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爸,媽,您們快回來吧!"兒子李明的聲音在電話里帶著哭腔,"我和小琴已經在老家守了三天了,村里人都在傳您二老拋家棄子,我臉上掛不住啊!"老李頭攥緊電話,心中五味雜陳。
去年除夕夜,兒子連電話都沒打一個;今年,卻在空蕩的老宅苦等。他看了眼妻子期待的眼神,冷哼一聲:"人家有洋媳婦撐腰,現在想起我們這兩個老不死的了?"掛了電話,老李頭眺望著三亞的海岸線,一年前那個孤獨的除夕夜如刀刻般清晰。
01:
人到暮年,老李頭和老伴王秀英盼望著唯一的兒子李明能夠常回家看看。李明從小就是村里的"別人家的孩子",考上重點大學,畢業后在省城一家外企工作,年薪二十多萬。兩位老人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省吃儉用供他讀書,就盼著兒子出息后能夠享享清福。
但事與愿違,李明大學畢業后就很少回家,每年只在過年時回來住兩三天。老兩口心里雖然不滿,但也能理解年輕人工作忙。自從三年前李明娶了洋媳婦珍妮后,情況變得更糟。珍妮是李明在公司認識的美國同事,兩人一見鐘情,很快就結婚了。
婚后第一年過年,李明帶著珍妮回家,老兩口使出渾身解數招待這個洋媳婦。王秀英特意學做了幾道西餐,還買了紅酒。然而珍妮對中國農村的環境很不適應,嫌家里的廁所臟,水不干凈,飯菜太油膩。李明看出妻子的不適,第二天就借口工作緊急帶著珍妮回城了,只待了短短一天一夜。
第二年,李明電話里就直接表示不回來了,說是珍妮父母從美國來探親,要陪他們去三亞過節。老兩口雖然失望,但也能理解,畢竟是親家首次來中國。
然而第三年,也就是去年,李明竟然連電話都沒打一個,直到大年初二王秀英實在忍不住打過去,才知道他們去了日本滑雪。王秀英忍不住在電話里落淚:"兒啊,過年了,家里就我和你爸兩個老人,你就不能抽空回來看看嗎?"李明支支吾吾地說:"媽,現在交通這么發達,什么時候不能回去啊?非得過年回去嗎?珍妮不習慣中國的春節習俗,再說農村條件也確實簡陋..."
這話深深刺痛了老兩口的心。整個春節,他們都悶悶不樂。村里人問起兒子為何不回來,他們只能尷尬地說兒子工作忙。看著鄰居家兒孫滿堂、其樂融融的場景,老兩口的心如刀絞。
"我們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花光所有積蓄供他讀書,到頭來卻連個過年都回不來,這個兒子還有什么用?"老李頭氣得把碗摔在地上,碎片像他的心一樣四分五裂。
王秀英擦著眼淚收拾碎片:"老李,你別生氣了。孩子有自己的生活,我們老了,不該拖累他..."
"拖累?"老李頭聲音顫抖,"我們什么時候拖累他了?我辛苦種了一輩子地,還不是把最好的果子都留給他吃?這些年給他寄的雞蛋肉類,哪年間斷過?現在倒好,有了洋媳婦,連家都不要了!"
那一夜,老李頭翻來覆去睡不著,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為什么我們不能像年輕人一樣去享受生活呢?
02:
春節過后,老李頭做了一個讓全村人都驚訝的決定:賣掉家里的老房子,帶著老伴去旅游。
"老李,你瘋了嗎?祖宅都要賣?"村長聽說后趕來勸阻。
"我沒瘋。"老李頭神情堅定,"房子空著也是空著,倒不如換點錢享享清福。我這輩子沒出過遠門,臨老了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王秀英起初也不同意,她舍不得生活了一輩子的家,更擔心賣了房子兒子回來怎么辦。但老李頭態度堅決:"他要是真想回來,住賓館也行。再說了,他不是嫌咱們家條件差嗎?我看他是嫌咱們窮,嫌咱們丟他的臉!"
最終,老李頭以八十萬的價格賣掉了村里的老房子,又賣掉了幾畝承包地的使用權,一共湊了將近一百萬。拿到錢后,老李頭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和老伴各買了一部智能手機,學會了使用微信和抖音。
他們的第一站選擇了云南。春天的云南繁花似錦,老兩口像孩子一樣興奮地拍照,發朋友圈。李明看到父母的動態,驚訝地打來電話:"爸,你們去旅游了?錢夠用嗎?"
老李頭冷笑道:"用不著你操心,我們有退休金,再說地也賣了,錢夠花。"
"什么?您把地賣了?那房子呢?"李明聲音提高了八度。
"房子也賣了,反正你也不回來住,留著干啥?"老李頭故意氣兒子。
電話那頭沉默了好久,李明似乎在克制怒氣:"爸,您怎么能擅自做這種決定?那是祖宅啊!"
