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聯網,部分圖片非真實圖像,僅用于敘事呈現,請知悉。
“老李,你要不要考慮一下?”老王壓低聲音說道。
“什么考慮?”李大爺有些不解。
“我說的那種新方法。既不用雇保姆,也不用去養老院,還不會拖累孩子。”老王眼中閃過一絲神秘,“但是有個條件。”
李大爺心里一緊。要什么條件能開出如此適宜的養老形式?
01
李大爺今年72歲,身高一米七,瘦削但精神。從鉗工崗位退休已經十二年了,手上還有當年留下的老繭。
老伴走了三年,那個陪了他四十多年的女人,走得很安靜。就像她活著的時候一樣,從不給人添麻煩。
兒子李明在深圳工作,做軟件開發,月薪兩萬多。李大爺一個人住在這個老舊小區里,六樓,沒有電梯。
房子是八十年代的老房子,兩室一廳,60平方米。墻面有些發黃,但收拾得很干凈。地段不錯,就在市中心,走路十分鐘就能到人民廣場。
“爸,要不你來深圳住吧。”兒子每次打電話都這樣說,語氣里帶著無奈。
“我在這里住習慣了,哪里都不想去。”李大爺總是這樣回答,看著窗外熟悉的街景。
其實他心里清楚。兒子在深圳房價那么高,一平方米五萬多,自己過去就是添麻煩。那個兩室一廳的房子,住三口人已經夠擠的了。
兒媳婦小雯是個好孩子,嘴上雖然沒說什么,但李大爺看得出來,她并不太歡迎。每次視頻通話,她總是匆匆和他打個招呼就走開了。
“那你雇個保姆吧,現在有很多專業的護工。”兒子說。
“我身體還行,用不著花那個冤枉錢。”李大爺說,其實他心里算過賬,雇個保姆一個月至少四千塊,他的退休金才三千二。
“養老院呢?附近不是有個金秋苑嗎?”
“那地方我不去,打死也不去。”
李大爺想起社區里的那個金秋苑養老院。他去看過一次,老人們坐在院子里,眼神空洞,就像等死一樣。護工們忙來忙去,但臉上都沒有笑容。
那種地方,他寧愿死在家里也不去。
李大爺每天的生活很規律。早上六點起床,到樓下的公園走一圈。回來煮個白粥,配點咸菜。
上午看看新聞,下午到社區的老年活動中心下棋。晚上看電視,十點準時睡覺。
日子過得平靜,但也有些無聊。
最讓他擔心的是身體。年紀大了,腿腳不太靈便。有時候半夜起來上廁所,會感到頭暈。
“如果我在家里出了什么事,可能幾天都沒人發現。”李大爺經常這樣想。
這個想法讓他感到恐懼。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一個雨天。那天下午,雨下得很大,李大爺在家里看電視。
晚上十點多,他準備睡覺。起床上廁所的時候,腳下一滑。
“啪”的一聲,他重重地摔倒在地上。
腰部劇烈疼痛,就像被人用棍子狠狠打了一下。他想站起來,但是腿軟得像面條一樣。
“救命啊!救命啊!”他大聲喊叫,聲音在空舊的房子里回蕩。
沒有人回應。雨聲蓋過了他的呼救聲。
老舊的樓房隔音很差,平時鄰居說話都能聽到。但那天晚上,所有人都在睡覺。
李大爺躺在冰冷的地板上,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
如果今天沒人發現,他會不會就這樣死在家里?像一只被遺忘的老鼠。
時間過得很慢。李大爺看著墻上的時鐘,分針一格一格地走著。
十一點,十二點,凌晨一點。
他的腰越來越疼,身體越來越冷。
“我不能死在這里。”他心里想,“我還有事情沒做完。”
三個小時后,送夜宵的小伙子經過樓下,聽到了微弱的呼救聲。
“有人嗎?有人嗎?”小伙子喊道。
“我在六樓,我摔倒了。”李大爺用盡全身力氣回答。
小伙子立刻叫了救護車。
“大爺,你怎么了?”急救醫生問。
“我摔倒了,起不來了。”李大爺說,聲音虛弱得像蚊子叫。
救護車的警笛聲在夜空中響起。李大爺躺在擔架上,看著天花板,心情復雜。
醫生說沒大事,就是軟組織挫傷。但是需要臥床休息一周。
“老人家,你一個人住?”醫生問,眼神里有些擔憂。
“是的,我兒子在外地。”
“最好找個人照顧你。老人摔倒很危險的。”
李大爺心里五味雜陳。他知道醫生說得對,但是他能找誰呢?
