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江州市的初夏,空氣中彌漫著梔子花淡淡的甜香。
對于張淑雅來說,這個城市最讓她安心的角落,便是她一手操持起來的那個家。
一個典型的三口之家,不算大富大貴,卻也溫馨舒適。
丈夫陳浩是一家大型建筑公司的項目經理,常年在外地奔波,項目一個接一個,像是永不停歇的陀螺。
家,對他而言,更像是一個短暫的驛站,充滿了妻兒的溫情,也充滿了聚少離多的無奈。
張淑雅對此早已習慣。
從兒子林偉咿呀學語,到如今長成一個挺拔的少年,大多數時候,都是她一個人陪伴在側。
她將自己全部的精力與愛,都傾注在了這個家中,尤其是兒子林偉身上。
林偉是她的驕傲,是她生活的重心,也是她對抗丈夫常年缺席所帶來的孤寂的全部慰藉。
林偉從小就懂事,體諒母親的辛勞。
他不像其他孩子那般頑皮淘氣,反而多了一份同齡人少有的沉靜與專注。
街坊鄰里都夸張淑雅有福氣,養了這么一個省心又爭氣的兒子。
每當這時,張淑雅總是笑得合不攏嘴,眼角的細紋里都盛滿了自豪。
“媽,爸今天打電話回來了嗎?”傍晚,林偉放學回家,放下書包,習慣性地問道。
張淑雅正在廚房忙碌著,聞言,探出頭來,語氣輕松地說:“打了,說項目進展順利,下個月中旬能回來一趟,待個三四天。”
林偉“哦”了一聲,語氣里聽不出太多的波瀾。
對于父親的來去匆匆,他早已習以為常。
在他的記憶里,父親的形象總是與行李箱、匆忙的親吻和電話那頭疲憊卻溫和的聲音聯系在一起。
母親,才是他生活中那個最堅實、最溫暖的依靠。
張淑雅端出最后一盤菜,香氣瞬間溢滿了整個餐廳。
“快洗手吃飯,今天做了你最愛吃的糖醋排骨。”她柔聲催促著,目光始終不離兒子英俊的臉龐。
燈光下,林偉的眉眼像極了年輕時的陳浩,卻又多了幾分母親的秀氣。
飯桌上,母子倆聊著學校的趣事,聊著林偉的學業。
張淑雅總是能精準地捕捉到兒子情緒的細微變化,給予最及時的關懷和鼓勵。
她覺得,只要兒子好,她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丈夫雖然常年不在家,但家里的經濟條件還算優渥,她不用為生計發愁,可以全心全意地培養兒子。
她希望林偉將來能考上一所好大學,有一份體面的工作,過上比他們這一輩更安穩、更幸福的生活。
這是她作為母親,最樸素也最執著的愿望。
而陳浩,每次風塵仆仆地從外地回來,看到整潔的家,看到妻子溫柔的笑容和兒子日益挺拔的身影,心中總是充滿了愧疚與感激。
他知道,這個家虧欠妻子太多,也虧欠兒子太多。
他只能用更努力的工作,為這個家提供更堅實的物質基礎,作為一種補償。
只是他未曾深想,這種補償,是否真是妻兒內心深處最渴求的東西。
夜深人靜,張淑雅常常會站在陽臺上,看著窗外城市的點點燈火,思念遠方的丈夫,也暢想著兒子的未來。
她覺得生活就像一盤精心烹制的菜肴,雖然準備的過程有些辛勞,但只要用心,總能品嘗到甘美的滋味。
她堅信,她的幸福,就在這日復一日的平淡與守護之中。
02
林偉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
從小學到初中,他的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各種獎狀和證書幾乎貼滿了他的書房墻壁。
他是老師眼中的得意門生,同學眼中的學習榜樣。
張淑雅每次去參加家長會,都會成為其他家長羨慕的對象。
那種被認可、被稱贊的感覺,讓她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化為了甘甜。
進入高中后,學業壓力陡然增大,但林偉依舊表現出色。
他不僅理科成績優異,文科也同樣拔尖,是個難得的文理兼修的好苗子。
班主任不止一次對張淑雅說:“林偉這孩子,只要穩住,將來考個重點大學,比如京州的華清大學或者海城的復旦大學,都是很有希望的。”
每當聽到這樣的話,張淑雅的心就像被蜜糖浸泡過一樣,甜滋滋的。
她對兒子的未來充滿了無限的憧憬。
她會細致地為林偉準備營養均衡的一日三餐,會在他學習到深夜時悄悄送上一杯熱牛奶,會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條,不讓他為任何雜事分心。
她會仔細研究各個名牌大學的招生簡章,了解它們的優勢專業和歷年分數線,甚至開始規劃將來去哪個城市陪讀。
林偉的未來,已經成了她人生規劃中最重要的藍圖。
陳浩每次回家,看到兒子滿墻的獎狀和優異的成績單,自然也是與有榮焉。
他會拍著兒子的肩膀,用他略顯粗獷的方式表達著贊許:“好小子,真給爸長臉!以后想學什么,想去哪里,爸都支持你!”