"呵呵,你不是嫌家里條件差嗎?現在好了,沒家了,你更不用回來了。"老李頭說完就掛了電話。
王秀英責怪道:"你干嘛這么說孩子?他會擔心的。"
"讓他擔心去吧,這些年他有擔心過我們嗎?"老李頭倔強地說。
從云南回來后,老兩口又去了北京、西安、桂林......每到一處,老李頭就學著年輕人的樣子發朋友圈,還專門買了自拍桿。他們的朋友圈引來了村里人的羨慕和點贊,李明卻很少回應。
六月的一天,老李頭收到了兒子發來的微信:"爸,您和媽這是要環游中國嗎?錢夠用嗎?要不要我資助一點?"
老李頭看了冷哼一聲,沒有回復。王秀英心軟,偷偷回了信息:"我們挺好的,不用擔心,錢夠用。你和珍妮工作忙,注意身體。"
七月,老兩口去了三亞。看著碧海藍天,老李頭感慨萬千:"老伴,你說咱們是不是該早點享受生活?非得等兒子盡孝嗎?"
王秀英輕嘆:"人這輩子,為兒女操心一輩子,到頭來還不是靠自己。只是..."她話鋒一轉,眼中閃過一絲憂慮,"咱們這么大年紀了,萬一在外面有個三長兩短,連個照應的人都沒有。"
"怕什么?活著是享受,死了是解脫。"老李頭故作豁達,但眼角的皺紋卻暴露了他內心的苦澀。
晚上,酒店房間里,老李頭收到了珍妮發來的英文消息。雖然看不懂,但通過翻譯軟件,他明白了大意:珍妮想邀請他們去美國玩,費用她和李明全包。
老李頭冷笑:"呵,現在知道巴結我們了?怕我們把錢都花光了,沒有遺產留給他們吧?"
"老李,你別這么想。也許珍妮是真心的。"王秀英總是愿意往好處想。
"真心?"老李頭嗤之以鼻,"要是真心,過年為什么不回來?外國沒有過年嗎?"
王秀英欲言又止。她知道丈夫心里的苦,也知道他是在用這種方式宣泄多年的失落和怨恨。
03:
從三亞回來后,老兩口在省城租了一套小公寓安頓下來。老李頭研究起了股票和基金,每天盯著手機看K線圖;王秀英則加入了小區的廣場舞隊,很快就交了一群朋友。
日子過得充實而快樂,但每當夜深人靜,思念和委屈還是會涌上心頭。尤其是中秋節那天,看著滿月,王秀英忍不住落淚:"兒啊,你在外面過得好嗎?"
老李頭假裝沒看見老伴的眼淚,故意打趣道:"別想那個白眼狼了!咱們下個月去趟日本吧,他不是說日本好玩嗎?咱們去看看到底有多好!"
十月,老兩口真的去了日本。他們參觀了富士山、京都的古寺,還去了東京迪士尼。在迪士尼,老李頭戴上米老鼠的帽子,拍了照片發朋友圈,配文:"七十歲,我依然是個孩子!"
這條朋友圈獲得了空前的點贊量,連李明都評論道:"爸,您玩得挺開心啊!"
老李頭回復:"比你們去年玩得還開心!"
這種略帶嘲諷的回復讓李明感到尷尬,但他也不好說什么。從那以后,他開始頻繁給父母打電話,詢問他們的旅行計劃和健康狀況。每次通話,老李頭都刻意表現得非常享受現在的生活,仿佛完全不需要兒子的關心。
隨著春節臨近,李明的電話越來越頻繁。一天,他試探性地問:"爸,您和媽今年春節有什么安排?要不要來省城和我們一起過?"
老李頭冷笑:"不用了,我們已經訂好了去馬爾代夫的行程,聽說那里的海灘很美。"
李明急了:"爸!您都這么大歲數了,去那么遠的地方干嘛?過年了,一家人應該團聚..."
"哦?去年你怎么不這么想?前年呢?"老李頭譏諷道,"你不是說過年沒什么特別的嗎?交通這么發達,什么時候不能團聚?"
電話那頭沉默了。良久,李明低聲說:"爸,我錯了。我和珍妮商量好了,今年一定回老家過年。"
"回哪個老家?"老李頭冷冷地說,"我們已經沒有家了,記得嗎?"
掛了電話,王秀英忍不住責備丈夫:"你何必這樣?兒子已經認錯了。"
老李頭嘆了口氣:"我這是給他個教訓。這些年,我們多想他回來啊,可他呢?有了洋媳婦就忘了爹娘。現在知道著急了?讓他也嘗嘗思念的滋味!"
隨著除夕臨近,李明的電話幾乎每天都來。最后一次,他幾乎是懇求:"爸,媽,您們到底在哪?我和珍妮已經回老家了,村長說您們賣了房子..."
老李頭沒有告訴他真相,只說:"我們在國外旅游,信號不好,別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