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將分享三條線索,其中前兩條非常值得關注。
01
第一條,今天(7月11日),中國外交部長和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利用國際會議間隙舉行了會晤。而這也是特朗普政府上臺后,兩國外長的首次面對面交流。
同時,這次會晤也頗具敏感性與重要性,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魯比奧至今仍在中國政府的制裁名單上,且制裁措施一直沒有取消。若嚴格遵循制裁方案,魯比奧不可能踏上中國領土,所以魯比奧不存在對中國進行訪問的可能性。
然而,作為美國外交部門的最高負責人,除非中美兩國全面斷絕外交上的往來,否則不可能不接觸。
這次是中美雙方外長利用國際會議第一次會面,一定程度上也顯示出中國對中美關系的重視。
當然,對于美國而言,無論是出于無奈還是工作需要,都必須與中國方面進行互動。
至于重要性,對于兩人具體會談內容大家都非常關注。一般情況下,兩國外交部門最高負責人在新政府上任后首次會面,本身便具有重大意義,基本上都會談到兩國未來三至四年的工作議程。
尤其此次中美外長會晤,除了是一次突破,同時一定程度也是為即將到來的中美兩國最高層的互動做鋪墊。
大家知道,6月5日中美兩國元首通話時,各自都向對方發出了訪問邀請。之前還有坊間傳聞,稱9月很關鍵,屆時中方將參加聯合國大會,甚至還有說法中美會在北京同臺。
截至目前,對于這種說法,中國方面既沒否認也沒確認,但從我個人角度來說,中國向特朗普發出同臺邀請不是沒可能,但特朗普出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坦率地說,即便特朗普不出席,美國副國級或再下一層的官員至少會來華參加。當然,這要排除魯比奧,畢竟他被中方制裁了。
但從另一個角度講,這至少是特朗普上任后,中美雙方較高層次官員來往的開端。而所有這些,都需要兩國外交部門的最高層進行技術層面的磋商。
此外,當前中美經貿關系正處于非常緊繃和敏感的時刻。
特朗普6月24日提到的中美已經簽署協議,顯然是子虛烏有。但中美之間的談判肯定仍在繼續,且談到最后一定不會是經貿層面,而是政治、戰略層面。
至于如何從政治、戰略層面把握8月12日,即一個月后,中美90天關稅寬限期到期后的情況,中美兩國外交部最高層自然需要從外交、政治、戰略上進行第一次接觸,之后再框定一些原則,同時各自向上進行匯報。
正是出于這些原因,今天中美兩國外長在吉隆坡利用東盟外長會議的間隙進行了會晤,這自然備受關注。
大家知道,東盟外長會議雖然名義上是東盟,但中美外長一般情況下都會參加,所以這次會晤也算是順理成章。
那么中美外長會談些什么內容?對此,我們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一次會談往往難以達成實質性進展,只要沒一拍兩散,某種程度上這次會談就算是成功的。
當然,如果沒有實質性進展,對當前的中美關系而言,也是遠遠不夠的。
后續談判進展,無論是九月還是其他時間,中美最高層會晤都需要兩國的外長進行鋪墊工作。
因此,當前的會晤既具有象征意義,也十分緊迫,需要有實質性的成果。中國外長和魯比奧在吉隆坡的會面,大概就是基于這樣的背景。
02
第二條,英偉達的創始人兼CEO黃仁勛將于明后天抵達中國,與中國商務部長進行會晤,并且下周還將參加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鏈博會)。
眾所周知,英偉達在全球高科技公司中都處于頂尖地位,同時在芯片制造商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黃仁勛作為英偉達的CEO,在中美兩國間保持著自由而游刃有余的平衡。特朗普政府也因英偉達的重要性,看重黃仁勛。
