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可謂人盡皆知,也被寫進了小學語文課本。
但是在董存瑞身上,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那就是董存瑞犧牲后,隆化縣給他立了一個紀念碑,等到臨題字的時候,22萬隆化人聯名讓毛主席給董存瑞題詞。
因為此前毛主席曾給劉胡蘭題過詞,隆化民眾認為面對董存瑞那樣一位大英雄,毛主席肯定不會推辭。
誰知,對于隆化民眾的請求,毛主席竟然婉言謝絕了。這到底怎么回事?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董存瑞,1929 年出生于河北省懷來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13歲時,他就曾機智地掩護區委書記躲過侵華日軍的追捕,被譽為“抗日小英雄”。
1945年7月,董存瑞光榮地參加了八路軍。他軍事技術過硬,作戰機智勇敢。
在一次戰斗中只身俘敵十多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獲3枚“勇敢獎章”、1枚“毛澤東獎章”,他所領導的班還獲得了“董存瑞練兵模范班”稱號。
正是那樣的成長經歷和堅定信仰,塑造了董存瑞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舍生取義的英雄品格。
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的戰斗打響,那場戰役是解放戰爭中的關鍵一役。
當時董存瑞所在的連隊,主要負責攻擊國民黨守軍防御的重點之一,隆化中學。
那場戰役中,董存瑞所在的連隊成員個個作戰勇猛,奮勇向前。
當時年僅19歲的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了4座炮樓、5座碉堡,順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
然而,就在連隊發起沖鋒之際,一座隱蔽的橋型暗堡突然噴出猛烈火力,將部隊阻擋在了開闊地帶。
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實施爆破均告失敗,形勢萬分危急。
在那生死攸關之際,董存瑞挺身而出,他向連長堅定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準許我去!”
他毅然抱起炸藥包沖向暗堡,前進中他左腿負傷血流不止,但那時他根本顧不上疼痛,頑強地沖到了橋下。
到達橋下后,董存瑞發現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臺又無法放置炸藥包。
面對著那一絕境,董存瑞沒有絲毫猶豫,他用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出了那句震撼歷史的口號:“為了新中國,沖啊!”
隨著一聲巨響,碉堡被炸毀,隆化解放了,而董存瑞卻永遠定格在了19歲。
艱難的“題詞之路”
董存瑞犧牲后,為了紀念那位為解放隆化獻出生命的英雄。
隆化縣人民于1954年在縣城西北的苔山腳下,伊遜河東岸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園。
1956年冬,經國家高層批準,隆化縣計劃擴建董存瑞烈士陵園,并修建一座董存瑞紀念碑。
在籌建紀念碑的過程中,首先擺在大家面前的一個問題是,讓誰來為如此光榮的戰斗英雄題詞?
經過廣泛討論,全縣22萬人民和縣領導一致認為,由偉大領袖毛主席親自題詞最為合適。
于是,當時隆化縣民政科的一位領導接下了那一重任,他的名字叫“冀興坡”。
冀興坡在找題詞的過程中費了不少周折。
他先是到河北省省會保定換了信,然后到北京去找毛主席,到北京一位高層干部轉告他,讓他下周三再來。
星期三準時再去時,他被介紹到政務院內務部,內務部領導聽了冀興坡的要求后,覺得此事重大,需要向上反映,讓冀興坡等消息。
就在冀興坡等消息時,毛主席收到了內務部的反映,一向果斷干練的毛主席竟然為此事犯愁了。
過了一段時間,冀興坡再次來到內務部打問時,負責人告訴他說,“領導們還沒有定下來呢”,讓他先回縣里等消息。
一直到了1957年農歷正月底,冀興坡第三次來到內務部,得到的答復仍然是“還未題呢,要再等一段時間”。
3月1日陵園擴建工程即將施工,冀興坡只得返回隆化做籌備工作。
待一切安排就緒后,4月份冀興坡再次來到北京,得到的答復還是“領導還沒定下來,但我們會盡快促成此事的”。
那么,針對董存瑞的事,毛主席有何顧慮呢?
直到1957年6月初,冀興坡第五次來到內務部,那一次終于有了結果。
內務部的領導拿著一張16開大的題詞,鄭重地交到了冀興坡手中。
上面寫著“舍身為國,永垂不朽”八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但冀興坡看到后邊的落款時直接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