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引言:
"李老師,你都要退休了,怎么還想著問學校拿錢啊?"
校長王明坐在椅子上看著62歲的老教師李明華。
"王校長,你這話說得......我只是想要自己應得的那一份..."
李明華還想爭取一下,但是被王校長打斷道:
"應得?你知道現在的教育市場競爭有多激烈嗎?學校每一分錢都要精打細算!"
就這樣,李明華被迫退休了。
一個月后,45名學生集體申請轉學,
這下,王校長坐不住了。
1.
李明華站在講臺上,看著臺下45張熟悉的面孔。
黑板上工整地寫著"高三語文復習課"幾個字,
這是他在明德中學的最后一堂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復習《師說》。"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李明華的聲音依然洪亮,62歲的年紀并沒有讓他顯得疲態。
透過教室的窗戶,李明華能看到校園里那棵梧桐樹。
1988年他剛來這所學校時,那還是一棵小樹苗,現在已經枝繁葉茂。
操場從煤渣跑道變成了塑膠跑道,教學樓從三層變成了六層,學生宿舍從平房變成了公寓樓。
35年來,他見證了這所學校從一個普通的縣級中學發展成為省重點中學。
"老師,您喝水。"班長小張悄悄走到講臺邊,把保溫杯遞給他。
這個細心的孩子總是記得在每節課的中間給他倒熱水。
李明華接過杯子,心中涌起一陣暖流。
這是他帶的最后一個班,也是他最舍不得的一個班。
這些孩子從高一開始就跟著他,三年來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謝謝小張。"李明華喝了一口水,繼續講課。
"韓愈在這篇文章中強調了尊師重道的重要性。"
"在古代,師父如父,學生對老師的尊敬是發自內心的。"
臺下的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聽著,有的在記筆記,有的在思考。
李明華知道,再過兩個月他們就要高考了,
而他卻不能陪伴他們走完最后的路程。
下課鈴響了,學生們依依不舍地看著李明華。
"老師,您真的要退休了嗎?"小張問道。
"是的,老師年紀大了,該讓位給年輕人了。"
李明華收拾著教案,努力保持著平靜的語調。
就在這時,辦公室主任走進教室。
"李老師,王校長請您到辦公室一趟。"
李明華點點頭,跟學生們告別后走向校長辦公室。
路上他想起了王明,這個現在的校長曾經也是他的學生。
1995年,王明還是個調皮的初中生,成績不好,家境貧寒。
是李明華主動給他補課,還資助過他的學費。
后來王明考上了師范大學,畢業后回到母校工作,一步步升到了校長的位置。
推開校長辦公室的門,李明華看到王明正坐在辦公桌后面,表情嚴肅。
"李老師,請坐。"王明的語氣公事公辦,沒有了往日的親切。
李明華有些意外,但還是坐了下來。
"王校長,有什么事嗎?"
王明拿出一份文件放在桌上。
"李老師,關于您的退休補貼問題,"
"學校研究決定,希望您能自愿放棄這筆費用。"
"什么?"李明華愣住了。
按照政策,他工作35年,退休時應該有30萬元的一次性補貼。
"學校現在經費緊張,新教學樓的貸款壓力很大,希望您能理解學校的困難。"
王明推了推眼鏡,避開了李明華的目光。
李明華一陣沉默。
這30萬對學校來說可能不算什么,但對他來說卻是救命錢。
妻子患了重病,需要手術費用,兒子失業在家,正準備用這筆錢創業。
"王明,你還記得當年我怎么幫助你的嗎?"李明華試圖喚起王明的記憶。
"李老師,那是過去的事了。現在我們要按制度辦事。"王明的態度依然冷漠。
"這份文件您先看看,考慮一下。"
就在這時,副校長張莉推門進來。
她看到桌上的文件,臉色微變。
"王校長,教育局的會議通知到了。"
張莉說著,向李明華投去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
張莉是李明華的大學同學,兩人一起分配到這所學校,一起工作了35年。
她剛才的眼神明顯在暗示什么。
"李老師,這件事您先別急著決定,回去好好考慮考慮。"張莉說道。
李明華拿起文件,心情沉重地離開了校長辦公室。
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的腳步顯得格外沉重。
"李老師!"身后傳來一個聲音。
