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長河中,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夢想和事業奮斗著,然而,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們如何才能脫穎而出,實現自己的抱負呢?——答案或許就在于“激進”二字。
生在東大,搞事業,就是要激進起來!
一、誤讀東大:揭開“保守表象”下的激進內核
或許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東大是一個保守的ZF,但實則不然。東大其實是一個非常激進的ZF,只是這種激進往往被表面的穩重所掩蓋,讓所有人都誤以為它是保守的。
東大做事有一個明確的底線準則,那就是不能以破壞社會穩定為代價。在這個基礎之上,其實無論是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還是產業開發,東大都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激進態度,從來不怕保守勢力。
比如,我們以銀行業為例,2002年央行大額支付系統上線,2013年移動支付爆發,2022年數字人民幣試點覆蓋23個地區。當西方還在為是否禁用現金爭論時,東大已建成全球最先進的電子支付體系。
可還是有很多人老是說咱們的銀行系統保守,是支付寶和馬云改變了銀行。實際上,這其實是一個誤解。改變銀行的底層邏輯并非馬云或支付寶,而是咱媽想要改變,所以才讓支付寶等民營企業參與其中,而不是支付寶參與其中從而改變了銀行系統。
網絡支付和移動網絡并非咱們首創,國外的亞馬遜、谷歌、蘋果等一大堆公司都擁有先進的技術和經驗,但為何它們改變不了美聯儲和美國銀行系統?因為那真的需要一種腦洞大開的勇氣和決心。
一個國家銀行系統的改變,底層邏輯在于國家成立了結算中心,建立了互聯網結算體系。這個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也是最重的投資和基礎建設。支付寶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它接入了銀行體系,得到了咱媽的支持和認可。鑄幣權是公權力,是國家信用擔保出來的結算憑據,就憑一個小小的企業是沒有這個能力的。
除此之外,咱們的鐵路建設、新能源產業、汽車工業、半導體、軟件工程等等,其實都是非常激進的改革。東大在這些領域展現出了極強的決心和執行力,不斷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
比如:三峽大壩既有抵御百年洪峰的壩體(穩定),又安裝世界最大的水輪機組(激進);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十年迭代12個版本;光伏產業技術標準每年更新 ;5G基站建設速度讓愛立信高管驚呼"中國時間"……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這些領域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態勢和龐大規模。那些認為咱媽保守的人,往往忽視了"制度性激進"的特質——用國家力量突破路徑依賴,在戰略領域實施"飽和式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