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蜀地戰云密布。
劉備率領大軍圍攻雒城(今四川廣漢),那是入蜀之戰的關鍵一役。
只要攻下雒城,成都便門戶洞開,益州將唾手可得。作為軍師的龐統親自督戰,志在必得。
然而就在那緊要關頭,遠在荊州的諸葛亮卻突然給劉備送來一封書信,內容令人不安:
“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于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兇少吉。切宜謹慎。”
看了諸葛亮的信,劉備陷入深思,一邊是成都唾手可得,一邊是諸葛亮如神般的警示。劉備猶豫不決,一度考慮暫停進攻。
面對主公的動搖,龐統當即大笑回應道:“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吾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
意思是說,諸葛亮的話有些危言聳聽了,他之所以這么說,是不想讓我為攻蜀立下大功,他這純粹是迷惑之言,主公一定不能上當啊!
聽了龐統的解釋,劉備放下戒心,準備繼續攻打雒城。
對于龐統而言,這是最好的一次展示機會,要是能拿下雒城,自己就能在蜀漢站穩腳跟,否則的話,自己的處境更加艱難。
要知道,龐統投奔劉備的時間晚于諸葛亮,且最初并未受到劉備的重視。
據《三國志》記載,龐統最初被任命為耒陽縣令,因不理縣務而被免官,后經魯肅和諸葛亮推薦才獲得劉備重用。
與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一對比,差距一下子就出來了。正是這種后來者加反差的身份,使得龐統一定要努力證明自己。
尤其是面對即將唾手可得的雒城,令任何一位武將在那時都不會選擇放棄。
對于劉備而言,自然想拿下雒城,進駐成都。那是任何一位有抱負的政治家的第一目標要求。
雖然他很信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他也懂得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需靈活應變的道理。
另外,諸葛亮作為蜀漢的第一軍師,為劉備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劉備十分敬重。但論關系遠近,親密程度,諸葛亮還不是劉備最親近的人。
至少,親密度比不上劉備和法正。
還有,對于識人方面,以及人員任命方面,劉備并不看好諸葛亮的能力。正因如此,劉備臨終前特別叮囑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可結果呢,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將街亭最重要的指揮權交給了馬謖,結果大敗,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
正因如此,當龐統說道,“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吾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時,劉備其實也是表示贊同的。
龐統與劉備一拍即合,繼續攻打雒城。
結果,雒城之戰正酣,龐統率軍攻城時不幸中箭身亡,年僅三十六歲。那位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就那樣隕落了。
龐統的隕落,是蜀漢的損失,他的隕落原著中那樣寫,不過是為了凸顯出諸葛亮的偉大。
但其實他與劉備的對話中也可以看出,他是和劉備一樣,早已看出了諸葛亮的不足處和缺陷處。
這可能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吧。
從后續的發展來看,龐統的擔憂并非全無道理。在諸葛亮的操作下,確實許多賢才被壓制甚至被誅殺,蜀漢國運也因此進入轉折。
關于后期諸葛亮的決策失誤,有三件事最具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