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聲明: 本文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奶奶,我恨你!都是你害的!"16歲的小宇對著70歲的李奶奶聲嘶力竭地吼著。
"你這個逆子!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你竟然這樣說我?"李奶奶氣得渾身發抖。
"夠了!"李明沖進來,"媽,您能不能別再這樣了?"
醫院走廊里,三代人的爭吵聲驚動了所有人。直到心理醫生說出那句話,他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01
時間回到三天前。
那是一個普通的周三下午,李奶奶正在廚房準備晚飯。突然,手機鈴聲急促地響起。
"李明家長嗎?您兒子在學校打傷了同學,現在被送到醫院了,請您立即過來!"
電話那頭老師焦急的聲音讓李奶奶手中的鍋鏟掉在了地上。小宇打人?這怎么可能?在她眼里,孫子一直是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
"怎么回事?小宇他..."李奶奶聲音顫抖。
"具體情況我們到了再說,您先趕緊來醫院吧。"
掛斷電話,李奶奶急忙給兒子李明打電話。此時正在公司開會的李明聽到這個消息,整個人都懵了。他匆忙向老板請假,和妻子王芳一起趕到醫院。
醫院里,小宇坐在走廊的椅子上,雙手緊握,臉色蒼白。他的校服袖子上還有血跡,不知道是自己的還是那個被打傷同學的。
"小宇!"王芳第一個沖過去,"你怎么了?疼不疼?"
小宇抬起頭,眼中滿含淚水,但很快又低下頭去,一言不發。
李明走過來,蹲在兒子面前:"告訴爸爸,到底發生什么事了?"
"我..."小宇張了張嘴,卻什么也說不出來。
這時候,班主任張老師走了過來,臉色嚴肅:"家長,我們需要談談。"
在辦公室里,張老師詳細講述了事情的經過:"今天下午體育課,小宇和同桌因為一點小矛盾起了爭執。起初只是口角,但小宇突然情緒失控,抄起桌上的水杯就砸向對方,然后撲過去拳打腳踢。我們好幾個同學才把他拉開。"
"這不可能!"李奶奶激動地站起來,"小宇從小就聽話,從來不和別人吵架,更別說打架了!"
張老師搖搖頭:"李奶奶,您可能不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真實狀態。最近這學期,小宇的情緒一直很不穩定。上課時經常走神,作業質量下降,和同學的關系也變得緊張。今天這件事,只是積累已久的情緒爆發。"
"那個孩子傷得怎么樣?"王芳擔心地問。
"額頭被水杯砸破了,縫了三針。家長已經報警了。"張老師的話如一盆冷水澆在三人頭上。
李明感覺天旋地轉。他的兒子,那個從小乖巧聽話的孩子,竟然在學校打傷了同學,還要面臨法律責任?
"老師,有沒有什么解決辦法?"李明急切地問。
"學校的意思是,小宇需要先停課反省。另外,我建議你們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這種突然的暴力行為,通常都有深層次的心理原因。"
走出學校,一家人都沉默著。小宇依然低著頭,仿佛整個世界都與他無關。
回到家,李奶奶再也忍不住了:"小宇,你說,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怎么能打人呢?奶奶從小是怎么教你的?"
小宇猛地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憤怒:"奶奶從小教我什么?教我聽話?教我忍著?教我什么都不能說?"
"你這孩子說什么胡話!"李奶奶氣得臉都紅了,"我教你做個好孩子有什么錯?"
"好孩子?"小宇突然笑了,那笑聲讓在場的大人都感到心寒,"你知道我憋了多少年嗎?你知道我有多難受嗎?可是我不能說,因為說了你們就會說我不聽話,就會說我讓你們失望!"
"小宇!"李明想要制止兒子,但小宇根本停不下來。
"爸爸,你也一樣!從小到大,我什么時候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什么時候能說不?我就像個木偶一樣,按照你們的要求活著。我累了,我真的累了!"
說完這些話,小宇沖回了自己的房間,重重地摔上了門。
客廳里,三個大人面面相覷。這是小宇第一次在家里發這么大的脾氣,第一次說出這樣的話。
"這孩子怎么變成這樣了?"李奶奶喃喃自語,"從小多聽話的一個孩子..."
王芳忍不住了:"媽,您有沒有想過,也許問題就出在您說的'聽話'上?"
"什么意思?"李奶奶不解地看著兒媳婦。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聽話,他也需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是在我們家,只要孩子有一點不同的聲音,就會被要求'聽話'。"
李奶奶臉色變了:"王芳,你這是在怪我咯?我把李明養這么大,又幫你們帶孩子,我容易嗎?"
