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96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派人來到陜西黃土高坡上,給76歲的“剪花娘子”庫淑蘭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榮譽稱號,這是中國獲該獎項的第一人。
來人原以為剪花大師肯定是住在豪華的大房子里,過著富足的生活的。可當他們來到庫淑蘭家,卻發現庫淑蘭住的是破舊的窯洞,窯洞里甚至連電燈都沒有,條件非常簡陋。
不過,墻壁上貼滿了漂亮的剪紙,色彩非常絢爛。剪紙上的人物就像有靈魂的一樣,個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置身在這樣的窯洞里,仿佛進入了夢幻般的彩色世界
他們見到庫淑蘭本人時,又是很驚訝!原以為庫淑蘭是個雍容華貴,有著藝術家氣質的非凡女士。可哪知道,庫淑蘭就是個普普通通的、70多歲的農村老太太。
她個子不高,踩著小腳,走路顫顫巍巍的,臉上布滿皺紋,雙手干枯得像老樹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實在難以相信,就是這雙像老樹枝一樣的手,竟然剪出了世界上絕美的剪紙。
其實,如果了解庫淑蘭的人生經歷的話,會更讓人驚訝和感嘆!下面,我們來說說庫淑蘭的人生故事,緬懷這位了不起的“剪花娘子”。
1920年,農歷10月12日,庫淑蘭出生在陜西咸陽旬邑縣赤道鄉富村(又名王村),父母都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家境一般。
庫淑蘭家周圍種滿了杏樹和桃樹,父母就給她取了個小名叫“桃兒”。庫淑蘭長大一些后,跟村里的小伙伴們玩時,總是上竄下跳,機靈得像只猴子,大家就叫她“猴桃兒”。
有一年,老家發生災荒,父母就帶著庫淑蘭和其他孩子,搬去離王村100公里外的南洪柳渠村生活了。
庫淑蘭4歲時,按陜西農村的老規矩,母親開始給她裹小腳了。那時的女孩子,個個都要裹小腳的,如果不裹的話,將來找不到婆家的。
庫淑蘭疼得死去活來,哭得稀里嘩啦。母親很心疼她,可又沒辦法,只能安慰她說:“小腳好,小腳俏,穿上紅鞋,覓得好夫婿。”
裹小腳不是裹一天就行的,得要裹好幾年,所以好幾年都不能隨便亂跑,還要天天忍受著疼痛,真的是“小腳一雙,眼淚一缸”。
庫淑蘭在剪紙
2
庫淑蘭的母親喜歡剪紙和畫畫,農閑時,她總在家里剪紙和畫畫,以此打發時間。庫淑蘭受母親影響,也很喜歡剪紙和畫畫。每當母親剪紙和畫畫時,她總是在一旁靜靜地看著。
庫淑蘭6歲時,因為裹腳太痛苦,又不能出去玩,母親就教她剪紙和畫畫了。
庫淑蘭一學就會,非常有天賦,她剪出來的作品特別漂亮,母親總是夸她。這就給了庫淑蘭巨大的信心和動力,她就在家里天天剪啊剪了。
因為剪紙,庫淑蘭從中獲得了很多快樂,她甚至忘記裹腳的痛苦了。
1931年,庫淑蘭11歲,可以不用裹腳了,父母就把她送到三原縣一個姑姑的家里。因為父母要送庫淑蘭去縣城的學校讀書,寄宿在姑姑家里。
庫淑蘭就穿上藍士林布的短袍,掛上繡花書包,高高興興走進學校的大門了。她和同學們一起讀書識字,唱歌、畫畫等,生活得很快樂。
庫淑蘭學習很用功,所以學習成績很好,老師經常表揚她。
學校附近有一個城隍廟,庫淑蘭和小伙伴們經常去那里玩。城隍廟里的彩繪壁畫上,有很多動人的神話故事,庫淑蘭總是被牢牢地吸引住了。
后來,庫淑蘭在剪紙作品中創作的神靈圖像,靈感最初就來自于城隍廟里的這些神話故事。
城隍廟里精雕細刻的佛龕、繡工精美的錦帷、繡掛等,都給庫淑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這些都為她后來創作剪紙時的絢麗色彩,奠定了基礎。
1935年,庫淑蘭的婆家開始催婚了,想讓庫淑蘭快點嫁過去。
在那個年代,都是訂娃娃親的。庫淑蘭4歲時,就是她裹腳的那一年,父母已經把她許配給城關鎮孫家臺子的孫保印了。
現在,孫保印的父親來催婚,庫淑蘭的父母只能讓庫淑蘭退學了。庫淑蘭很想繼續讀書,她多么渴望留在學校里,可這由不得她。
