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資料來源:《大智度論》《華嚴經》《地藏經》
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內容來源于佛經記載與傳統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古人云:"誠則靈,不誠則不靈。"
在佛門中,供養三寶本是積累功德的殊勝法門。
然而為何有些人虔誠禮拜,供桌上的水果卻屢屢腐爛變質?
這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因果奧秘?
《大智度論》中記載,供養有上中下三品,非僅在于供品豐厚,更在于供養者的心境是否清凈。
古時有位修行多年的道長,曾遇到一位求法者,此人每每供佛,水果必壞,香火不旺,困惑不已。
道長觀其面相,發現此人雖有善根,卻業障深重,正是所謂"七殺"纏身之人。
這"七殺"并非指殺生之業,而是指貪、嗔、癡、慢、疑、邪見、惡口七種惡業的集合。當一個人被這七種惡業纏縛時,即便表面虔誠,內心卻如濁水,如何能感得清凈的果報?那么,這位道長究竟發現了什么驚人的內幕?
話說唐代貞觀年間,終南山下有一座古剎,名曰慈恩寺。寺中住著一位德高望重的智慧道長,法號凈空。凈空道長不僅精通佛法,更善觀人心,遠近聞名。
這一日,一位中年商人名叫李承運,匆匆趕到寺中。李承運經營絲綢生意,家財萬貫,平日里也算是個虔誠的佛教徒,每月都會到各大寺廟燒香拜佛,供養三寶。
可是近來,李承運遇到了一件怪事。每當他到寺廟供養時,無論帶的是多么新鮮的水果,總是在供桌上放不了多久就開始腐爛。有時甚至剛擺上去,不到一炷香的時間,蘋果就發黑,梨子就軟爛,桃子上竟然生出了蟲子。
起初,李承運以為是水果本身的問題,便特意挑選最好的果品。可奇怪的是,同樣的水果,別人供養時完好無損,唯獨到了他這里就是不行。更讓他困惑的是,不僅水果如此,連帶去的鮮花也很快枯萎,香火也總是忽明忽暗,仿佛有什么不潔之物在干擾。
李承運心中惶恐,生怕是自己做了什么得罪神佛的事情。他輾轉打聽,才聽說終南山慈恩寺的凈空道長有著非凡的智慧,能夠洞察人心,解釋種種怪異現象。
來到寺中,李承運見到凈空道長,連忙跪下訴說自己的困惑:"大師,弟子虔誠禮佛多年,可為何每次供養,水果都會莫名腐爛?是不是弟子哪里做錯了什么?"
凈空道長靜靜地看著李承運,目光如水般清澈,卻又似乎能看透人心最深處的秘密。他緩緩開口:"施主可知,供養之道,非在外相,而在內心。你且起來,讓老衲細細觀察。"
李承運依言站起,凈空道長圍著他走了一圈,時而點頭,時而皺眉。良久,道長嘆了一口氣:"施主,你雖有供養之心,卻被'七殺'纏身,難怪供品不受。"
"七殺?"李承運一臉迷茫,"大師,什么是七殺?"
凈空道長示意李承運坐下,開始為他詳細解釋:"所謂七殺,并非指殺生之業,而是指七種能夠殺滅功德、障礙修行的惡業。這七種惡業分別是:貪心、嗔恨、愚癡、傲慢、疑慮、邪見、惡口。"
"施主表面雖然虔誠,但內心深處卻被這七種惡業所纏縛。你做生意時,是否常常貪圖過分的利潤,甚至不擇手段?"凈空道長的第一個問題,就讓李承運臉色一變。
李承運確實在生意場上手段頗多,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經常會壓低工人的工錢,或者以次充好,欺騙客戶。他原本以為這些都是生意場上的正常手段,沒想到在凈空道長眼中,這些都是貪業。
"再者,施主是否經常因為一些小事就大發雷霆,對家人、下屬惡言相向?"凈空道長繼續問道。
李承運又是一驚。他確實脾氣暴躁,在家中對妻子孩子經常大呼小叫,在商鋪里對伙計們也是嚴厲苛刻,動不動就破口大罵。這些在他看來都是管理的必要手段,卻不知這正是嗔恨業。
凈空道長繼續一一指出李承運身上的問題:他雖然讀過一些書,但對佛法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以為只要多燒香多拜佛就能得到保佑,這是愚癡業;他自恃家財萬貫,在人前總是趾高氣揚,看不起那些貧苦的人,這是傲慢業。
他雖然信佛,但內心深處總是懷疑因果報應是否真實存在,這是疑慮業;他認為只要有錢有勢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不相信善惡有報,這是邪見業;他平日里喜歡傳播一些是非長短,說三道四,這是惡口業。
聽完凈空道長的分析,李承運如醍醐灌頂,冷汗直流。他萬萬沒想到,自己以為的正常行為,竟然處處都在造惡業。
"大師,那為什么這些惡業會導致供品腐爛呢?"李承運不解地問。
凈空道長微微一笑:"《華嚴經》云:'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心中充滿了這七種惡業,就如同一池濁水,如何能倒映出清凈的月亮?供養時,你表面虔誠,內心卻污濁不堪,這種矛盾的狀態,自然會在外相上有所體現。"
"水果之所以腐爛,正是因為你內心的腐敗氣息感染了供品。《地藏經》中說:'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圣道。'你的惡業如此深重,即便是供養諸佛,也難以感得清凈的果報。"
李承運聽后,心中既驚又怕:"那我該怎么辦?是不是從此就不能供養了?"
凈空道長搖頭:"供養本身是好事,關鍵是要先凈化自己的內心。佛經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屠夫每天殺生無數,但他也經常到寺廟燒香拜佛。
有一天,他問一位高僧:'大師,我雖然殺生,但也虔誠拜佛,為什么總是噩夢連連,生意也不順利?'高僧告訴他:'你一邊造惡業,一邊求功德,就如同一邊往水里撒石灰,一邊希望水變清澈,如何可能?'"
這個比喻讓李承運深有感觸。他明白了,要想真正得到供養的功德,必須先改變自己的心性,消除這些惡業。
但是,凈空道長話鋒一轉:"不過,消除這七殺惡業,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佛門中有專門針對此類情況的法門,但這個法門..."
說到這里,凈空道長忽然停了下來,眼中閃過一絲深邃的光芒。
他看著李承運,良久才緩緩說道:"此法門極為殊勝,乃是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為文殊菩薩所說,專門用來對治七殺惡業。
但這個法門的精髓,卻不是隨意可以傳授的。"
李承運急切地問:"大師,什么法門如此神奇?求您開示!"
凈空道長微笑不語,只是指向寺中大雄寶殿的方向:"施主若真有誠心,明日黎明時分,到大殿中自有分曉。
這個法門關乎著無數被七殺纏身之人的解脫之道,其中的奧秘。
足以讓你徹底明白為何水果會腐爛,更能讓你從根本上轉變命運。"
說罷,凈空道長便起身離去,留下滿心疑惑的李承運。這究竟是什么樣的法門?為何如此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