但張淑雅總覺得,陳浩的驕傲,更多的是一種結果式的認同,他并不完全理解這背后,兒子付出了多少努力,她又傾注了多少心血。
比如,林偉高一那年參加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為了攻克一個難題,連續幾天都只睡四五個小時,眼睛里布滿了血絲。
張淑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卻只能默默地做好后勤保障,在精神上給予鼓勵。
這些細微的過程和情感,是遠在千里之外的陳浩難以切身體會到的。
“淑雅,這些年辛苦你了。”陳浩有時也會在夜深人靜時,摟著妻子,帶著幾分愧疚說道。
“只要小偉好,我就不辛苦。”張淑雅總是這樣回答。
她的生活,似乎已經和兒子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
兒子的成功,就是她的成功;兒子的快樂,就是她的快樂。
她沉浸在這種付出與收獲的循環中,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感。
她甚至覺得,丈夫的常年缺席,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成全了她和兒子之間這種密不可分的情感聯結。
沒有了丈夫在家庭教育上的過多干預,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全心全意地塑造和培養她心目中完美的兒子。
她享受著這種主導權,也享受著兒子對她毫無保留的依賴和信任。
高一的期末考試,林偉再次以年級第一的成績,為這一學年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暑假里,張淑雅帶著林偉去了一趟南方旅游,那是她早就答應兒子的獎勵。
看著兒子在陽光下燦爛的笑臉,張淑雅覺得,這是她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
她相信,只要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幸福一定會常伴左右。
03
然而,平靜的生活總會在不經意間泛起漣漪。
當林偉升入高二,那種張淑雅熟悉的、一切盡在掌握的感覺,開始悄然發生了變化。
最初的跡象并不明顯。
林偉的話似乎比以前少了一些,放學回家后,除了做作業,他待在自己房間的時間也變長了。
以前,他總會和張淑雅分享學校里的新鮮事,但現在,他似乎更愿意獨處。
張淑雅以為是學業壓力增大了,畢竟高二是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功課難度和數量都有所增加。
她并沒有太在意,只是在生活上更加細心地照料他。
直到有一天,班主任老師給張淑雅打來了電話。
電話里,老師的語氣有些委婉,但表達的意思卻很明確:林偉最近上課有些心不在焉,偶爾還會走神,月考成績也出現了一些波動,雖然依舊優秀,但和他平時的頂尖水平相比,有了不小的下滑。
張淑雅的心一下子提了起來。
她太了解自己的兒子了,林偉向來專注自律,這種情況非常反常。
放下電話,她立刻走進林偉的房間,想和他好好談談。
面對母親的詢問,林偉起初支支吾吾,眼神閃躲。
在張淑雅的一再追問下,他才漲紅了臉,低聲承認自己喜歡上了同班的一個女生,那個女生叫李婷。
“早戀”這兩個字像一塊巨石,猛地砸在了張淑雅的心頭。
她不是那種完全不通情理的母親,也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情竇初開是正常現象。
但林偉不一樣,他是要考華清、考復旦的,學業是頭等大事,怎么能在這么關鍵的時候分心呢?
