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你要不要考慮一下我說的那個地方?”老同事趙師傅壓低聲音說道。
“什么地方?”我有些疑惑。
“就是我住的那個頤和苑,既不用雇保姆,也不用去養老院,還不會拖累孩子。”
趙師傅眼中閃過一絲神秘。
“不過有個條件...”
01
我叫張建華,今年68歲。
從工商銀行柜臺退休已經五年了。
老伴兩年前因為肺癌走了,走得很安靜,就像她活著時一樣,從不愿意給人添麻煩。
兒子張律在北京做律師,專門搞企業并購,年收入上百萬。
我一個人住在這套90年代單位分的房子里,三室兩廳,105平方米,在市中心黃金地段。
房子雖然老舊,但地段好,現在估值怎么也得280萬。
“爸,要不你來北京住吧,我給你在律所附近買套房。”
張律每次打電話都這樣勸我。
“我在這里住習慣了,哪里都不想去。”
我總是這樣回答他。
其實我心里明白,律師工作強度大,經常要出差談項目。
兒媳婦是協和醫院的主治醫師,比張律還忙。
我過去就是添麻煩。
再說,北京那房價,一平方米七八萬,他們壓力已經夠大了。
“那你雇個住家保姆吧,現在有很多專業的護工。”
張律在電話里說。
“我身體還行,用不著花那個冤枉錢。”
我嘴上這樣說,心里卻算過賬。
住家保姆一個月至少八千塊,鐘點工也要三千。
我的退休金雖然有四千五,但加上各種開銷,根本不夠。
“養老院呢?咱們市里不是有幾家條件不錯的嗎?”
“那種地方我不去,打死也不去。”
我想起前段時間去參觀過的那家“夕陽紅養老院”。
老人們坐在院子里,眼神空洞,就像在等死。
護工們忙來忙去,臉上都是職業性的假笑。
那種地方,我寧愿死在家里也不去。
我每天的生活很規律。
早上六點起床,到樓下的人民公園走一圈。
回來自己煮個白粥,配點咸菜和雞蛋。
上午看看新聞,下午到社區的老年活動中心下象棋。
晚上看電視,十點準時睡覺。
日子過得平靜,但也有些無聊。
最讓我擔心的是身體狀況。
年紀大了,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小毛病。
血壓偏高,膝關節也開始疼。
有時候半夜起來上廁所,會感到頭暈目眩。
“如果我在家里出了什么事,可能幾天都沒人發現。”
我經常這樣想,這個想法讓我感到恐懼。
銀行工作了一輩子,我最怕的就是風險。
可現在,最大的風險就是我自己。
02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一個悶熱的下午。
那天我剛吃完午飯,準備午休。
突然感到胸口一陣悶痛,就像有塊石頭壓在胸口上。
我趕緊坐下來,深呼吸幾次。
冷汗從額頭上冒出來,手心也濕漉漉的。
“不會是心臟出問題了吧?”
我心里一陣恐慌。
疼痛持續了大約十分鐘才慢慢緩解。
我想給張律打電話,但看了看時間,下午兩點,他正忙著呢。
算了,先觀察觀察再說。
接下來的幾個小時,我一直心神不寧。
每隔一會兒就摸摸胸口,生怕再次疼痛。
晚上八點,張律終于打來電話。
“爸,今天怎么樣?”
“挺好的,就是下午有點胸悶。”
我輕描淡寫地說。
“胸悶?嚴重嗎?要不要去醫院看看?”
張律的聲音立刻緊張起來。
“不嚴重,可能是天氣太熱了。”
“爸,你可別硬撐著,身體有問題一定要及時檢查。”
“知道了,你忙你的吧,別擔心我。”
掛了電話,我更加感到孤獨。
一個人生病的滋味,真的很難受。
第二天早上,我照常到公園散步。
在涼亭里遇到了老同事趙師傅。
趙師傅比我大兩歲,也是從工商銀行退休的。
以前在一個支行工作,但不是很熟。
“老張!好久不見啊。”
趙師傅主動和我打招呼。
“是啊,最近身體怎么樣?”
我客氣地回應。
“我呀,好得很!你看我這精神頭。”
趙師傅確實看起來很精神,臉色紅潤,步伐輕快。
“你還是一個人住?”
