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 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故事,非封建迷信,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旨在修心明性,啟迪智慧,請讀者朋友注意辨別。
很多人持咒念經多年,卻始終感受不到所謂“心光”的顯現,不禁疑惑:是否方法錯了?是否因果未熟?而在佛教史上,鳩摩羅什臨終所傳的三句真言,恰恰揭示了一個被多數修行者忽視的核心問題——持咒之前,心未調,念未凈,身未歸位,法雖至亦難得其益。這三句短語表面是愿文,實則是調整心識、接通覺性的密鑰,若不用心參透,就算咒念千遍,也可能隔靴搔癢。真正的修行,從對這三句話的理解開始。
一、
春寒未退,長安城內的逍遙園卻悄然陷入肅穆。東晉弘始十五年,西域高僧鳩摩羅什臥榻已三月,氣息奄奄,卻每日神光不減。弟子僧肇幾乎寸步不離地守在床前,卻發現一個奇怪現象——師父常在昏沉之間低聲念著“心光”二字,眼神中卻不見釋然,反而隱隱帶著焦灼。
“師父,”僧肇終于按捺不住,輕聲試探,“心光,是指禪定中見光,還是……佛性本明?”鳩摩羅什睜眼一瞬,卻只是搖頭輕笑,沒有回答。那笑容,不是輕蔑,而像是看穿了什么。
僧肇心中越發不安。他自負博通經論,又是大師親授弟子,竟也無法從《楞嚴經》《大智度論》中推導出“心光”真正所指。他翻遍經卷,始終找不到那三字確切出處。夜間,他悄然對僧叡言道:“師父口中的‘心光’,恐不在經文之中。”
第二日清晨,鳩摩羅什略有精神,忽然喚來僧肇,語氣鄭重:“你持楞嚴咒多年,可曾見心光?”僧肇一愣,搖頭。鳩摩羅什嘆息:“若無心光,咒再靈驗,不過繞耳空音。”他說這句話時,聲音微弱,卻句句砸入僧肇的識海。
《維摩詰經》有言:“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可若識未明,即使千遍真言,也難得實益。鳩摩羅什顯然想傳授一法,可遲遲未說,仿佛顧慮重重。
夜晚更深,弟子們輪流探病。姚興王特派醫者診脈,皆說已無回天之力。鳩摩羅什卻笑說:“肉身無常,法語猶在。”他說完后,又轉向僧肇,說出一句令人心懸的話:“明日,念咒前,記得先持三句,心光或可現。”“三句是什么?”僧肇追問。“明天告訴你。”鳩摩羅什合眼入眠,拒絕再言。這一句“明天告訴你”,讓僧肇幾乎一夜未眠。他腦中翻涌各種真言口訣、咒印口訣,皆不吻合“心光”之說。到底是哪三句?為何比楞嚴咒還要緊要?
天微亮,僧肇便早早凈身焚香,再次赴榻。可這一日,姚興親自來訪,大師精神一振,卻始終未再提那三句話。僧肇焦慮如焚。到了第三日,鳩摩羅什氣息已近沉寂,眉目之間卻依舊清明。他揮手示意僧肇靠近,終于低聲說出三句話:
“愿我此心如虛空。”“愿我此念同法界。”“愿我此身即是佛。”三句話,短短二十字,說完后,鳩摩羅什閉眼再無聲息。僧肇當下跪地叩首,涕淚俱下。他不知道,這三句,看似簡單,卻是鳩摩羅什一生翻譯經藏、修證實相后的最后提煉;是所有語言文字之外的核心傳法。
而最吊詭的是,三日之后,鳩摩羅什荼毗,大火焚身,骨化灰燼,唯舌不壞,晶瑩如玉。這正應了他昔日誓言:“若我所說皆真實語,死后舌不焦爛。”眾弟子此刻終于意識到,那三句話不僅是口訣,更是鑰匙,開啟心光的門,藏在念咒之前,隱于語言之后。但問題隨之而來:這三句話究竟該怎么用?只是誦念,還是配合法門?而“心光”一詞,是否人人可見?還是僅限傳承弟子?線索雖已顯現,可謎團卻剛剛開始顯影。
二、
僧肇反復咀嚼那三句短語,卻越念越疑。句句聽似尋常,卻句句穿透心底。他不明白,為何鳩摩羅什一生講經數千卷,翻譯經論三百余部,最后留下的傳法心要,只是這寥寥二十字。
他問僧叡:“若三句能引心光,何須多咒百遍?”僧叡沉吟良久:“也許,咒是舟,這三句是槳。不動槳,舟雖在,心不達彼岸。”
疑團接踵而來——
第一重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