"媽,王芳沒有怪您的意思。"李明趕緊打圓場,但心里也開始思考妻子的話。
確實,從小到大,父親早逝的他就是在母親的嚴格管教下長大的。"聽話"、"懂事"、"不給大人添麻煩",這些要求伴隨了他整個童年。而現在,他發現自己也在用同樣的方式教育兒子。
晚飯時間,小宇沒有出來吃飯。王芳敲了敲門,里面傳來小宇悶悶的聲音:"我不餓。"
"兒子,出來吃點東西,有什么事我們坐下來好好談。"李明在門外說道。
"沒什么好談的。"小宇的聲音聽起來很疲憊,"反正你們也不會真的聽我說什么。"
這句話深深刺痛了李明。他想起小時候,每當自己想要表達什么想法時,母親總是說:"小孩子懂什么?聽大人的就對了。"現在,他是不是也在對兒子說著同樣的話?
02
第二天一早,李明請了假,帶著小宇去了市人民醫院的心理科。
心理科的候診區很安靜,只有偶爾的腳步聲和翻書聲。小宇坐在椅子上,依然沉默著。
"小宇,一會兒醫生問什么,你就如實說,知道嗎?"李明試圖和兒子交流。
小宇看了父親一眼,點了點頭,但眼神中沒有任何溫度。
很快,輪到了他們。心理醫生是一位四十多歲的女性,姓陳,說話溫和而專業。
"小宇,你好。聽說你昨天在學校遇到了一些事情,能跟阿姨說說嗎?"陳醫生微笑著問道。
小宇看了看父親,又看了看醫生,猶豫了一下才開口:"我不知道該怎么說。"
"沒關系,想到什么說什么就好。比如,昨天發生沖突之前,你的心情怎么樣?"
"很煩。"小宇想了想,"其實不只是昨天,我經常覺得很煩,很壓抑。"
"能具體說說是什么讓你覺得壓抑嗎?"
小宇沉默了很久,然后說:"我覺得自己像是活在一個盒子里。這個盒子很小,我不能動,不能說話,只能按照別人的要求做事。"
陳醫生看了看李明,繼續問:"在家里,你能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嗎?"
"不能。"小宇搖頭,"如果我說不想做某件事,奶奶就會說我不聽話。如果我表現出不開心,爸爸就會說我應該懂事。我不知道什么是聽話,什么是懂事,我只知道我很累。"
李明聽著兒子的話,心中五味雜陳。他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和母親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了這么大的壓力。
"小宇,你想要什么樣的生活?"陳醫生問。
"我想要有人真正聽我說話。我想要在難過的時候可以哭,在生氣的時候可以說出來,而不是被要求忍著。我想要做錯事的時候,有人告訴我為什么錯了,而不是只是說我不聽話。"
說到這里,小宇的眼淚流了下來:"可是我不敢說這些,因為一說出來,他們就會說我不懂感恩,說他們都是為我好。"
陳醫生遞給小宇紙巾,然后看向李明:"李先生,我想單獨和您談談。"
在另一個房間里,陳醫生直接了當地說:"李先生,您兒子的問題不是突然出現的。從他的表現來看,這是長期情緒壓抑的結果。"
"可是我們對他很好啊,從小就沒有打過罵過他。"李明有些困惑。
"打罵不是唯一的傷害方式。"陳醫生說,"否定孩子的情緒,不允許他們表達真實感受,要求他們時刻'聽話'、'懂事',這也是一種傷害。"
李明愣住了。他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思考過問題。
"醫生,那我應該怎么辦?"
"首先,您需要明白一點:孩子有權利擁有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高興、難過、憤怒、恐懼,這些都是正常的人類情感。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只展現積極情緒,而壓抑負面情緒。"
"可是,如果孩子總是發脾氣,不聽話,怎么辦?"
"區分情緒和行為。孩子可以生氣,但不能因為生氣就打人。我們要做的是教孩子如何正確表達和處理情緒,而不是壓抑情緒。"
陳醫生的話讓李明陷入了深思。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他發現自己也是在這種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小時候,每當他表現出不滿或者難過,母親總是說:"男孩子要堅強,不能哭。"、"你這樣讓媽媽很失望。"久而久之,他學會了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變成了一個"聽話"的孩子。
但是,這種"聽話"的代價是什么呢?他發現自己在工作中總是缺乏主見,不敢表達不同意見,即使上司的要求不合理,他也會默默承受。在家庭中,他也很少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總是習慣性地遷就和忍讓。
更可怕的是,他發現自己正在用同樣的方式教育兒子。
從醫院回來的路上,小宇主動開口了:"爸爸,剛才醫生阿姨說的話,你聽到了嗎?"
