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不生和一念未生之前,參禪的關鍵區別在哪?參禪時心念不起卻難以維持,應緣接物又易失覺知,動與靜間如何用功契合禪理?憨山大師指出世人常陷入一念不生的誤區,而一念未生之前才是關鍵。“玄關竅”的奧秘,以及動與靜中參禪的方法,都在這里,你想知道嗎?快來解開參禪的謎團!
繼續來講憨山大師回答海印僧人的內容。
- 「問:參禪暫有諸念不生時,其話頭便提不起,亦捺不落。其應緣時,若管帶又被古人訶斥;任之不能相續,只是動靜兩閑。如何提究,疾得相應。
- 答:參禪暫有諸念不生時。此非真不生。乃是話頭得力處耳。此得力處。不能久常。及至遇緣便打失。或被境界搖奪。自然動靜兩般。起滅不停耳。若果能用心。單在一念不生以前著力。久久純熟。一念不生。本體現前。常光了了。明暗不移。動靜一如。方為打成一片。到此應緣。不須管帶。自然任運合道。豈有古人訶斥。真無生意耶。參禪工夫。只在一念不生以前著力。如此提究。自然疾得相應。若以電光三昧為得。終落識情窠臼。」
海印僧人問:參禪時偶爾出現心念不起的狀態,此時話頭既提不起來,也按捺不下去。等到應對外界因緣時,若刻意把持心念,會被古人批評執著;如果放任不管,又無法保持無念的相續。在動與靜兩種狀態下,究竟該如何提起話頭、深入探究,才能快速與禪理相應?
這也是很多修行者的一個疑惑,當你提起覺知,看住念頭時,會感覺很空,感覺沒有念頭。但是一旦應緣接物,遇到事的時候,一般就會跟著事跑,然后忘記覺知,這個時候,就是不能相續;反之,如果在遇事時,你又刻意提起覺知,這又犯了將迎意必之病,這是助長的弊病,這種刻意的提起也是一個妄想,導致事也做不好,無法專注的去做事,所以古人就會呵斥你做錯了。這個時候,你就會感覺動的時候與靜的時候不一樣,那么動與靜兩種狀態下,究竟該如何用功呢?我們來看憨山大師是怎么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