“是啊,老伴走了三年了。”
“我老伴也走了,兩年了。”
我們找了個石凳坐下來聊天。
“你是怎么保養的?看起來比我精神多了。”
我有些羨慕地問。
“這個說來話長。”
趙師傅神秘地笑了笑。
“你還是一個人在家住?”
“是啊,兒子在北京,不想過去打擾他們。”
“那你有沒有考慮過其他的養老方式?”
“什么意思?”
我有些不解。
“我說的是一種新的養老模式,既不用雇保姆,也不用去傳統養老院,還不會拖累孩子。”
趙師傅壓低聲音說。
“真有這樣的好事?”
我有些懷疑。
“當然有,我現在就住在那樣的地方。”
“在哪里?”
“南湖路那邊,叫頤和苑社區。”
趙師傅從口袋里掏出一張名片。
“這是那里的陳經理,海歸MBA,人很專業。”
我接過名片看了看:頤和養老投資公司,總經理陳思遠。
“他們是怎么運營的?”
“這個你得親自去看看才能理解。”
趙師傅說。
“老趙,咱們都這個年紀了,還賣什么關子?”
“不是賣關子,是這個模式比較新,三言兩語說不清楚。”
趙師傅認真地說。
“你在銀行工作了一輩子,應該能理解什么叫'資產盤活'吧?”
我心里一動。
在銀行工作多年,我當然知道資產盤活的概念。
但用在養老上,這還是第一次聽說。
“有時間你去看看,就說是我介紹的。”
趙師傅站起身。
“地址在南湖路288號,坐地鐵很方便。”
“真的那么好?”
“去了你就知道了。”
趙師傅拍拍我的肩膀。
“記住,先別告訴任何人,包括你兒子。”
“為什么?”
“因為這種模式還在試點階段,人滿了就不收了。”
看著趙師傅離去的背影,我心里充滿了好奇。
什么樣的養老模式需要保密?
什么樣的資產盤活能解決養老問題?
03
南湖路離我家有二十多公里。
我坐地鐵花了一個多小時才到。
出了地鐵站,按照地址找到了頤和苑社區。
這是一個新建的高檔住宅區,綠化很好,環境優美。
門口有個金屬招牌:頤和苑養老社區。
“您好,我找陳經理。”
我對門衛說。
“您是?”
門衛是個中年男人,穿著整齊的保安制服。
“我是趙師傅介紹來的,想了解一下你們的養老服務。”
“哦,趙叔的朋友啊,請進請進。”
門衛態度立刻變得熱情。
“陳經理在3號樓辦公室,我給您帶路。”
走進社區,我立刻被環境吸引了。
這里完全不像傳統的養老院。
花園里種著各種花草,修剪得很精致。
小徑曲折幽靜,還有幾個涼亭。
有老人在散步,穿著得體,神態悠閑。
“這些都是住戶?”
我問門衛。
“是的,都是退休的老干部和知識分子。”
門衛驕傲地說。
“有教授、醫生、工程師,都是有頭有臉的人。”
我心里暗暗點頭。
確實,這里的老人看起來很有素養。
他們三三兩兩地聊天,聲音不大,很有分寸。
有人在涼亭里下象棋,圍觀的人偶爾發出輕笑聲。
還有人在花園里澆花,動作細致而專注。
這種氛圍讓我感到很舒服。
“陳經理,趙叔介紹來的客人到了。”
門衛在辦公室門口敲門。
“請進。”
里面傳來一個年輕女性的聲音。
陳經理大約四十歲,穿著職業套裝,化著淡妝。
辦公室裝修得很現代,有書架、沙發、茶幾。
墻上掛著幾幅字畫,看起來很有品味。
“張叔叔,您好,我是陳思遠。”
陳經理站起來和我握手。
“請坐,我給您泡茶。”
她的舉止很優雅,說話聲音溫和。
“聽說您是趙叔的朋友,也是銀行退休的?”
“是的,工商銀行,干了三十多年。”
我坐在沙發上,打量著這個辦公室。
“我也是金融出身,以前在投資公司工作。”
陳經理給我倒了一杯茶。
“后來覺得養老產業更有前景,就轉行了。”
“能介紹一下你們的模式嗎?”