"聽到了。"李明點頭,"兒子,對不起。"
"你為什么要道歉?"小宇有些意外。
"因為我和奶奶確實做錯了。我們以為讓你聽話、懂事是對你好,但我們忽略了你的感受。"
小宇看著父親,眼中有了一絲光亮:"那以后,我可以和你們說我真正的想法嗎?即使這些想法可能讓你們不高興?"
"可以。"李明認真地說,"但是兒子,你也要學會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而不是用暴力解決問題。"
"我知道。昨天打同學是我的錯,我會道歉的。"小宇說,"但是爸爸,我希望你們也能改變。"
"我們會努力的。"
回到家,李奶奶正在準備午飯。看到父子倆回來,她立刻迎了上來:"醫生怎么說?小宇的病嚴重嗎?"
"媽,小宇沒有病。"李明說,"醫生說,問題出在我們的教育方式上。"
"教育方式?"李奶奶不解,"我們哪里有問題?小宇從小就比別的孩子聽話懂事,這不是好事嗎?"
李明看了看母親,又看了看兒子,決定把醫生的話原原本本地告訴母親。
聽完李明的轉述,李奶奶沉默了很久。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嚴厲的父母,想起了那些被壓抑的情緒和想法。她也想起了李明小時候,那個總是小心翼翼,生怕惹她生氣的乖兒子。
"難道我真的做錯了嗎?"李奶奶喃喃自語。
這時,小宇走到奶奶面前:"奶奶,我不是不愛您,也不是不感激您。但是我希望您能聽聽我的想法,就像您希望我聽您的話一樣。"
李奶奶看著孫子,那個從小被她要求"聽話"的孩子,第一次這樣平靜而誠懇地和她對話。她的眼睛濕潤了。
03
接下來的幾天,這個家庭在試圖改變。但改變并不容易,尤其是對于已經形成固定模式的三代人來說。
周六的早晨,小宇想睡個懶覺。以前,李奶奶會直接沖進房間把他叫起來,說"一日之計在于晨,怎么能睡到這么晚"。但這次,她猶豫了。
敲了敲門,李奶奶問:"小宇,你起床了嗎?"
"奶奶,我想再睡一會兒,可以嗎?"小宇在房間里回答。
李奶奶張了張嘴,想說"不可以",但想起了心理醫生的話,改口說:"好吧,但是不要睡太久。"
這個小小的改變,讓小宇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但是,改變的過程并不總是順利的。
周日晚上,小宇在做作業時遇到了難題。他有些煩躁,開始咬筆頭,最后索性把筆扔在了桌上。
"又不寫作業了?"李奶奶看到這一幕,條件反射般地說道,"你這樣怎么能學好?"
"我沒有不寫作業!"小宇瞬間情緒激動,"我只是這道題不會做!"
"不會做就要想辦法解決,而不是發脾氣!"李奶奶的聲音也提高了。
看到奶奶和孫子又要起沖突,李明趕緊走過來:"媽,小宇,我們冷靜一下。"
他蹲在兒子面前:"小宇,遇到不會的題目感到煩躁是正常的,但是摔筆不能解決問題。你可以告訴我們你遇到了困難,我們一起想辦法。"
然后他對母親說:"媽,小宇不是故意不寫作業,他只是遇到了困難。我們應該幫助他解決困難,而不是指責他。"
小宇看著父親,情緒慢慢平靜下來:"爸爸,這道數學題我真的不會做。"
"沒關系,我們一起看看。"李明坐在兒子旁邊,耐心地講解起來。
李奶奶在一旁看著,若有所思。她發現,當孩子的情緒得到理解和接納時,他更容易冷靜下來,更愿意配合解決問題。
這樣的場景在家里開始頻繁出現。有時候是成功的溝通,有時候會出現反復。但總的來說,家庭氛圍在慢慢改善。
然而,真正的考驗在第二周到來了。
小宇回到學校后,需要面對那個被他打傷的同學,以及同學們異樣的眼光。一開始,他努力保持冷靜,按照心理醫生教的方法處理情緒。
但是,一些流言蜚語還是傳到了他的耳朵里。
"聽說他去看心理醫生了,是不是有精神病?"
"他家里肯定有問題,不然怎么會這么暴力?"