張淑雅努力控制著自己的情緒,試圖用平和的語氣和兒子溝通。
“小偉,媽媽知道你長大了,有喜歡的人很正常。但是你現在是高二,正是學習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談戀愛,會影響學習的。你看,老師都說你成績下滑了。”
“媽,我知道,但是……我和李婷是互相喜歡的,我們會一起努力學習的。”林偉試圖辯解,聲音里帶著一絲委屈和不被理解的失落。
“一起努力?說得輕巧!感情的事情最是耗費心神,你們這個年紀,哪里懂得控制?”張淑雅的語氣不知不覺強硬了起來,“你現在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習,其他的事情,等考上大學再說!”
母子倆的談話不歡而散。
林偉覺得母親不理解他,而張淑雅則滿心焦慮,生怕兒子因為這件事耽誤了前程。
接下來的日子,家里的氣氛變得有些沉悶。
林偉雖然表面上答應母親會以學業為重,但情緒明顯低落了許多。
他不再像以前那樣和母親分享心事,常常一個人鎖在房間里發呆,學習成績也再沒能回到之前的巔峰狀態,甚至有繼續下滑的趨勢。
張淑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她試過苦口婆心地勸說,也試過嚴厲地禁止,但效果都不理想,反而讓母子關系變得有些緊張。
林偉陷入了一種低谷,整個人都顯得無精打采,對學習也失去了往日的熱情。
就在張淑雅一籌莫展之際,她突然想到了一個辦法。
既然問題出在兩個孩子身上,不如和對方的家長溝通一下,看看能不能共同想辦法解決。
她通過老師要到了李婷父親李明遠的聯系方式。
李婷是單親家庭,從小跟著父親長大。
張淑雅懷著忐忑的心情撥通了李明遠的電話,說明了來意。
出乎她意料的是,李明遠非常通情達理。
他表示自己也察覺到女兒最近有些異樣,也擔心孩子因為感情問題影響學業。
兩人約定找個時間面談。
見面的地點約在一家安靜的咖啡館。
李明遠是一位看起來儒雅斯文的中年男人,言談舉止都很得體。
張淑雅將自己的擔憂和盤托出,李明遠耐心地傾聽著,時不時點點頭。
“張女士,您的心情我非常理解。”李明遠開口說道,“青春期的孩子,情感萌動是很正常的。我們做家長的,既不能粗暴地壓制,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關鍵在于引導。”
李明遠的話,讓張淑雅焦慮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
她覺得找到了可以共同面對問題的人。
“那李先生,您覺得我們應該怎么辦?”張淑雅懇切地問道。
“這樣吧,”李明遠沉吟片刻,“我先和林偉聊聊,也和我女兒李婷聊聊。有時候,換個角度,由異性家長或者說,由一個相對不那么直接關系到他成績壓力的人去溝通,效果可能會好一些。”
張淑雅覺得這個提議很有道理。
她對李明遠充滿了感激。
幾天后,李明遠主動約了林偉。
他們并沒有選擇在家里或者學校這種嚴肅的場合,而是在一個籃球場。
李明遠年輕時也喜歡打籃球,他和林偉一起投了幾個球,氣氛很快輕松下來。
李明遠沒有像張淑雅那樣一上來就談學習、談成績,而是從自己的經歷談起,聊起了年輕時的夢想和困惑。
他告訴林偉,喜歡一個人是美好的事情,但真正的喜歡,是希望對方變得更好,也讓自己變得更好。
他沒有否定林偉的感情,而是引導他思考,如何平衡好當下的情感和未來的發展,如何將這份喜歡轉化為共同進步的動力,而不是彼此的拖累。
“你們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為自己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李明遠語重心長地說,“只有你們都變得足夠優秀,將來才有更多的選擇權,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幸福。如果因為一時的情感,影響了學業,將來回過頭看,會不會覺得遺憾呢?”
