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八月,齊王劉襄準備發兵,準備打到長安去,討伐呂氏家族。
劉襄派出了內史祝午,去把東邊的瑯邪王劉澤約過來,大家都是劉氏子弟,自然要先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祝午見到瑯邪王后,對他說:“呂氏家族作亂,我們家大王準備出兵討伐。但是,他知道自己年紀還小,對軍事也不太懂,所以愿意把齊國托付給大王您,聽從您的號召。您在高祖時期就當過將軍,所以特地派我來懇請您移駕臨淄,和我們大王一起商量,共舉大事。”
劉澤相信了祝午的話,根本沒有想到祝午其實是在騙他。
于是,劉澤跟著祝午到了臨淄。
可是,剛到臨淄,劉襄這小子就翻臉了,把劉澤給抓了起來。
隨后,劉襄又派祝午回瑯邪國,征調所有軍隊,由齊王統一指揮。
劉澤一看,完犢子了!被劉襄這孫子算計了,這可怎么辦?
劉澤是劉邦的堂弟,而劉襄自然就是他的孫子。
劉澤知道自己麻煩大了。如果不能及時脫身,將來萬一劉襄舉事失敗,自己恐怕也會被牽連。
于是,劉澤主動去見劉襄,說道:
“大王,您是高皇帝的親孫子,皇位將來一定屬于您。現在,朝堂上的高官們還在猶豫,不知道該擁立誰,他們還沒有下定決心。而我呢,在我們劉姓皇族中,輩份最高,或許他們還需要我們皇族中有分量的人的意見。可您把我關在臨淄,對您來說又有什么好處呢?不如派我去長安,到時候我可以在長安力主由您上位,替您說說話。”
劉襄聽了,覺得劉澤說得有道理。
畢竟,呂雉扶持的小皇帝到底是不是劉家的血脈都說不清楚,將來如果小皇帝被趕下臺,誰來繼位呢?自己作為高祖皇帝的親孫子,在齊國又有大量軍隊,地盤大,實力強,只要有人支持,說不定真有機會問鼎皇位。
于是,劉襄同意了劉澤的建議,解除了對劉澤的軟禁,還派出盛大的車隊護送劉澤西行前往長安。
劉澤順利前往長安,而齊王劉襄則開始舉兵攻打濟南。
為什么舉兵攻打濟南呢?
這個時候的濟南并不是劉家子弟的地盤,而是呂雉分封給呂氏子弟的領地。
劉襄同時向各路諸侯傳書,陳述呂氏家族的罪責,號召大家共同舉兵前往長安,誅滅呂氏。
這便是劉澤成功脫身的故事。
劉澤的脫身展現出了他超強的說服力。
劉澤是誰?
他是劉邦的堂弟,被封為瑯邪王,封地緊鄰齊國。
劉襄擔心自己發兵長安之后,劉澤在背后搞事,恐怕齊國就不再是他的地盤了,因此將劉澤抓起來,并吞并了瑯邪國的軍隊。
劉襄這么做并無不妥,而劉澤也頗具智慧。他知道劉襄一門心思惦記著皇位,為我們展示了他超強的說服力,這是對人心的洞察,也是對人性的利用。
劉澤的說服邏輯主要有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