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員說:“沒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p>
樹立辯證思維,提升我們的辯證思維能力,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并承認:在自然界,在人類社會,在人的思維領域,無時沒有矛盾,無時沒有矛盾。并且在此過程中,會讓我們變得如教員一樣更加的豁達!
一、矛盾的普遍性與絕對性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矛盾普遍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領域,矛盾具有普遍性與絕對性:
- 一切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無不存在矛盾,這就是“事事有矛盾”。
- 每一事物的發展,從頭到尾,都存在著矛盾,這就是“時時有矛盾”。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這個社會上,不存在沒有矛盾的事物,不存在沒有矛盾的過程。只要有事物,就會有矛盾存在其中,就會有矛盾在運行。
教員說:“差異就是矛盾。”“矛盾即是運動,即是事物,即是過程,也即是思想。否認事物的矛盾就否認了一切。”
為何先讓大家理解到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呢?
因為只有我們理解了矛盾,才能理解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只有樹立普遍矛盾的思維,才能讓我們更好地,以更平靜,更通透的心態,去看待人生,看透社會,才能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生活。
舉個例子:1963年,教員與護士長吳旭君曾就生命的歷程——生、老、病、死展開了一場討論。
吳旭君護士長對于談及死亡的話題顯得有些抵觸,她輕聲提醒教員避免提及這類不吉利的言辭。
然而,教員微笑著回應,表示自己深信辯證法的真諦,故而坦然接受生命的終結。他以一種輕松幽默的方式說道:“倘若有朝一日我離去了,咱們不妨辦場慶祝會。護士長,你可得精心打扮,帶著滿臉的笑容和春風得意之態來參加,還得大大方方地上臺致辭呢?!?br/>護士長聞言,一臉困惑地問:“那……我該說些什么好呢?”
教員哈哈大笑,答道:“你就這樣說:‘各位同志,今天我們這聚會,是一場意義非凡的勝利之會。某某同志雖然離我們而去了,但我們是在慶祝辯證法的一次勝利。他的離去是順應自然規律的,試想,若世間無生死輪回,從孔夫子那個時代算起,這地球恐怕早已不堪重負了。這便是新陳代謝,正如古詩所云,“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此乃世間萬物發展的必然法則。’”
教員接著又說:“我生前愛吃魚,等我走后,就把我火化了吧,把骨灰撒入長江,讓那些魚兒享用。你就對魚兒們說:‘魚兒啊,某某來向你們賠罪了。他生前享用了你們的身體,現在輪到你們享用他的了,希望你們吃了之后長得肥壯,更好地為人民服務,這便是物質不滅的真理。’”
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員是一個看透生死的超脫哲學家。有生就有死,有死才有新的生。教員不回避死的問題,豁達地看待死亡,這是他堅持矛盾普遍性獲得的人生智慧。
人的生命本身,就是矛盾的存在。在《矛盾論》中,教員還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話:“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個瞬間是它自身,但卻又是別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體和過程本身中的不斷地自行產生并自行解決的矛盾;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來到?!?/p>
人終歸是要死的,人注定向死而生,只看到生命的“生”,看不到生命的“死”,就是否定矛盾,否定規律。
生命因有矛盾而存在,沒有矛盾,生命也就停止。每一個生命,都蘊含著生與死的矛盾,蘊含著有與無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