庫淑蘭被迫回到父母家,開始跟著母親學做家務和農活等,父母要把培養成一個合格的媳婦,才能把她嫁出去。
庫淑蘭在跟著母親做女紅時,會順便剪一會兒剪紙,以此來調節生活。母親為她置辦著嫁妝,那些嫁妝中,自然也有剪刀的,這是庫淑蘭的心愛之物,因為她要剪紙的。
庫淑蘭
3
1937年,庫淑蘭帶著嫁妝,嫁到婆家去了。其實,婆家之所以要催婚,是想多一個勞動力,好幫他們家干活。
孫家祖上條件也挺好的,可到孫保印父親這一代,家道中落,就淪為普通農戶了。雖然是普通農戶,但家里的規矩卻很多,所以庫淑蘭嫁到婆家后,就開始過苦日子了。
庫淑蘭多少是讀過幾年書的,接受過教育和文化,但孫保印卻一天都沒進過學校,斗大的字不識一個。庫淑蘭和孫保印在精神上,其實是有距離的,所以感情并不好。
孫保印處在強勢的位置,脾氣暴躁,動不動就會發脾氣。在他眼里,庫淑蘭就像是他們孫家買的一只小貓小狗一樣,他要打就打,要罵就罵。
孫保印還是個媽寶男,什么都聽他媽的,他媽說的話,就像圣旨一樣。
婆婆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就給大兒媳庫淑蘭立規矩。只有把大兒媳訓服了,后面進門的兒媳才會以大兒媳為榜樣,婆婆才管得住她們。
婆婆要求庫淑蘭,每天天還沒亮就要起床的,得要給一家人做早飯。干完家務,庫淑蘭還得去干農活,要飼養牲畜和家禽等,一刻不能停歇的。
庫淑蘭稍微出點差錯,婆婆就會打罵她。婆婆不僅自己打罵她,還叫兒子也打罵她,他們要把庫淑蘭打服帖了。
很多時候,庫淑蘭并沒做錯什么,但也會挨打挨罵,因為婆婆和老公把她當成了出氣桶。
有一次割小麥,孫保印的鐮刀割過來時,庫淑蘭因為是小腳,沒來得及讓開,孫保印就大發脾氣。他隨手將鐮刀戳進了庫淑蘭的腿上,頓時鮮血汩汩直流,庫淑蘭疼得眼淚直流。
庫淑蘭割小麥時,因為是小腳,站不了很久。但婆婆和丈夫規定她每天必須要割多少的,她不能少割了,所以她只能跪著割麥,移動著膝蓋前進。
庫淑蘭負責做飯的,但每次都要婆婆發話了,她才能開始做飯。可婆婆總是很晚才發話,這就導致庫淑蘭來不及做飯。
公公和老公回來,發現飯還沒做好,就會大發脾氣,老公就又會打庫淑蘭。
庫淑蘭不敢說是婆婆晚發話了,因為一說,老公就會打得更狠,說她自己晚做了飯,還要怪到婆婆頭上。
庫淑蘭的作品
4
那時候的兒媳,如果沒有公婆和老公的同意,是不能隨便回娘家的。娘家人沒什么事,也不能隨便去看女兒的,所以庫淑蘭只能獨自應對。
庫淑蘭不僅白天受苦,晚上也不得安生。丈夫根本不懂憐香惜玉,在床上總是百般折騰她,她不敢反抗,只能默默承受。
庫淑蘭無人傾訴內心的痛苦,就只能偷偷剪紙。在娘家時,剪紙是玩的,是消遣的樂子,可現在在婆家,剪紙就成了她宣泄痛苦的渠道。
夜深人靜時,被丈夫折磨了一番的庫淑蘭,悄悄從床上爬起來,去院子里的稻草堆或柴火垛里,借著月光,一邊剪紙,一邊流淚,心里默默思念著父母。
庫淑蘭在10年時間里,生下了13個孩子,可只存活了2男1女。因為孩子接二連三夭折,婆婆和老公就打庫淑蘭,認為是她沒帶好孩子。
殊不知,一個母親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她的孩子在娘胎里時,就沒有得到好的成長了,生下來又怎么好呢?
再加上那時醫療條件差,生了病得不到好的治療,營養又跟不上,孩子就接二連三夭折了。
孩子夭折了,庫淑蘭就得繼續生,她得要為婆家延續香火的,這是她的任務,所以庫淑蘭生了13個孩子。
婆家還重男輕女,庫淑蘭生了女兒,老公就會打她,把她吊在樹上打;孩子夭折了,老公也會打她,好像都是庫淑蘭的錯。
反正在老公的觀念中,是“打到的婆娘,揉到的面”,老婆三天不打,就會上房揭瓦的,所以必須打,要把她打服帖。
有一個夏天的午后,庫淑蘭在院子里曬大棗,一不留神,家里的老牛跑過來吃掉了幾顆大棗。婆婆看見后,大發雷霆,罵庫淑蘭是敗家娘們,讓兒子好好教訓庫淑蘭。
孫保印就把庫淑蘭結結實實打了一頓,庫淑蘭被打得半死,在床上躺了好幾天,差點死了。
鄰居們知道后,很心疼庫淑蘭,都想幫幫她,可孫家的家務事,外人又不好干涉的。大家就尋思著,該要怎么幫助庫淑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