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 創作聲明:本文虛構故事,非封建迷信,內容來源于網絡,旨在修心明性,啟迪智慧,請讀者朋友注意辨別。
有些人啊,吃人嘴軟、拿人手短,覺得能撈一點是一點。出門靠人情,職場走捷徑,吃飯搶優惠,樣樣精通。可風光一時,不代表穩賺一生。
天道不發聲,但從不記錯賬。
眼前得了便宜,未來就會失去別的東西——可能是機會、信任、甚至命運的方向盤。就像那位靠熟人逃罰單的小陳,最后用整條職業信譽來還這份“便宜”;還有銀行里那些年年泡茶刷報的老員工,裁員名單一出,哭都來不及。
貪一分,虧十分。這不是迷信,是規律。
一
“人哪,不能太貪。”
這句話,小時候聽膩了,可真長大后,才知道每個字里都藏著坑。
貪,永遠是災難的前奏,只不過有時候來得晚一點,狠一點。
有一回,小陳開車闖了黃燈,被交警攔下,正煩得滿頭汗,車窗一搖,對方竟是老家一塊長大的老鄉。
“趕時間啊?下不為例。”
“哎呀,謝謝老哥,改天請你吃飯。”
這一放行,小陳心里是暗喜的:“看吧,有熟人多方便。”結果兩個月后,這位老鄉帶著兒子上門來了,“幫孩子安排份工作,咱們是一家人,不為難你。”
推不掉,硬塞進部門。沒過半年,項目進度天天拖,客戶投訴,團隊一片怨聲。
小陳站在辦公室玻璃前,看著外頭陽光正好,心頭卻涼颼颼的。他怎么也沒想到,當初那一丁點的“人情”,正一口口咬著他的職業根基。
- 《菜根譚》里有句話說得入骨:“討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虧。”
真理像影子,你越追它越跑,但你一回頭,它一直在那里。
貪便宜的人,吃虧從不急于登場,總是在你最得意的時候,忽然找上門來。
歷史上有位神操作的老謀士——管仲。他用一塊布,差點掏空了一個國家。
齊國和魯國本是鄰國,各自虎視眈眈。管仲出了個主意:讓齊國所有貴族穿魯國織的“魯縞”,而且禁止本地人自己紡。
結果魯縞身價倍增,魯國人樂壞了,家家織布,地也荒了,糧也種少了,一年后,齊國突然宣布:“不買了。”
一夜之間,魯國的布賣不出去,米也吃緊,沒轍,只好跑去齊國買糧。管仲這邊悄悄漲價,一口氣掏空魯國國庫。
齊桓公喜得連連點頭:“你這招高!”
管仲卻搖頭嘆道:“不是我有多巧,是魯國人太貪。見小利就撲,哪里看得見陷阱在哪兒。”
一塊布,能毀一國;一頓飯,能毀一生。最難扛的,從來不是窮困,而是貪心。
有人靠人情撈好處,有人靠眼前熱錢發財,還有人,貪的,是“安逸”。
德國某銀行裁員時,有位老職員哭得撕心裂肺:“我干了二十年,連個通知都沒有!”
旁人小聲道:“他每天上班喝茶刷報,連打印都不會了。”
時代的車輪轟隆隆往前滾,貪安逸的人躲在車廂里睡覺,以為穩當,結果最先被甩下。
《道德經》里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什么多了,就削弱,什么缺了,就補上。貪圖眼前多得的,天道就會從別處扣回去。
你拿走了便宜,以為不花錢;但虧,會從時間里找你,會從命運里摳你。
天道無聲,卻從不遲到。
接下來的這些事,可能你聽過,也可能正在發生在你身上。繼續往下讀,也許就能明白:真正吃虧的,從來不是當下沒撈到,而是晚了才看清這場局。
二
一時的便宜,終身的虧:虧從哪來?
有些人以為,偷得一寸是聰明,其實是把命運的底牌提前亮了出去。
故事講到這,大多數人可能還在想:“我又沒做壞事,偶爾圖點小利,天道也管得著?”可別急,還有幾筆賬,正在悄悄翻開。
第一筆賬:人情占了,代價翻倍
小陳幫老鄉安排工作的事,本來以為“點頭之交”隨手拉一把,結果拉來一個“定時炸彈”。那孩子仗著靠山,油鹽不進,項目搞砸,客戶退單,連公司領導都皺起了眉。
一次放行的便宜,被人情追債追到了職場門口。小陳夜里躺在床上翻來覆去想:如果當初那罰單老老實實交了,會不會今天就不用這么被動?
人情這口糖,甜得快,后勁苦。只要接了,就要準備還——不但要還,還得翻倍。
第二筆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