這次談話持續了很久。
林偉一直默默地聽著,眼神從最初的迷茫,漸漸變得清澈起來。
李明遠的話,像一縷春風,吹散了他心頭的陰霾。
他沒有感受到被指責的壓力,反而感受到了一種被理解和尊重的溫暖。
從那以后,林偉像變了一個人。
他不再消沉,重新找回了學習的動力。
他和李婷之間似乎達成了一種默契,兩人不再像以前那樣偷偷摸摸,反而會一起在圖書館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
林偉的成績也開始穩步回升。
張淑雅看到兒子的轉變,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
她對李明遠充滿了感激,覺得這位父親不僅有智慧,更有難得的同理心。
因為這件事,兩家人的關系也變得融洽起來。
張淑雅常常想,如果不是李明遠的幫助,她真不知道該如何將兒子從那個低谷中拉出來。
這件事,也讓她對“早戀”這個問題的看法,有了一些潛移默化的改變。
她開始明白,有時候,疏導比壓制更為重要。
04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
轉眼間,林偉已經步入了高三的門檻。
這一年,對他而言,是沖刺未來的決戰之年;對他而言,也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他即將迎來自己十八歲的生日,正式步入成年人的行列。
經過高二那段小小的波折以及李明遠的悉心引導,林偉變得更加成熟和穩重。
他和李婷的感情,也從最初青澀的萌動,轉化為一種相互激勵、共同進步的良性關系。
兩人約定,要一起考上理想的大學,在更廣闊的天地里,再續美好的青春篇章。
看到兒子重新煥發了學習的熱情,并且在情感上也找到了一個積極的平衡點,張淑雅倍感欣慰。
對于李明遠,張淑雅心中始終懷著一份深深的感激。
她覺得,這位父親不僅幫助林偉走出了困境,也給她這個焦慮的母親上了生動的一課。
因此,在林偉十八歲生日這個重要的日子,張淑雅特意做了一個決定——邀請李婷和她的父親李明遠一起來家里,為林偉慶祝生日。
這個決定,也悄然透露出張淑雅心態上的轉變。
她不再視兒子的戀情如洪水猛獸,而是開始以一種更為開放和包容的心態來看待。
她希望通過這個舉動,表達對李明遠的謝意,也讓孩子們感受到來自長輩的理解與祝福。
生日當天,張淑雅精心準備了一桌豐盛的菜肴。
陳浩依舊因為外地項目緊張,無法回家,只是提前打來了電話,祝兒子生日快樂,并承諾等項目結束,一定好好補償。
對于丈夫的缺席,張淑雅和林偉都已經習以為常,雖然心中難免有些小小的失落,但也被眼前的熱鬧氣氛沖淡了不少。
傍晚時分,李明遠帶著女兒李婷準時到來。
李婷給林偉準備了一套他心儀已久的物理競賽習題集作為禮物,而李明遠則送上了一支精致的鋼筆,寓意著希望他在未來的人生書寫中,能夠一帆風順,前程似錦。
餐桌上,氣氛溫馨而融洽。
張淑雅熱情地招呼著客人,李明遠則像一位慈愛的長輩,不時和林偉、李婷聊著學習和未來的規劃,言語中充滿了鼓勵與期許。
林偉和李婷在長輩面前,雖然略帶幾分羞澀,但也顯得大方得體。
看著兒子臉上洋溢著的笑容,張淑雅覺得,這個生日過得很有意義。
晚飯后,李婷和李明遠起身告辭。
張淑雅和林偉將他們送到門口。
“李先生,今天真是太感謝您能來。”張淑雅誠懇地說道。
“張女士客氣了,林偉這孩子很優秀,將來一定大有作為。”李明遠笑著回應,“孩子們能互相鼓勵,共同進步,是我們做家長最愿意看到的。”
送走了客人,張淑雅拉著林偉回到客廳。