兒子工作那么忙,不可能請假回來照顧他。
雇保姆吧,一個月幾千塊,他的退休金根本不夠。
“我自己能照顧自己。”李大爺說,但連他自己都不相信這句話。
02
在醫院住院的第三天,李大爺遇到了老王。
老王也是因為摔倒住院的,比李大爺大兩歲,但看起來很精神。
“你也是一個人住?”李大爺問。
“是啊,老伴走了五年了。”老王說,“兒子在上海,女兒在北京。”
“都有自己的家庭,不想打擾他們。”
兩個人聊得很投機。都是退休工人,都是一個人住,都不想給孩子添麻煩。
“你打算怎么辦?”李大爺問,“回去還是一個人住?”
“我有個辦法。”老王神秘地笑了,“既不用雇保姆,也不用去養老院。”
“什么辦法?”李大爺眼前一亮。
“到時候你就知道了。”老王說,“現在說了你也不會相信。”
李大爺覺得老王在故弄玄虛。
“老王,咱們都這個年紀了,還賣什么關子?”
“不是賣關子,是這事說起來比較復雜。”老王說,“你得親眼看了才能理解。”
李大爺心里很好奇。什么事情需要親眼看了才能理解?
出院那天,老王給了李大爺一個地址。
“有時間去看看。”老王說,“就說是我介紹的。”
李大爺看著那張紙條,上面寫著:康樂居養老社區,文昌路188號。
“這是什么地方?”
“去了就知道了。”老王說,“記住,別告訴任何人。”
李大爺心里更加好奇了。
那個地址在市郊,離李大爺家有二十多公里。
李大爺坐了一個小時的公交車才到。車上大多是年輕人,他們都在看手機,沒人說話。
這是一個新建的小區,樓房不高,最多六層,四周種著很多樹。
門口有個不太顯眼的招牌:康樂居養老社區。
“你好,我找王師傅。”李大爺對門衛說。
“老王啊,他在3號樓。”門衛是個中年男人,很友善,“你是他的朋友?”
“是的,我們在醫院認識的。”
“那你進去吧,不用登記。”
李大爺走進小區,心里很意外。
這里不像傳統的養老院。沒有那種冷冰冰的感覺,也沒有醫院的那種消毒水味道。
花園里有老人在散步,動作緩慢但很從容。有人在涼亭里下棋,圍觀的人時不時發出笑聲。
還有人在種菜,彎著腰,很專注。
他們看起來都很精神,臉上有光彩。
“李大爺!”老王從3號樓走下來,“你真的來了。”
“我說了會來的。”李大爺說,“這是什么地方?”
“我們的家。”老王說,笑容很燦爛,“來,我帶你看看。”
“這真的是你的家?”
“當然,我在這里住了一年多了。”老王說,“比我原來的家好多了。”
李大爺跟著老王走進樓房。樓梯很寬,扶手很結實。墻上貼著一些生活照片,都是老人們的日常生活。
“這里總共住了多少人?”李大爺問。
“這棟樓住了二十四個人。”老王說,“每層六戶,每戶一個人。”
“那不是很吵?”
“不吵,大家都很自覺。”老王說,“而且我們有統一的作息時間。”
老王的房間在三樓,朝南,陽光很好。
房間不大,但布置得很溫馨。有床,有衣柜,有書桌,還有一個小沙發。
“這是你一個人住?”李大爺問。
“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房間。”老王說,“但是廚房、客廳、餐廳是共用的。”
老王帶李大爺到了一樓的公共區域。
客廳很大,擺著幾套沙發,還有一臺大電視。廚房設備很齊全,有兩個灶臺,兩個冰箱。
“這是老張,退休教師。”老王介紹一個戴眼鏡的老人。
“這是老劉,以前是廚師。”
“這是老趙,干了一輩子會計。”
“這是老陳,開了二十年出租車。”
大家都很友好,紛紛和李大爺打招呼。
“小李來了?”老張說,“老王經常提起你。”
“是啊,說你們在醫院認識的。”老劉說,“吃飯了沒?我剛做了紅燒肉。”
“還有酸菜魚,我的拿手菜。”老陳說。
李大爺有些感動。已經很久沒有人這樣關心他了。
自從老伴走了以后,他很少感受到這種溫暖。
“我們這里很簡單。”老王說,“大家輪流做家務。”
“老劉負責做飯,手藝很好。老張負責買菜,會講價。我負責衛生,干凈利索。”
“老趙負責算賬,管理共同的開支。老陳負責維修,什么都會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不會閑著。”
李大爺覺得這個模式很有趣。
03
“那費用呢?”他問出了最關心的問題。
“一個月2000塊。”老王說,“包吃包住,還包水電燃氣。”
李大爺心里一震。這比雇保姆便宜一半,比養老院便宜三分之一。
“真的只要2000塊?”
“真的。”老王說,“我們已經住了一年多,費用從來沒變過。”
“那你們是怎么做到的?”
“這個,等會兒管理員會和你說。”老王說,“她叫小陳,人很好。”
李大爺心里疑惑。這么好的條件,這么便宜的價格,會不會有什么問題?
