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網站看到一張圖,真的很無語。
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基本的常識都不知道,但也可能故意為之。
不過關于華為公司和小米公司,有些常識確實有必要說清楚,避免造成一些思維和邏輯的混亂,混淆視聽,導致沒必要的罵戰。
小米和華為勝負已定?前者開放,后者封閉?一聲嘆息:無知最可怕
首先這個人的錯誤是把“不開放”這個罪名安在華為頭上,要知道,華為在某種意義上是全世界最開放的企業之一。
這一方面是在于華為的企業文化,一方面是企業創始人的思想指引,“開放、妥協和灰度”是華為的鮮明特征,如果說華為封閉,那還有哪個企業敢說自己開放?
廣泛吸收世界電子信息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虛心向國內外優秀企業學習,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開放合作地發展領先的核心技術體系,用我們卓越的產品自立于世界通信列強之林。
華為從創業一開始就是開放思維,創始人任正非強調合作共贏,而且華為是國內最早出海且大獲成功的民營科技企業,業務遍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全球30多億人口,合作伙伴無數,這樣一家企業怎么也談不上封閉吧。
沒有王者是封閉的,作為通信行業的王者,華為從來是開放的姿態。不能說因為小米上市了,就證明它比華為開放。
華為公司為啥不上市?
對于這個問題,老方說以下5點:
1、華為公司是為理想而奮斗,不為金錢而奮斗。這是公司高層所有人一致達成的意見,不是資本不想進入華為,而是進不去。如果華為引入外部資本持股,那它很快就能成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之一,但華為走了另外一條路:守住“上甘嶺”是很難的,還有好多犧牲。如果上市,“股東們”看著股市那兒可賺幾十億元、幾百億元,逼我們橫向發展,我們就攻不進“無人區”了(豬養得太肥了,連哼哼聲都沒了)。
2、“上市就要受干擾,不可以專心致志地鎖定華為的戰略目標了——這是賠本的買賣,華為不去做。”一句頂一萬句。
3、在華爾街的資本家金融家眼里,華為這樣的企業是不應該存在的,因為他們很難通過貨幣化、金融化等手段從中賺錢。華為是百分百員工持股的企業,127,909名持股員工享有選舉權(2025年2月數據),這種企業舉世罕見。
4、不上市是華為的一大優勢:“資本的最大特點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我們有一天也進入資本市場,那時我們能否克服我們的貪婪,不去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快速地走向滅亡呢?”西方上市公司謀取短期利益,而華為公司能控制人的欲望和貪婪,所以能長遠發展。華為不進入資本市場,幾十年都是聚焦主航道,不斷求發展,按照這樣的模式發展下去,華為就必然出類拔萃,一枝獨秀。這種企業模式很先進,也是很有競爭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