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聯(lián)
教室里,李靜將日記本重重摔在林芳面前,眼中燃燒著憤怒與失望。"這就是你的秘密?這就是你的本性?"她顫抖著手指向那本封面已經泛黃的日記。林芳從未想過,一個普通的周六補課會變成她人生的末日。
她望向窗外,警車的燈光已經映紅了整棟教學樓。她47年的人生,21年的教職生涯,就這樣被一本不該被發(fā)現(xiàn)的日記徹底摧毀。"他們都該死,"林芳平靜地說,仿佛在講述一個與己無關的故事,"每一個。"
01:
林芳出生在上海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工廠工人,母親是小學老師。從小,她就被灌輸著"只有學習才能改變命運"的觀念。母親對她要求極為嚴格,稍有差錯就是一頓訓斥,甚至打罵。那些年,林芳的童年充滿了習題冊和考卷,沒有玩伴,沒有歡笑,只有無盡的習題和考試。
"你要是考不好,就別回家了!"這是母親常掛在嘴邊的話。每當林芳的成績滑出班級前三,回家等待她的必定是一場"審判"。那些夜晚,她常常被罰站到深夜,直到背出整本教材才被允許休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林芳逐漸變得沉默寡言,對人充滿戒備,卻也養(yǎng)成了極強的自律和學習能力。
高考那年,林芳以全市第八的成績考入了師范大學。母親第一次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卻仍不忘補充:"考得好不算什么,將來工作了,你必須當個好老師,比我強。"
大學時期的林芳依然保持著刻苦的習慣,很少參加社交活動,幾乎所有時間都泡在圖書館。就在她即將畢業(yè)時,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學校組織的支教活動中遇到了改變她一生的人——鄭偉。
鄭偉是學校的輔導員,比林芳大五歲,為人溫和,總是能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他是第一個真正走進林芳內心的人。在他的鼓勵下,林芳開始嘗試敞開心扉,學著與人交流。畢業(yè)后,兩人很快步入婚姻。婚后的生活卻并非童話。
鄭偉是個理想主義者,夢想著做出改變教育的貢獻,卻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瑣事漠不關心。林芳則恰恰相反,她渴望穩(wěn)定和安全感。兩人的矛盾逐漸顯現(xiàn),最終在林芳26歲那年,鄭偉因一場車禍永遠離開了她。
失去唯一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后,林芳仿佛回到了童年的陰影中。她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中,成為學校里出了名的嚴厲教師。她開始用母親對待她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學生,苛刻、冷漠,毫不留情。
"不及格的學生沒資格上我的課!"這成了她的標志性口頭禪。但在內心深處,她始終有一個無法填補的空洞,那是失去鄭偉后永遠無法愈合的傷口。
就在林芳35歲那年,一件事改變了她的軌跡。班上有個叫小剛的學生,成績一直徘徊在中下游。一次考試后,林芳當著全班的面將他的試卷撕碎,說他"愚蠢得無可救藥"。三天后,小剛從學校教學樓跳下,雖然保住了性命,卻落下了終身殘疾。
這件事給林芳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和愧疚。她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也開始正視內心的黑暗面。就在那時,她開始寫日記,記錄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情感,這成了她唯一的情感宣泄渠道。
02:
十二年后的一個星期六,林芳正在為高三畢業(yè)班的學生李靜補課。李靜是班上的尖子生,也是林芳最得意的學生之一。這天,林芳臨時接到一個電話,說是學校有緊急會議,她不得不暫時離開教室。
"你先做這些題,我半小時后回來。"林芳匆匆交代,將教案和試卷留在桌上,轉身離開了教室。
教室里只剩下李靜一人。陽光透過窗戶斜射進來,照在講臺上。李靜做完題目后,百無聊賴地環(huán)顧四周。突然,她注意到林芳的包沒有拉上,一角露出了一本深藍色的筆記本。
好奇心驅使下,李靜站起身,走向講臺。她小心翼翼地將那本筆記本抽了出來,封面上沒有任何標記。翻開第一頁,上面寫著"林芳的私人日記,請勿翻閱"。李靜知道自己不該繼續(xù),但某種不可抗拒的力量讓她無法停下。
日記從十二年前開始,記錄著林芳作為教師的日常。起初的內容平淡無奇,但隨著時間推移,內容變得越來越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