"以后離他遠點,說不定什么時候又發瘋。"
這些話像針一樣刺痛著小宇的心。盡管老師已經在班上澄清了事實,但一些同學仍然對他保持距離。
周三的下午,小宇獨自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吃午飯。他看著其他同學三三兩兩地聊天玩耍,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
這時,一個同學走過來:"小宇,你真的去看心理醫生了嗎?"
小宇抬起頭,看著這個平時關系還不錯的同學:"是的。"
"那你現在還會突然發瘋嗎?"同學的語氣帶著一絲恐懼。
小宇感到一陣憤怒涌上心頭。他想要解釋,想要說自己沒有瘋,想要說心理醫生只是在幫助他更好地管理情緒。但是,看著同學眼中的恐懼和排斥,他突然覺得很累。
"我不知道。"他平靜地說,"也許會,也許不會。"
同學被這個回答嚇了一跳,匆忙離開了。
放學回家的路上,小宇一直很沉默。李明來接他,發現了他的異常。
"兒子,今天在學校怎么樣?"
"不怎么樣。"小宇簡短地回答。
"遇到什么問題了嗎?"
小宇停下腳步,看著父親:"爸爸,如果努力改變了,但是別人還是用老眼光看你,那改變還有意義嗎?"
李明聽出了兒子話中的沮喪和迷茫。他想起了自己在公司的經歷,想起了那些因為性格軟弱而錯失的機會,想起了那些因為不敢表達意見而承受的委屈。
"兒子,改變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我們自己。"李明認真地說,"我們不能控制別人怎么看我們,但我們可以決定成為什么樣的人。"
小宇點了點頭,但眼中還是有些迷茫。
回到家,李奶奶正在廚房忙碌。看到父子倆回來,她笑著說:"今天做了你們愛吃的紅燒肉。"
晚飯時,氣氛有些壓抑。小宇吃得很少,一直在發呆。
"小宇,是不是在學校遇到什么事了?"王芳關心地問。
小宇抬起頭,看了看家人,猶豫了一下說:"同學們都覺得我有精神病,離我很遠。"
"胡說八道!"李奶奶立刻反應激烈,"你沒有精神病!那些同學不懂事!"
"媽,您先別激動。"李明制止了母親,然后對兒子說,"小宇,你自己覺得呢?"
"我不知道。"小宇搖頭,"有時候我覺得是我太敏感了,有時候又覺得確實是我有問題。"
王芳伸手握住兒子的手:"小宇,去看心理醫生不是因為你有病,而是因為我們想要更好地了解和幫助你。這就像身體不舒服要看醫生一樣,沒有什么丟臉的。"
"可是別人不這么想。"小宇說。
"那是因為很多人對心理健康還缺乏正確的認識。"李明說,"但這不是你的問題,是他們的問題。"
李奶奶看著孫子,想起了自己年輕時的經歷。那時候,如果誰家的孩子有什么心理問題,整個鄰居都會指指點點,說這家人"丟臉"。她現在明白,這種偏見傷害了多少孩子。
"小宇,奶奶以前的想法是錯的。"李奶奶說,"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你愿意尋求幫助,這說明你很勇敢。"
聽到奶奶的話,小宇的眼中有了一絲溫暖。但他很快又陷入了沉思:"可是我還是不知道該怎么面對同學們的眼光。"
這時,李明突然明白了什么。他看著兒子,想起了心理醫生說過的話,想起了自己這些年來的種種困擾,想起了母親的教育方式,想起了那些被壓抑的情緒和想法。
一切似乎都串聯了起來,但還有一些重要的東西他沒有完全理解。
第二天,李明再次帶著小宇去看陳醫生。這次,他還帶上了母親。
"我希望醫生能夠幫助我們整個家庭。"李明說,"我覺得問題不只是出在小宇身上,我們三代人都需要學習如何正確地處理情緒。"
陳醫生看著坐在面前的祖孫三代,點了點頭:"李先生,您這個想法很對。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往往反映的是整個家庭系統的問題。"
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里,陳醫生仔細了解了這個家庭的互動模式,聽取了每個人的想法和感受。
聽完所有人的敘述,陳醫生沉思了一會兒,然后說道...
心理醫生仔細觀察了這個家庭后,搖了搖頭。
"問題比你們想象的嚴重得多。你們三代人都被同一個教育誤區害了,而這個誤區的根源,就隱藏在你們處理孩子情緒時的幾個習慣性做法里。這些做法看起來很平常,甚至被認為是'負責任'的表現,但實際上正在一點點摧毀孩子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