她從臥室里取出一個包裝精美的禮盒,鄭重地遞到兒子面前。
“小偉,這是媽媽送給你的十八歲成人禮。”張淑雅的眼眶微微有些濕潤,聲音也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激動,“你長大了,成年了,媽媽為你感到驕傲。”
林偉接過禮盒,心中充滿了好奇與期待。
他知道,母親為他的成長付出了太多太多。
這份成人禮,一定也承載著母親沉甸甸的愛與期望。
他輕輕打開禮盒,當看清里面的東西時,臉上露出了驚訝的表情,眼神中閃過一絲復雜的情緒,或許是驚喜,或許是意外,又或許,還有一絲不易察覺的、莫名的情緒。
張淑雅微笑著看著兒子,眼神中充滿了母性的光輝。
她覺得自己為兒子做了一件非常重要且正確的事情,這份特殊的成人禮,是她深思熟慮后,給予兒子邁向獨立人生的一個重要支持。
她相信,這份禮物,將會對兒子的未來,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她并不知道,這份她自認為充滿愛意的“成人禮”,會在不久的將來,掀起怎樣驚濤駭浪。
05
林偉十八歲生日的溫馨與熱鬧,如同投入湖面的一顆石子,蕩起的漣漪很快便在緊張的高三復習節奏中漸漸平復。
日子一天天過去,距離高考越來越近,家里的空氣中似乎也彌漫著一種無形的壓力。
張淑雅更加小心翼翼地照顧著兒子的飲食起居,努力為他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學習環境。
幾天后,一個周末的傍晚,陳浩拖著疲憊的身體,從外地出差回來了。
他比原計劃提前了兩天,因為項目上的一個重要節點順利完成了,他想給妻兒一個驚喜,也想趁機在家好好休息一下。
“我回來了!”陳浩打開家門,將行李箱放在玄關,聲音中帶著一絲如釋重負的輕松。
“哎,老陳,你回來啦!”張淑雅聞聲從廚房里出來,臉上露出了有些意外的笑容,“不是說還要兩天嗎?”
“事情提前辦完了,就趕緊回來了。”陳浩換上拖鞋,走進客廳,習慣性地環顧了一下四周。
家里一如既往的整潔干凈,窗明幾凈,空氣中還飄散著淡淡的飯菜香味。
他走到沙發旁,將公文包隨手放下,然后走進了主臥室,準備先沖個澡,洗去一路的風塵。
主臥室同樣收拾得井井有條,床鋪平整,衣物也都各歸其位。
陳浩拉開衣柜,取了換洗衣物,轉身準備去浴室。
就在這時,他的目光無意間掃過床頭柜旁的垃圾桶。
那是一個小巧的藤編垃圾桶,平時主要用來裝一些紙屑等雜物。
此刻,垃圾桶里干干凈凈,似乎是剛剛清理過。
然而,就在這幾乎空無一物的垃圾桶底部,卻孤零零地躺著一個揉成一團的紙團。
陳浩的眉頭微微皺了一下。
他有些輕微的潔癖,對于這種“漏網之魚”總是有些在意。
而且,一個剛剛清理過的垃圾桶里,怎么會突兀地出現這樣一個紙團呢?
這讓他感到一絲好奇。
他彎下腰,伸手將那個紙團撿了起來。
紙團不大,捏在手里輕飄飄的。
他下意識地想將它扔進客廳的大垃圾桶里,但鬼使神差地,他停住了動作。
一種莫名的直覺,讓他想打開這個紙團看一看。
或許是因為常年在外負責項目的緣故,陳浩養成了心思縝密的習慣,對一些反常的細節會比較敏感。
這個孤獨的紙團,在此刻顯得有些不同尋尋常。
他走到窗邊,借著黃昏從窗外透進來的最后一縷光線,慢慢地將那個被揉得皺巴巴的紙團展開。
紙張很薄,似乎是什么票據或者說明書的一角。
隨著紙團被一點點撫平,上面的字跡也逐漸清晰起來。
看清上面的文字后,陳浩的呼吸猛地一滯,臉上的血色瞬間褪得干干凈凈,變得一片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