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二十多歲的時候,窮和自卑就像兩座大山,壓得我喘不過氣來,那時的我,住在城中村潮濕的出租屋里,每月工資勉強夠維持生計,看著別人光鮮亮麗的生活,內心充滿了挫敗感。
直到我讀到稻盛和夫的故事,我的人生開始發生改變了!
稻盛和夫小時候家里可不富裕,有段時間啊,他得了一種病,看著好像根本沒法治了,但他這人意志特別堅定,硬生生扛了過來。
后來他到了上學的年紀,考初中考了好幾次都沒考上,換一般人可能就灰心了,可他沒有。
再后來他進了社會開始工作,公司有段時間連工資都發不出來,可他從來沒打過退堂鼓,這些困難不但沒把他打倒,反倒讓他變得更厲害。
最后呢,他被人稱作“經營之圣”,還自己創辦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
要是你正被貧窮和自卑折騰得夠嗆,感覺人生越來越沒盼頭,別著急哈。
我真心勸你耐著性子把這篇文章看完,這文章不光能讓你心里好受點,穩住你那快崩了的心態,還能教你一套特別厲害的思考辦法,幫你趕緊擺脫貧窮和自卑的束縛。
認知1:窮不是標簽,是破局的起點
很多人覺得窮是一種難以擺脫的標簽,一旦貼上就注定了一生的命運,于是在貧窮面前選擇了妥協和放棄。
但我從稻盛和夫的經歷中認識到,窮不是標簽,而是破局的起點。
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用貧窮來定義自己,讓貧窮限制了我們的可能性。
稻盛和夫出生于日本鹿兒島的一個普通家庭,家里經營著一家小印刷廠。
在他年輕的時候,家里并不富裕,甚至因為戰爭的影響,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但他并沒有被貧窮打倒,而是把貧窮當作激勵自己奮斗的動力。
他曾說:"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擺脫貧窮的勇氣和斗志。"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當我們把貧窮看作是一種暫時的狀態,而不是永恒的標簽時,我們就會擁有更多的動力去改變現狀。
這就是所謂的"成長型思維",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改變自己的處境。
稻盛和夫大學畢業后,進入了一家瀕臨破產的公司。
當時的公司條件艱苦,工資也很低,但他沒有選擇離開,而是決定在這樣的環境中努力奮斗。
他帶領團隊不斷研發新產品,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最終讓公司起死回生。
后來,他創辦了京瓷公司,從一個小小的作坊開始,逐步發展成為世界知名的企業。
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我的一個朋友小李,出身農村,家庭貧困。
但他沒有因為貧窮而自卑,而是把貧窮當作自己努力學習的動力,他利用課余時間打工賺錢,同時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最終考上了研究生,找到了一份高薪的工作,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人因為貧窮而自暴自棄,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不敢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比如,有的年輕人因為家里沒錢,就放棄了讀書的機會,早早地進入社會打工,然后在平凡的工作中度過一生。
但也有一些人,像稻盛和夫和我的朋友小李一樣,把貧窮當作破局的起點,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你的命運,完全掌握在你自己手里,你怎么想的,就會有怎樣的走向。
具體怎么做,才能讓我們更好地擺脫這個標簽呢?
每天給自己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告訴自己 "我不是窮人,我只是暫時處于貧窮的狀態,我有能力改變這一切"。
制定一個詳細的計劃,明確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步驟。
利用一切空閑時間學習知識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認知2:自卑不是缺陷,是向上的燃料
傳統觀念里,自卑往往被視為一種負面情緒,是性格上的缺陷,人們總是試圖去消除自卑。
但我從稻盛和夫的經歷中領悟到,自卑不是缺陷,而是向上的燃料,適當的自卑可以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激發我們不斷進步的動力。
稻盛和夫在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因為自己的出身和學歷而感到自卑。
他畢業于一所普通的大學,進入公司后,看到那些來自名牌大學的同事,內心充滿了自卑。
但他并沒有讓這種自卑情緒淹沒自己,而是把它轉化為努力工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