記住這八個字。"
"做人要誠實守信,學習要勤奮刻苦。"
學生們都認真地將這八個字抄在筆記本上,他們知道,這是張老師給他們的最后囑托。
高考的兩天很快過去了,學生們走出考場時,都顯得很輕松。
劉小雨興奮地說:"感覺發揮得還不錯!"
陳小月也點頭說:"是啊,很多題目都是老師強調過的。"
王大頭更是大聲嚷嚷:"這次我肯定能考個好分數!"
張老師看著學生們臉上的笑容,心中既高興又不安。
高興的是孩子們發揮得不錯,不安的是如果他們真的考出好成績,會不會引起外界關注。
6月25日,高考成績公布的日子到了。
一大早,學生們就聚集在學校里等待結果。
張老師也早早來到辦公室,心情緊張得無法言喻。
上午9點,成績查詢系統開放了。
劉小雨第一個查到了自己的成績:658分!
她興奮得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考了658分!658分!"
接著,陳小月查到了自己的成績:642分!
王大頭也查到了:636分!
一個接一個,學生們的成績都出來了。
令所有人震驚的是,全班42個學生中,竟然有38個學生的成績超過了635分!
要知道,2009年湖北省的一本分數線是571分。
這意味著全班90%的學生都能上重點大學!
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石橋鎮,鎮里的干部都坐不住了,紛紛趕到學校了解情況。
鎮黨委書記激動地握著張老師的手說:
"張老師,您為我們石橋鎮爭了大光啊!這是我們鎮教育史上的奇跡!"
鎮長也在一旁連連稱贊:"張老師,您是我們石橋鎮的驕傲!"
面對眾人的贊揚,張老師顯得很局促不安。
他謙遜地說:"這都是孩子們自己努力的成果,我只是做了老師應該做的事情。"
但是,事情并沒有就此結束。
第二天,市里的記者就趕到了石橋鎮,要采訪這個創造教育奇跡的老師。
張老師一再推辭,但在鎮里領導的堅持下,他只能硬著頭皮接受了采訪。
面對攝像機,張老師顯得很緊張,說話也有些結巴:
"這個...這個成績主要是學生們努力的結果,我...我只是做了一些輔導工作。"
記者問道:"張老師,您能談談您的教學理念嗎?"
張老師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認真地說:"我認為教學最重要的是用心。"
"只有真正關愛學生,學生才能感受到老師的真誠,才能激發出學習的動力。"
記者又問:"聽說您是從大城市來支教的,是什么讓您選擇來到這個偏遠的鄉鎮?"
這個問題讓張老師愣了一下,他的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慌張。
然后很快平靜下來,淡淡地說:
"我覺得鄉鎮的孩子更需要好老師,能為他們的成長貢獻一份力量,我感到很榮幸。"
采訪結束后,張老師回到宿舍,癱坐在椅子上,冷汗已經濕透了襯衫。
他知道,這次采訪一旦播出,自己暴露的風險就大大增加了。
但事已至此,他只能聽天由命了。
7月15日,市電視臺的專題節目《鄉鎮教育奇跡背后的優秀教師》正式播出。
節目一播出,立刻在全市引起了轟動。
無數觀眾被張老師的故事感動,紛紛給電視臺打電話要向這位好老師學習。
張老師的名字,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傳遍了湖北大地。
04
但他不知道的是,在省城的一間普通住宅里,一個即將退休的老民警也看到了這個節目。
省公安廳刑警支隊副隊長劉建國正準備享受他退休前最后一個悠閑的下午。老伴王秀英剛剛煮好茶,客廳里彌漫著淡淡的茶香。
電視里正在重播省臺的那檔教育節目,劉建國隨意地瞥了一眼,茶杯突然停在了半空中。
"這個人..."劉建國瞇起眼睛,仔細盯著電視屏幕上那張熟悉的臉龐。
王秀英正在廚房里忙碌,不經意地說:"老劉,你看這個老師多好啊,把那些山里的孩子教得這么出色。"
劉建國沒有回答,而是急急忙忙沖向書房,翻箱倒柜地尋找著什么。
"老劉,你發什么瘋呢?"王秀英跟了過來,看到滿地的文件和檔案,不解地問道。
劉建國找到了那個已經發黃的檔案袋,顫抖著手打開,取出一張陳舊的照片。
那是一張身份證照片,上面是一個年輕男子的面孔,照片的右下角印著"孫志華"三個字。
雖然歲月在臉上留下了痕跡,頭發也白了不少,但那雙眼睛,那個鼻子,那張嘴巴...
他拿著照片快步走回客廳,對比著電視屏幕上正在接受采訪的張明軒。越看越覺得不對勁,這張臉確實不應該出現在那個地方。
"他怎么可能在教書?"劉建國喃喃自語,手中的照片開始劇烈顫抖。
劉建國的手劇烈地顫抖著,照片從他手中滑落,飄飄蕩蕩地落在地上。他整個人仿佛被雷擊中一般,臉色瞬間變得煞白如紙,額頭上冒出豆大的汗珠。
王秀英被丈夫突如其來的失態嚇壞了,她從來沒有見過劉建國這樣,就連當年抓最兇惡的罪犯時,他都沒有如此失控過。
"老劉!老劉!你到底怎么了?"王秀英的聲音都在顫抖,她沖過來想要扶住搖搖欲墜的丈夫。
劉建國猛地伸出手,死死抓住王秀英的胳膊,力氣大得讓她疼痛難忍。他的眼睛瞪得滾圓,血絲密布,指著電視屏幕,聲音嘶啞得像是從地獄里傳出來的:
"這個人...這張臉...他怎么敢!他怎么敢出現在這里!這絕對不可能!絕對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