李明華回頭一看,是陳浩,他十年前教過的學生。
當時陳浩是個問題學生,經常打架鬧事,差點被開除。
是李明華一次次找他談話,幫他改正錯誤,最終考上了大學。
"陳浩,你怎么在這里?"李明華有些驚訝。
"我回母校看看。聽說您要退休了,特地來看您。"
陳浩穿著一身西裝,看起來很成功的樣子。
"我現在在市里開了一家律師事務所。"
"好,好,你有出息了。"李明華欣慰地笑了。
"李老師,您看起來有心事?"陳浩敏銳地察覺到了李明華的異常。
李明華猶豫了一下,還是把剛才的事情簡單說了一遍。
陳浩聽完后皺起了眉頭。
"這不合理啊,按照政策您應該享受這個待遇。如果您需要法律幫助,我隨時為您服務。"
"謝謝你,陳浩。讓我再想想。"李明華拍了拍陳浩的肩膀。
回到家里,妻子正坐在沙發上看電視。
她的臉色蒼白,身體明顯消瘦了很多。
"老李,學校的事情辦完了嗎?補貼什么時候能拿到?"妻子關切地問道。
李明華看著妻子期待的眼神,說不出話來。
醫生說妻子的病需要盡快手術,費用至少要20萬。
如果沒有這筆補貼,他們根本拿不出這么多錢。
"還在辦手續,再等等。"李明華不忍心告訴妻子真相。
兒子從房間里走出來,手里拿著一份創業計劃書。
"爸,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項目,就等您的退休金到賬了。"
兒子大學畢業后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
最近好不容易有了創業的想法,正需要啟動資金。
李明華看著妻子和兒子,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這30萬不僅僅是錢,更是全家人的希望。
晚上八點,李明華的手機開始響個不停。
第一個電話是家委會主任徐女士打來的。
"李老師,聽說學校要您放棄補貼?這太過分了!我們家長絕對不同意!"
第二個電話是學生家長劉總。
"李老師,您為學校奉獻了一輩子,不能讓您吃虧。這事我們管定了!"
第三個電話是另一位家長,也是表達同樣的憤慨。
接連十幾個電話,都是學生家長打來的。
他們都聽說了這件事,紛紛表示支持李明華。
李明華放下手機,心中五味雜陳。
這些家長的支持讓他感到溫暖,但同時也讓他擔心。
他不希望因為自己的事情影響到這些家長和學生。
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
"老李,你是不是有什么事瞞著我?"
李明華嘆了口氣,最終還是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妻子。
妻子聽完后沉默了很久。
"老李,你為這個學校付出了一輩子,不能就這樣算了。"
"可是王明現在是校長,我一個退休老師能怎么辦?"李明華感到無力。
"船到橋頭自然直。明天再去學校看看情況。"妻子安慰道。
李明華點點頭。
2.
徐女士接到學校辦公室的電話時,正在準備家委會的月度會議。
電話那頭,王校長的秘書語氣冷淡地通知她下午三點到校長辦公室一趟。
下午三點整,徐女士準時敲響了校長辦公室的門。
"徐女士,請坐。"王明校長指了指對面的椅子。
徐女士坐下后,王明直奔主題:"徐女士,我聽說您昨晚給李老師打電話了?"
"是的,我們家長都很關心李老師的退休補貼問題。"徐女士坦然回答。
王明的表情變得嚴肅:"徐女士,學校的內部事務不應該由家長干預。"
"您作為家委會主任,應該起到正面引導作用,而不是煽動情緒。"
"我沒有煽動情緒,只是表達關切。"徐女士反駁道。
王明拿出一份文件:"這是學校的財務狀況報告,我們確實面臨資金困難。"
"希望您能理解學校的立場,并向其他家長解釋清楚。"
徐女士翻看了幾頁,發現數據晦澀難懂,根本看不出所謂的"資金困難"。
"王校長,我會轉達學校的意見,但家長們有自己的判斷。"徐女士謹慎地回答。
王明的語氣突然變冷:"徐女士,您丈夫在市政府工作吧?這種事情鬧大了對誰都不好。"
徐女士愣住了,這明顯是一種威脅。
離開校長辦公室后,徐女士立即給幾位核心家委會成員打電話,
但發現大家都變得謹慎起來,不愿多談此事。
與此同時,高三(5)班迎來了新班主任趙老師。
這位年輕教師接替李明華的班主任工作,
但他的行事風格卻讓學生們感到不適。
"小張,你的班長職務暫時由小李接替。"趙老師在班會上宣布。
小張是李明華的得意門生,也是第一個為李老師打抱不平的學生。
課間,幾個學生圍住小張:"為什么把你的班長換下來了?"