黃仁勛啟程前往中國之前,與特朗普在華盛頓見了一面。關于兩人私下談話的內容,媒體至今未予透露。根據我過去近40年的從業經驗,越是諱莫如深的內容,其價值越是不凡。
因此,我們將不遺余力地探究黃仁勛和特朗普的會談內容。
根據目前的線索,黃仁勛此行很可能扮演了中美兩國高科技交流的使者角色,也可能承擔著替特朗普向中方傳達信息的任務。
否則,昨天為何要見特朗普,見完之后為何談話內容媒體都不清楚。更準確地說,不是媒體不知道,而是白宮對媒體諱莫如深,這背后一定有深意,特朗普肯定有重要的消息要通過黃仁勛傳達給中方。
黃仁勛在中國停留的這幾天,表面上是去見中國商務部長和參加鏈博會;實際上,我相信中國更高層的領導或者有關部門,一定會與黃仁勛以及他的團隊保持緊密的聯系。
黃仁勛本身是美籍華人,英語說得很好,9歲到美國,但始終還保持了一個華人本來的一些文化之根。
而且,黃仁勛和英偉達在很大程度上堅持了自身的獨立原則,在當今混亂的世界中,這種獨立顯得尤為珍貴。
坦白說,這也是我們震海會成立六年來所珍視的,比如我在德國智庫工作時,我們常說,“只有獨立的研究者才能提供嚴肅的咨詢”。
如今,這句話換到了華人身份的黃仁勛身上,便成了“只有一個獨立的企業家,才能真正游走于世界各地,才能真正為世界構建一個有益的橋梁”。
03
第三條,我們來談談俄烏戰爭的情況。
俄烏戰爭目前一波三折,現在美國顯然是使不上勁了,而且坦率地講,歐洲過去一段時間也一直沒有使上勁。
這主要原因在于歐洲的共同外交、共同防務,始終力不能及。
不過,最近德法英三個國家,德國不能說出局,但德國不是核國家,歐洲只有兩個核國家,也就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法國和英國。
過去,英法這兩個國家非常之弱,尤其是英國,首相基本上像日本的首相一樣走馬燈似的。
然而,自從一年前斯塔默上臺之后,他表面上看起來中規中矩,實則很有定力。
上臺之后,斯塔默和法國總統馬克龍可謂是一拍即合,盡管兩人年齡相差較大,但他們的果敢與穩重一如既往,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了英法兩國作為老牌歐洲國家的底蘊和根基所在。
最新的消息是,英法領導人在最近一次關于烏克蘭戰后重建的會議上一致提出,兩國計劃要修改各自的核政策。
改動的大概內容是,一旦烏克蘭或歐洲其他領土遭受核威脅,兩國將有權動用核武器進行自衛,甚至可以首先發起核攻擊。
某種程度上,這可以說是歐洲兩個核大國的首次正式宣誓。
其背后的原因不言自明,既為了保衛烏克蘭,同時也是為了向俄羅斯施壓。
我相信,俄羅斯方面在看到英法的正式亮相之后,其態度應當會有所收斂,至少會感受到一種威懾力。
我們中國曾莊嚴地向世界承諾,永遠不打第一槍,在核武器使用問題上,我方堅持后發原則。
俄羅斯不認為如此,實際上,俄羅斯對于核武器的使用有四條原則:
第一,針對俄羅斯的核導彈已經發射時;
第二,俄羅斯遭受核攻擊時;
第三,其關鍵核設施受到常規武器攻擊時;
以上三個原則,被占領國和進攻國都可以有權利使用核武器。
唯有俄羅斯的第四條原則——當俄羅斯感到生存受到威脅時,可以首先使用核武器。
這一條原則意義不明,何為“生存受到威脅”?這是一個相當主觀的概念。
比如,如果有人在街上看你一眼,你可以認為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然后主動攻擊他。
這顯然是一種先發制人的核攻擊,這條原則在世界絕無僅有。而恰恰是俄羅斯的這條原則,讓世界感到極為不確定。
看到普京四處奔波,隨時攜帶核按鈕,這對于一個核國家的國家元首來說很正常,但若放在俄羅斯身上,卻讓人不寒而栗。
因此,今天英法兩國這樣的核大國能夠站出來,我認為勇氣可嘉。
當然,未來的走向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