李大爺開始頻繁地來康樂居。
每次來,他都要待上大半天。觀察這里的生活規律,和老人們聊天。
他發現這里的老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而且都不止一個孩子。
“我兒子在北京,做生意。”老張說,“女兒在廣州,當醫生。”
“我兒子在上海,搞金融。”老劉說,“收入都不錯,但是工作很忙。”
“我們都不想給孩子添麻煩。”老趙說,“他們有自己的生活。”
“是啊,我們這個年紀了,不能總是依靠孩子。”老陳說。
李大爺很理解這種心情。
他也不想成為兒子的負擔。
“這里的管理者是誰?”李大爺問。
“是小陳,一個很好的女孩。”老王說,“她把我們照顧得很好。”
“她多大了?”
“三十多歲,大學畢業。”老王說,“以前在銀行工作,后來辭職專門做養老服務。”
李大爺很好奇。一個銀行的高管,為什么要做養老服務?
小陳三十多歲,中等身材,穿著簡單但很干凈。說話聲音很溫和,笑容很真誠。
“叔叔,你考慮住進來嗎?”小陳問。
“我還在想。”李大爺說,“這里的條件確實不錯。”
“沒關系,慢慢考慮。”小陳說,“住在這里是一個重要的決定。”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這里的老人們都很滿意。”
李大爺環顧四周,確實如此。老人們臉上都有笑容,說話聲音也很輕松。
這和他見過的其他養老院完全不同。
但他總覺得有些地方不太對勁。
這么好的條件,這么便宜的價格,為什么只有這么少的人知道?
為什么老王當初不直接告訴他,而是讓他親自來看?
李大爺越來越喜歡康樂居的生活。
每天早上,老人們一起在花園里晨練。有人打太極,有人走路,有人做操。
晚上,大家一起在客廳看電視。新聞聯播,天氣預報,還有一些老電影。
有人生病了,大家一起照顧。送醫院,買藥,做飯。
“這比在家里強多了。”老王說,“一個人生病,躺在床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是啊,在這里有人關心,有人照顧。”老張說,“像個大家庭。”
“我女兒說,我在這里比在家里開心多了。”老劉說。
李大爺心里也這樣想。
但他發現了這里的老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的房子都在市區,而且都是獨居。
“老王,你原來的房子怎么辦?”李大爺問。
“交給小陳管理了。”老王說,聲音有些不自然。
“管理?”
“就是幫忙收租金,維護維修什么的。”老王說,“我住在這里,那房子空著也是空著。”
李大爺覺得這個答案有些模糊。
“那你的房產證呢?”
“在小陳那里保管。”老王說,“她說這樣比較安全。”
李大爺心里一緊。
房產證為什么要給別人保管?這不符合常理。
“她收管理費嗎?”
“不收。”老王說,“小陳人很好,從來不要錢。”
“那她圖什么?”
“圖什么?”老王有些不耐煩,“人家好心幫忙,你怎么這么多疑心?”
李大爺不再問了。
但他心里的疑問越來越大。
李大爺決定自己調查一下。
04
他到工商局查了康樂居的登記信息。
這是一家叫做“銀齡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的機構。
法人代表是陳曉敏,就是小陳。
注冊資本1000萬,成立時間兩年。
經營范圍:養老服務,物業管理,房地產咨詢。
李大爺又查了一些相關資料。
發現這家公司沒有任何負面信息,也沒有任何糾紛記錄。
但是,公司的經營狀況很神秘。
沒有公開的財務報告,沒有詳細的業務介紹。
“小陳,你們公司是做什么的?”李大爺問。
“養老服務啊。”小陳說,“為老人提供住房和照護。”
“就這些?”
“還有一些相關的服務。”小陳說,“比如房產管理,代理租賃。”
“那你們是怎么盈利的?”
“我們有政府補貼。”小陳說,“現在國家很支持養老產業。”
“還有一些社會投資。”
李大爺覺得這個解釋不夠充分。
政府補貼能有多少?社會投資為什么要投資養老產業?
而且,小陳的生活水平明顯不像一個普通的養老服務從業者。
她開的車是奔馳,穿的衣服都是名牌。
辦公室裝修得很豪華,用的都是進口家具。
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
“小陳,你以前在銀行工作?”李大爺問。
“是的,在建行做過幾年客戶經理。”小陳說。
“為什么辭職?”
“我覺得養老產業更有前途。”小陳說,“中國人口老齡化,這個行業會越來越好。”
“而且我覺得為老人服務很有意義。”
李大爺覺得小陳說得很誠懇。
李大爺決定在康樂居住一個晚上。
“我想體驗一下這里的生活。”他對小陳說。
小陳同意了,給他安排了一個客房。
“叔,你今晚就住在這里,明天再決定要不要搬過來。”
晚上十點多,老人們都睡了。
整個樓房很安靜,只有偶爾的咳嗽聲。
李大爺躺在床上,卻怎么也睡不著。
忽然,他聽到樓下有傳來說話聲,他悄悄湊到窗邊去聽,聽到的內容卻令他心頭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