小張苦笑:"因為我昨天在班級群里說了支持李老師的話。"
不僅是小張,班里其他幾個公開支持李老師的學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照顧":有的被調到后排座位,有的被取消了競賽資格,有的課堂發言被故意忽略。
學校外,支持李老師的家長們也遭遇了麻煩。
富商劉總接到稅務局電話的那天,正在給李老師打電話商量對策。
"劉先生,您的公司被列入重點稅務檢查名單,明天我們會派人過去。"
電話那頭的稅務人員公事公辦地說。
劉總經營著一家中型建材公司,一向依法納稅,從未出過問題。
這突如其來的稅務檢查讓他感到不安。
第二天,稅務人員進駐劉總的公司,開始全面檢查賬目。
檢查持續了一周,雖然沒有發現大問題,但這一周的停工已經讓公司損失慘重。
另一位家長張先生是市政府的一名科級干部,
因為在家長群里表達了對李老師的支持,突然被調到了郊區的一個偏遠辦事處。
"組織安排,服從分配。"這是張先生收到的唯一解釋。
這些事情很快在家長群里傳開,支持李老師的聲音逐漸減弱,大家都意識到背后的壓力。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選擇了退縮。
副校長張莉開始暗中調查這件事。
張莉利用自己副校長的身份,悄悄查閱了學校近年來的財務報表。
她發現,學校賬面上確實顯示資金緊張,
但奇怪的是,去年剛剛獲得了一筆500萬的政府專項撥款,用于教師福利。
"這筆錢去哪了?"張莉翻遍了所有賬目,卻找不到明確的支出記錄。
她冒險進入財務室,復印了幾份關鍵文件。
在一份內部報表中,她發現了一筆300萬元的"校園建設預留金",
轉入日期恰好是那筆撥款到賬后的第二天。
而且這筆錢的去向是一家名為"明德教育投資有限公司"的賬戶,
恰好這家公司的法人代表赫然是王明的大學同學。
張莉將這些發現記錄下來,但她知道僅憑這些還不足以證明什么。
她需要更多證據。
與此同時,教育局內部也對李明華的事情產生了分歧。
"這樣做不合適,李明華老師為明德中學貢獻了一輩子,他應得的補貼不能就這么被取消。"老局長陳國強在會議上說道。
陳局長已經67歲,馬上也要退休了,他和李明華是老朋友。
"陳局長,學校有自主權,我們不應該干預太多。"
新上任的副局長王建國反駁道。
王建國是王明的表哥,兩人關系密切。
"自主權不是任意妄為的借口。我會親自過問這件事。"陳局長堅持己見。
會議結束后,王建國立即給王明打電話,告訴他陳局長的態度。
"老東西快退休了還管這么多。"王明在電話里抱怨,"你幫我拖住他,其他的我來處理。"
第二天,當地主要媒體的編輯們都收到了一份"建議",
要求不要報道明德中學的任何負面消息。
社交平臺上關于李老師的話題也被陸續刪除。
一位良心未泯的記者私下聯系了張莉,表示愿意幫忙,但需要確鑿的證據。
就在輿論被壓制的同時,明德中學校董會召開了緊急會議。
"各位董事,學校目前面臨資金壓力,我們必須控制成本。"王明在會上說道。
"但取消老教師的退休補貼是否合適?這會影響學校聲譽。"一位老董事提出質疑。
這時,一位西裝革履的中年男子站了起來:"我代表新投資方發言。"
"明德教育集團投資明德中學,是看中了它的發展潛力,而不是用來養閑人的。"
"那些老教師已經領了一輩子工資,退休補貼完全可以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靈活處理。"
這位中年男子名叫趙志遠,是明德教育投資有限公司的CEO,也是王明的大學同學。
老董事們面面相覷,但最終沒有人再提出異議。
