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房門被鑰匙緩緩推開,李母站在門口,手捂住嘴巴。眼前的景象讓她瞬間淚崩:兒子蜷縮在電腦前,胡子拉碴,滿屋狼藉,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圖表貼滿墻壁。
林奕抬起布滿血絲的雙眼,困惑地望著突然出現的母親,手上緊握著被電解液腐蝕的實驗元件。"媽,你怎么來了?我的電池突破口馬上就要出來了。"
01:
林奕從小就是那種被老師稱為"別人家的孩子"。小學六年級時,他在科技創新比賽中設計的簡易太陽能充電裝置獲得了全國金獎,當時的評委都驚訝于這個瘦小男孩對能源轉化原理的深刻理解。高中時,他更是以全省第三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后又獲得全額獎學金前往麻省理工深造。
"這孩子從小就跟別人不一樣,"李母常對鄰居這樣說,語氣里滿是驕傲,"三歲就能背唐詩,五歲就迷上了化學實驗,我和他爸都是普通工人,也不知道他這腦子是隨了誰。"
林奕的父親在他讀高中時因病去世,這讓原本就內向的他變得更加沉默寡言。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中,仿佛只有在知識的海洋里才能找到慰藉。本科畢業后,林奕婉拒了國外多所名校的邀請,選擇回到上海,一方面是為了照顧獨自一人的母親,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上海某研究所給了他充分的科研自由和優厚的條件。
"新型鋰電池材料研發"是林奕的研究方向。他堅信,在能源日益緊張的今天,誰能突破電池技術的瓶頸,誰就能引領下一輪產業革命。這個信念支撐著他日復一日地泡在實驗室,經常通宵達旦。
科研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林奕的團隊曾經有過幾次重大突破的機會,卻總是在關鍵時刻功虧一簣。競爭對手的論文接連發表,而他們的成果卻屢屢被學術期刊拒絕。壓力越來越大,研究經費也面臨著削減的危險。
就在一年前,林奕在一次學術會議上遇到了蘇雪,一位同樣研究能源材料的女博士。她不僅在學術上與林奕有許多共鳴,性格上也恰好彌補了林奕的不足。蘇雪陽光開朗,善于溝通,很快就打破了林奕筑起的心墻。
"奕,你太專注于理論推導了,有時候需要換個思路,"蘇雪常這樣對他說,"科研不是一個人的戰斗,團隊合作很重要。"
在蘇雪的影響下,林奕逐漸學會了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團隊氛圍也變得更加和諧。他們的研究也因此有了新的進展,一項關于電池穩定性的重要發現引起了業內廣泛關注。
就在他們即將取得重大突破的前夕,實驗室發生了一場意外。一次材料中,設備突然發生故障,引發了小型爆炸。雖然沒有人員傷亡,但大量珍貴的實驗數據和樣品被毀,數月的心血付之東流。
02:
意外發生后,林奕變了一個人。他開始自責,認為是自己的疏忽導致了這場災難。盡管所有人都告訴他這只是一個意外,但他無法原諒自己。他開始瘋狂地工作,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彌補那些損失的時間和成果。
"林博士,你已經連續工作72小時了,該休息一下了。"實驗室的助手小王擔憂地說。
"再給我一會兒,我感覺快要有突破了。"林奕揉了揉酸痛的眼睛,繼續盯著顯微鏡下的樣本。
漸漸地,他開始拒絕團隊合作,認為只有自己才能解決這個難題。他把自己關在實驗室的小隔間里,日以繼夜地工作,甚至連基本的生活規律都被打亂。
蘇雪嘗試著幫助他,但林奕卻把她也推開了。"我需要一個人靜一靜,"他說,"這次的失敗讓我意識到,我們的方向可能一開始就錯了。我需要重新思考整個理論框架。"
蘇雪擔憂地看著他:"奕,科研本來就充滿挫折,但你不能把自己逼得這么緊。適當放