我開門見山地問。
“當然可以。”
陳經理在我對面坐下。
“我們的理念是'資產養老',讓老人的房產為自己的晚年服務。”
“具體怎么操作?”
“簡單說,就是老人把房產委托給我們管理,我們提供高品質的養老服務。”
陳經理說得很流暢。
“委托管理是什么意思?”
“就是房產證暫時存放在我們這里,我們負責打理一切事務。”
“包括什么事務?”
“房屋維護、水電繳費、如果有租金收入也由我們代收。”
陳經理解釋道。
“老人只需要安心享受養老服務就行了。”
“那費用呢?”
我問出了最關心的問題。
“月費3500元,全包。”
“全包是指?”
“住宿、餐飲、清潔、醫療、娛樂,所有生活所需。”
我心里快速算了一筆賬。
市面上的高端養老院,月費至少七八千。
住家保姆加上房租水電,也要八千以上。
3500元確實很便宜。
“能看看住宿條件嗎?”
“當然,我帶您參觀一下。”
陳經理站起身。
我們先去了6號樓的一套樣板房。
電梯直達三樓,門口有指紋鎖。
“每套房子50平方米,一室一廳一衛。”
陳經理打開門。
房間裝修簡潔現代,家具家電齊全。
有床、衣柜、書桌、沙發、電視。
廚房雖然不大,但設施完善。
衛生間有淋浴房,還安裝了扶手。
“老人可以自己開火做飯,也可以到公共餐廳用餐。”
陳經理介紹。
“餐廳有專業營養師配餐,一日三餐都不重樣。”
我們又參觀了公共區域。
一樓是餐廳和活動室。
餐廳干凈明亮,桌椅擺放整齊。
活動室有電視、書架、棋牌桌。
二樓是健身房和醫務室。
健身房有跑步機、按摩椅等設備。
醫務室配備了常用藥品和簡單醫療器械。
“我們每周都有專業醫生來體檢。”
陳經理說。
“如果有緊急情況,五分鐘就能到達市人民醫院。”
參觀完設施,我們回到辦公室。
“張叔叔,感覺怎么樣?”
陳經理問。
“條件確實不錯,但我有個疑問。”
我停頓了一下。
“這么好的條件,這么便宜的價格,你們怎么盈利?”
陳經理笑了笑。
“這就是我們的商業模式創新。”
“能具體說說嗎?”
“我們有戰略投資人,專門布局養老產業。”
“什么樣的投資人?”
“主要是一些金融機構,看好養老產業的前景。”
陳經理的回答有些模糊。
“他們為什么要投資養老?”
“您在銀行工作過,應該知道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商機。”
“這個我理解,但具體的盈利點在哪里?”
我繼續追問。
“我們的模式是規模化運營,通過管理費、服務費等多種方式盈利。”
“管理費是指?”
“就是房產托管的管理費,很少的一點點。”
我感覺陳經理在回避什么。
但表面上,一切都很合理。
04
離開頤和苑后,我心情復雜。
那里的條件確實很好,價格也很誘人。
但作為銀行退休職工,我的職業敏感告訴我,事情沒那么簡單。
回到家,我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首先,我算了一筆賬。
按照陳經理說的,每個老人月費3500元。
假如有100個老人,月收入就是35萬。
但運營成本呢?
房租、裝修、設備、人工、餐飲,每月至少要50萬。
這樣算下來,他們每月要虧損15萬。
就算有政府補貼,也不可能這么大手筆。
其次,房產托管這個環節讓我感到不安。
為什么要把房產證交給他們保管?
正常的租賃或托管,完全不需要房產證原件。
我決定利用在銀行的人脈關系,查一查這家公司的底細。
第二天,我給老同事李科長打了電話。
李科長現在在工商局工作,負責企業注冊管理。
“老張,找我什么事?”
“想讓你幫忙查個公司,頤和養老投資公司。”
“查什么內容?”
“基本信息,注冊資本,經營狀況什么的。”
“行,我下午給你回復。”
下午三點,李科長打來電話。
“老張,查到了。”
“怎么樣?”
“頤和養老投資公司,注冊資本3000萬,但實繳只有500萬。”
“法人代表是誰?”
“陳思遠,女,42歲,上海財經大學MBA。”
“還有什么?”