會議以支持王明決定的結果結束。
學生們并不知道成人世界的復雜,但他們有自己的行動方式。
"我們不能就這樣看著李老師被欺負。"小張在班級的秘密聊天群里說道。
這個群是學生們新建的,沒有任何老師加入。
"但我們能做什么?"有學生問道。
"我們可以寫聯名信,可以拒絕參加學校活動,可以向教育局反映情況。"小張提出了幾個建議。
很快,不僅是高三(5)班,其他班級的學生也加入了進來。
他們組建了一個名為"支持李老師行動組"的聯盟,準備采取集體行動。
與此同時,李明華曾經教過的學生們也行動起來。
陳浩建立了一個"明德校友維權群",短短兩天內就有超過500人加入。
校友們的行動引起了王明的警覺。
他開始加強對學校的控制,要求所有教師簽署一份"保密協議",禁止向外界透露學校內部事務。
然而,王明沒想到的是,他最信任的秘書李娜卻是張莉的侄女。
一天下班后,李娜悄悄來到張莉家。
"姑姑,我有重要的事情告訴你。"李娜神色緊張。
"什么事?"張莉倒了一杯水給她。
"我無意中聽到王校長和趙志遠的通話。"
"他們不只是要取消李老師的補貼,還計劃逐步裁掉所有老教師,用低薪新人替代。"李娜壓低聲音說。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李娜繼續道,
"他們還提到了一個'明德改制計劃',似乎要把學校變成一所高收費的私立學校,而現有的普通學生將被逐步篩選出去。"
張莉震驚不已:"他們怎么敢?明德中學是公辦學校啊!"
"他們有人脈,有關系。"
"王校長說,只要搞定了幾個關鍵人物,這個計劃就能順利實施。"
李娜說完,又補充道:"還有一件事,王校長特別恨李明華老師,不知道為什么。
他說要讓李老師'身敗名裂'。"
張莉記下了這些信息,決定盡快行動。
她聯系了陳局長,約定第二天見面詳談。
與此同時,李明華在整理自己的教學資料時,意外發現了一份塵封多年的文件。
那是一份泛黃的協議書,日期是1998年,上面有當時校長和教育局長的簽名,內容是關于學校危機時期教職工集資救校的承諾書。
協議明確規定,參與集資的教師退休時將獲得額外補貼,金額為集資額的三倍。
李明華記得,當年他拿出了10萬元積蓄參與集資,按照協議,他應該獲得30萬元補貼。
這與現在的退休補貼金額完全吻合。
他立即拍下這份文件,發給了張莉和陳浩。
當晚,李明華接到了張莉的電話。
"老李,事情比我們想象的復雜得多。"
"明天上午十點,請你務必來我家一趟,有重要的事情要告訴你。"
張莉的語氣異常嚴肅。
3.
張莉在接到李明華的電話后,決定徹底調查這件事。
她利用副校長的權限,連夜前往學校檔案室。
檔案室里積滿了灰塵,顯然很少有人來這里。
張莉戴上口罩和手套,開始翻找20年前的檔案。
經過三個小時的搜尋,她終于找到了一個標有"1998年學校危機處理"的檔案袋。
檔案袋里有一份詳細記錄了當年明德中學面臨破產危機的報告。
報告顯示,由于政策調整和資金短缺,明德中學當年瀕臨倒閉,不得不向教職工集資。
在集資名單上,李明華的名字赫然在列,
他捐出了10萬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相當于普通教師五年的工資總和。
張莉還發現了一份學校與教職工簽訂的協議書,
上面明確承諾參與集資的教師將獲得永久教職保障,
退休后享受特殊補貼,金額為集資額的三倍。
"這就是李老師退休補貼的真正來源。"張莉恍然大悟。
而更讓張莉驚訝的是,她在檔案中發現了一份特殊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