松一下,換個角度思考,可能會有新的發現。"
林奕搖搖頭:"你不明白,這個領域的競爭有多激烈。慢一步可能就意味著所有努力都白費了。"
兩人的分歧越來越大,最終在一次激烈的爭吵后,蘇雪選擇了離開。"當你準備好真正面對自己時,再來找我吧。"她留下這句話,轉身離去。
失去了蘇雪的支持,林奕變得更加孤僻。他開始拒絕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和社交活動,甚至連每周一次的團隊會議也不再出席。他的導師張教授多次嘗試與他溝通,但都被婉拒了。
"林博士最近的狀態確實令人擔憂,"張教授對系主任說,"他的研究方向很有前景,但這種工作方式并不健康。我們可能需要干預一下。"
就在大家都擔心林奕可能會崩潰的時候,他突然發來了一封郵件,聲稱自己在新型電池材料上有了重大發現。郵件中附帶的初步數據顯示,他研發的新材料在能量密度和循環壽命上都遠超現有技術。
這個消息在研究所引起了轟動。如果這些數據屬實,那將是能源領域的一次革命性突破。讓人疑惑的是,林奕拒絕分享他的具體研究方法和完整數據,只是說需要進一步驗證后再公開。
03:
李母已經整整三個月沒有聯系上兒子了。往常即使再忙,林奕也會每周抽時間打個電話回家,但這次卻杳無音信。起初,李母以為兒子只是工作忙,沒太在意。但當一個月過去了,電話依然無人接聽,微信也不回復時,她開始擔心起來。
"小林最近還好嗎?"李母打電話給張教授詢問。
張教授的語氣有些遲疑:"阿姨,說實話,林奕最近的狀態確實不太好。他幾乎把自己完全封閉起來了。我們也很少能見到他,大多數時候他都把自己鎖在實驗室里。"
李母的心一下子揪緊了:"他是不是生病了?為什么會這樣?"
"具體情況我們也不太清楚。上次實驗室的事故對他打擊很大,加上他和蘇雪分手的事......"張教授猶豫了一下,"他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來調整。"
掛了電話,李母坐在沙發上,手里緊握著手機,眼淚不自覺地流下來。兒子從小就懂事,讀書時從不讓她操心,工作后更是事事順利。她從未想過有一天會面臨這樣的情況。
"不行,我得親自去看看。"李母下定決心。第二天一早,她就收拾好行李,坐上了去上海的高鐵。
到達上海后,李母直接前往兒子租住的公寓。這是一棟位于大學附近的高層建筑,環境優雅安靜,很適合研究人員居住。李母按響門鈴,等待了許久,卻沒有任何回應。
"林先生已經很久沒回來了,"物業管理員告訴她,"每天早出晚歸,有時候好幾天都不見人影。"
李母決定去研究所找兒子。在張教授的帶領下,她來到了林奕的實驗室,卻被告知林奕已經一周沒來了。
"他上周提交了一份請假申請,說需要在家專心整理一些研究數據,"實驗室主管解釋道,"我們以為他回家了。"
李母的心沉到了谷底。兒子既不在實驗室,也不在家,那他會在哪里?就在這時,她想起林奕有一套單位分配的臨時宿舍,平時加班太晚時會住在那里。
"媽,我沒事,真的,只是這段時間太忙了。"林奕看著眼前淚流滿面的母親,強撐著笑了笑。
李母顫抖著手撫摸兒子消瘦的臉頰:"你瘦了這么多,這是在做什么?把自己折磨成這樣值得嗎?"
林奕的目光回到電腦屏幕上,那里顯示著一組復雜的數據曲線。"媽,你不明白,我快要成功了。這項技術如果能突破,將徹底改變整個能源行業。"
房間里堆滿了各種實驗器材和資料,墻上貼滿了手寫的公式和計算結果,地上散落著外賣盒和速溶咖啡的包裝。一個簡易的實驗臺上擺放著幾塊電池樣品和設備,線路雜亂地連接著。
"你看看你,這像人住的地方嗎?"李母心疼地說,開始收拾散落的衣物和垃圾。
林奕想要阻止,但當他站起身時,突然一陣眩暈襲來,差點跌倒。李母連忙扶住他,發現兒子的身體燙得驚人。
"你發燒了!"李母驚呼,"必須馬上去醫院。"
林奕搖搖頭:"不行,我還有數據要處理,再過幾天就能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