“經營范圍包括養老服務、物業管理、房地產咨詢。”
“有沒有什么問題?”
“暫時沒發現違規,但這家公司成立才兩年。”
“兩年能做這么大規模?”
“這個我就不清楚了,你為什么關心這家公司?”
“朋友介紹的,說是有個新的養老模式。”
“養老行業水很深,你小心點。”
李科長提醒我。
掛了電話,我又想起一個人。
老同事劉主任,現在在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工作。
我給他打了電話。
“老劉,幫我查個人的征信情況。”
“誰的?”
“陳思遠,頤和養老投資公司的法人。”
“這個需要正當理由才能查。”
“我準備和她做生意,想了解一下信用狀況。”
“好吧,我看看能不能幫你。”
第二天上午,劉主任給我回電話。
“老張,有點意思。”
“怎么說?”
“這個陳思遠,信用記錄很干凈,但資產狀況有些異常。”
“什么異常?”
“她名下有三套房產,兩輛豪車,還有大額股權投資。”
“這些資產值多少錢?”
“保守估計超過2000萬。”
“一個養老服務的從業者,哪來這么多錢?”
“這個就不知道了,可能有其他收入來源。”
我越想越覺得不對勁。
陳經理開著瑪莎拉蒂,穿著都是名牌。
辦公室裝修得像五星級酒店。
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
如果她真的是靠養老服務賺錢,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收入。
那么,錢從哪里來?
我想起趙師傅說過的“資產盤活”。
難道他們是在利用老人的房產做什么文章?
為了驗證我的猜測,我決定再去一次頤和苑。
這次,我要仔細觀察和了解更多細節。
05
我再次來到頤和苑,這次是下午時分。
告訴門衛我是來考慮入住的,他很熱情地讓我進去。
我沒有直接找陳經理,而是在社區里轉悠。
在花園里,我遇到了幾個正在聊天的老人。
“老師傅,我也在考慮住進來,能聊聊嗎?”
“當然可以,我姓李,退休前是大學教授。”
李教授看起來很和藹。
“我姓張,銀行退休的。”
“銀行好啊,我們這里有好幾個銀行退休的。”
李教授很健談。
“你們在這里住得習慣嗎?”
“挺好的,比一個人在家強多了。”
“費用怎么樣?”
“月費3500,很劃算。”
李教授說。
“我聽說需要把房產證交給他們保管?”
“是的,簽個托管協議就行了。”
李教授的語氣有些不自然。
“你們不擔心嗎?”
“擔心什么?”
“房產證是很重要的證件啊。”
我試探性地問。
“這個...”
李教授猶豫了一下。
“陳經理說是為了更好地管理我們的資產。”
“具體怎么管理?”
“她說可以幫我們出租房子,收取租金補貼養老費用。”
“你的房子出租了嗎?”
“還沒有,陳經理說現在市場不太好。”
我心里暗暗記下這個信息。
又和幾個老人聊了聊,發現他們的情況都差不多。
房產證都交給了陳經理,但房子都沒有出租。
而且,大家對這個托管協議的具體條款都不太清楚。
“協議我們也看不太懂,都是一些法律條文。”
王醫生說。
“陳經理解釋說是正常的委托管理手續。”
“你們有律師朋友幫忙看過嗎?”
“沒有,陳經理說這是標準格式,很多地方都在用。”
我越聽越覺得有問題。
房產委托協議是很復雜的法律文件,絕對不能隨便簽。
晚上時分,我找了個借口留在社區里。
說是想體驗一下這里的夜生活。
陳經理同意了,給我安排了一間客房。
“張叔叔,今晚好好感受一下我們的服務,明天再做決定。”
晚飯確實很豐盛。
三菜一湯,營養搭配合理。
餐廳里的老人們用餐很文明,交談聲音不大。
飯后,大家一起在活動室看電視、下棋。
氣氛很溫馨,像個大家庭。
十點鐘,老人們陸續回房休息。
我也回到客房,但并沒有睡覺。
我在等待一個機會。
半夜十一點多,我聽到樓下有電話鈴聲。
應該是陳經理的辦公室。
我悄悄起床,躡手躡腳地走到樓梯間。
辦公室的燈還亮著,里面傳來陳經理的聲音,說話的內容卻讓我心頭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